《长靴皇后》剧照9月2日,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第二天,就有家长在微博上表示:“节目上了4个‘娘炮’又唱又跳,能不能找具有阳刚之气的小伙子呀?少年娘,则国娘,这个节目的导演应该拉出去‘毙了’。”此言引发了大批家长对“娘炮”的声讨。
新华社也加入了这场争论,9月6日,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强烈批判了当下流行的“娘炮风”,认为这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然而,这篇评论发表不到三小时,《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对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表示不认同。在此之前,在8月13日的海外版中,《人民日报》就呼吁对“阴柔之风”进行包容。
两家官方媒体对“娘炮”的不同表态将这场争论推向白热化,就连外国媒体都忍不住下场参与讨论。9月11日,BBC做了相关报道,探讨了“娘炮”之争背后的性别刻板印象。韩国媒体《亚洲经济》则表示“娘炮”之风并非始于韩流。
何为“娘炮”?
新华社的评论将“娘炮”的性征描写得很有画面感: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在网络词条中,“娘炮”的解释显得更为笼统而普适:男生言行过于阴柔,与长相好看无关,不能因为男人长得好看就将其称之为“娘炮”。“娘炮”用于形容男生的性格娘娘腔,太做作,跟女人似的。
这是一个极具冒犯性的定义。“娘炮”中的“炮”意味“大炮”,具有鲜明的男性气质;但前面冠上一个“娘”字,就足以说明,这很可能是一门“哑炮”。
“娘炮”一词将男女分了个孰高孰低,跟“娘”沾边就是负面特征。与之相对的是“女汉子”,指具有男子气概的女孩。这在当下通常被认为是对一个女孩吃苦耐劳、有力健康的赞赏,但其中的性别歧视昭然若揭。
王小波曾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过这样一件事。他在美国读书时,有个洋鬼子问:你们中国那个阴阳学说,怎么一切好的东西都属阳,一点不给阴剩下?王小波回答:“话语权属于阳的一方,它当然不会说阴的一方任何好话。”
这种性别歧视不止发生在中国,全世界对性别都不可避免存在“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最早由新闻记者李普曼提出,意为人们总会在脑中对某一群体形成特定的固有想象。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温芳芳在著作《男性化与女性化:面孔吸引力研究》中列举了许多学者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他们总结出一系列与男女对应的特征。男性往往是具有攻击性、独立性强、从不哭闹、情绪稳定不外露等,女性则喜欢闲聊天、爱打扮、爱整洁、喜爱艺术和文学……
9月份,百老汇音乐剧《长靴皇后》在北京上演,可以视为对“爷们儿”的一个注脚。这部音乐剧讲述的是一家破落鞋厂的逆袭。主角查理从父亲手中继承了濒临破产的鞋厂。就在他为支撑鞋厂捉襟见肘时,他遇到了“变装皇后”萝拉。两人从彼此看不惯到成为挚友,一起设计制作了专门给男人穿的长靴,借此找到了鞋厂生机。
萝拉是个有着强健肌肉的黑皮肤男人。在刻板印象中,肌肉、黑皮肤都是男性化的特征。然而,这个男人却不爱戎装爱红妆——喜欢穿着高跟鞋登上舞台。
萝拉在女人眼中是妇女之友,在男人眼中成了“娘娘腔”。有人对他发出挑战,要用男人的方式一决高低——打架。萝拉从小练拳击,但为了顾及对方的颜面,他假装落败。得知真相后,那些嘲笑他“娘”的人才懂得:男子气并不是“打”出来的。敢于向整个世俗观念挑战的萝拉是大家心中最棒的男人。
2000年,台湾一位国中三年级学生叶永鋕死于男厕。他生前因为“像女孩子”而遭到校园霸凌。随后台湾将“两性平等教育法”变为“性别平等教育法”,新增“性倾向、性别特质、性别认同”等内容。
为减轻大众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在不断推进性别平等教育。1998年瑞典教育法修正案规定所有学校都必须致力于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在学校,老师们会用中性的“hen”指代孩子,而非“她”和“他”对应的“hon”和“han”。2010年,瑞典开办了第一家性别中立幼儿园,老师们把洋娃娃、玩具车、积木等玩具放在一起,以减少男孩女孩抱团各玩各的现象。
为什么“娘炮”这么红?
在《开学第一课》中,网友攻击火力最强的就是来自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的艺人。这个模仿韩国的节目被称为“娘炮大本营”。
他们肤白胜雪,画着精致眼线,称赞别人的习惯用语是“他好美;他的衣服好好看……”倘若时光往前倒转十多年,他们会有一个更复古的名字:花美男。
2005年,韩国电影《王的男人》上映。男主角李准基凭借雌雄难辨的扮相一炮而红,也在亚洲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花美男潮流。这股潮流的余波至今未平,中国网民在探讨“娘炮”审美之起源时,习惯性将矛头对准韩国。毕竟,中国男艺人里经常被诟病“娘炮”的鹿晗就是在韩国接受了训练并出道的。
但韩国明确表示:不背这锅。韩国男性,只要是身体健康都必须入伍服役。军队里出来的男人,怎么可能是“娘炮”?《亚洲经济》的文章里还专门强调:“如果把爱干净、重视外表也划为‘娘炮’的话,那可能大部分韩国男性都得被冠上这一名号。”
不管这个锅是不是该韩国背,但从历史上中国一直有对阴柔男性的欣赏。传说中的美男潘安就是唇红齿白的样子,身段娇柔瘦弱。走在路上,时不时招来一批“奶奶粉”,向他抛掷瓜果,堆满一车。魏晋时期,男子们流行纤弱身材,胡子得刮干净,脚步得尽量轻盈。一个个都是现在所谓的“精致的猪猪男孩”。曹操的养子何晏肤色雪白,且“好服妇人之服”。更为人熟知的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曹雪芹差不多把对当时对男子所有的美好想象都倾注在了宝玉身上。他衔玉而生,“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唐国强为代表的甜美男人形象依旧吃香,一直到日本演员高仓健的出现。高仓健一头极短乌发,两弯浓眉,目光冷峻。这样一个男人,偏偏还扮演普通人的角色,他充满力量又平易近人,所以很快就取代唐国强,成为真正的理想型。
不过,进入千禧年,大批偶像剧的出现又把中国观众的目光吸引回“女性化的男性面孔”上。温芳芳在著作中认为,中国女性长期以来都偏好女性化的男性面孔,这是因为相对于西方,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更崇尚谦虚和睦,重视人情关系。一张女性化的男性面孔,对中国女人来说,意味着更高的亲和力和较低的侵略性。2014年,英国有学者对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的男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性依然偏爱女性化男性,而上海的调查对象认为“男性化面孔”具有倾略性的比例最高。
因此对于中国女性来说,与其说是喜欢“娘炮”,可能不如说是渴望缩小性别沟壑以获得多一点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李准基在电影《王的男人》中的扮相消费“娘炮”
去年,导演冯小刚给演员们提了四条建议,其中一条是:请偶像们男子气一点。他无法理解市场为何会追求这样一群“特娘的男孩”,他们搔首弄姿,欲盖弥彰,“想脱又不敢脱,你又不是开窑子的”。2015年他就炮轰过跟“娘炮”具有相似意味的“小鲜肉”,认为这三个字“很色情,是上岁数女人才说 的”。
《战狼2》的导演兼主演吴京每每宣传时,都要强调:“电影想表现中国有爷们,少点娘炮。”他甚至在一次节目中称,自己曾在心情不好喝了酒的情况下,对路边走过的时髦年轻男子大吼“滚”。在节目里,他还模仿了男生受惊的反应。
吊诡的是,冯小刚在导演的电影《老炮儿》中用了李易峰和吴亦凡,这两位演员都曾被诟病“娘炮”,至于吴京,也邀请了“不够硬”的张翰参演《战狼2》。
学者戴锦华在接受公众号“造就”时表示,攻击“娘炮”的人“本身可能具有道德保守主义”。在她看来,“性别”已经越来越模糊了。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成了家庭唯一的希望,以往性别所代表的期望值接近均等。随着生产力、劳动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分工中对阳刚气质的要求,不再是一个充分必要的东西”。同时在网络充斥生活的当下,“没有人在乎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性别的边界一边在日益松动,一边也有不少人企图用“男生危机”“阳刚教育”再一次加深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不愿接受多元化男性面孔的人仍执拗将男孩推向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口中的“性特权”陷阱,“迫使男人在一切场合展现其男子气概,有时发展到荒谬的地步”。
在这一轮有关“娘炮”的争论中,仍不乏“男孩应该……”的说辞。在接受BBC中文采访时,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丁瑜说:“‘就应该’后面的那些东西就是刻板印象,它容纳不了半点跟原来的观念不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