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正处于跨界融合、加速创新、深度调整的历史时期,呈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特征。通过遍布各个领域、环节、方位的智能传感器及其附着的各种设备载体,源源不断地实现人、机、物、云端的无缝交互,从而让设备终端拥有“智慧”,使得人体感知、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极大拓展和延伸。
作为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智能传感器是指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成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市场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已成为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之一。同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的兴起,推动传感技术由单点突破向系统化、体系化的协同创新转变,大平台、大生态主导核心技术走向态势明显,并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布局的战略高地。
全球智能传感器发展现状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大力投入开发,传感器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球传感器约有2.6万余种,而且随着技术不断创新,新品种和类型层出不穷。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全世界从事传感器研制与生产的企业大约6500多家,其中美国、欧洲、日本均超过1000家,俄罗斯800多家。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到1055亿美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初步估算,2017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
而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统计,2015年智能传感器就已取代传统传感器成为市场主流,占比为70%。2016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258亿美元(约合1710亿人民币),预计2019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378.5亿美元,年均符合增长率13.6%。
2015年,美洲地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最大份额;亚太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位居第二,占领了23%的市场份额。美洲地区预计在2022年前将一直主导智能传感器市场。而亚太地区由于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等下游产业的带动,则成为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地区。
在中国传感器市场中,智能传感器已逐步取代传统传感器。中投顾问发布的研报指出,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995亿元,智能传感器的市场规模约有106亿美元(约698亿人民币),占国内传感器市场总规模的70%。
由于国内企业产值较低,所以智能传感器市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在中国MEMS领域中,行业排名前五的企业均为国外企业,其中恩智浦半导体、ST均占据18%的市场份额,德州仪器、TriQuint、ADI分别占据15%、11%和9%;此外,名列其后的英飞凌和博世分别占据8%和7%。
作为物联网底层的关键元器件,传感器是数据的采集入口,目前传感器在消费电子、通信电子、工业控制、汽车、医疗、照明 (LED 智能灯)、安防、环保、气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随着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对智能传感器的大量需求,为本土智能传感器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2015年国内企业产值约为14亿美元,预计2019年国内产值将达到3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预计到2019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37亿美元,意味着本土化率将从2015年的13%提升到2019年的27%。
在北京举行的全球传感器与智能化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表示,传感器未来5年总产量将超万亿只,我国传感器产业将逐渐向并购、整合与聚集方向发展。
近期全球传感器产业动作频频,福特、百度宣布投资汽车激光传感器生产商Velodyne,帮助自动驾驶汽车从周围环境采集数据。日本大型电子元器件制造商TDK也欲收购法国惯性传感器厂商Tronics。
工信部发布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指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智能传感器技术与产业具备了加快突破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面临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生态不健全、科研生产与应用不协同等问题,由此带来的产业安全、信息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智能传感器获资本市场青睐
智能传感器正处于市场需求爆发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智能硬件、物联网、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等是未来智能传感器的重点应用领域。
传感器市场未来的主要增长点来自于可穿戴设备传感器、MEMS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激光雷达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等新兴智能传感器。这些智能传感器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2017年12月,知微传感对外宣布,公司已完成千万元级别的天使轮融资,由盈峰资本领投。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设备投入、产品研发和市场投放。
西安知微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团队成员在MEMS领域、硬件设计以及光学设计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成立之初即获得了微纳点石的近百万元的种子轮投资。
公司基于MEMS微振镜的3D深度相机,提供亚毫米级别精度的微型化深度传感设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三维扫描、工业检测、物流分拣、保险三维定损、三维人脸识别、机器视觉等领域。
此外,凭借MEMS微振镜技术,知微传感开发了有面向MEMS固态激光雷达所需的扫描模组,将传统的导航激光雷达中的旋转装置芯片化。它具有高分辨率,高可靠性、低成本,小尺寸、易集成等优势。在机器视觉、主动避障以及自动驾驶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在现阶段,该公司主要面向工业用户,为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等企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定向合作,并专注于打通龙头企业的渠道资源。
2018年4月,中国高精度智能工业传感器领军企业、上海洛丁森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丁森)宣布,获得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际顶级投资机构GGV纪源资本独家投资,是洛丁森继2017年获得英华资本投资后的新一轮融资。
洛丁森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对工业传感器行业的深刻洞察,短短数月连续获得投资人青睐。公司产品涵盖测量传感器、无线智能和检测系统等。其最大的亮点是全球首创600°高温下的压力、差压、液位和流量测量传感器系列产品,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洛丁森CEO王徐坚表示:“助力智能制造,树立中国民族品牌,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是洛丁森的创业初衷与企业使命,洛丁森将持续创新,力争成为中国智能工业的先驱者,加速中国工业传感器国产化进程。”
随着本轮融资完成,洛丁森已和国内知名高校及研究所达成了产业化合作协议,将在洛丁森产业园联合投入到高端智能工业MEMS芯片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力争一年后实现国外芯片的国产替代,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真正的“中国芯”。
此外,上海申矽凌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已完成A轮近3000万人民币融资。申矽凌微是一家以温度、湿度、压力、气体及复合传感器等产品为主的环境传感器企业,其多款温度传感器产品进入量产,研发的温湿度二合一传感器产品是一大亮点,目前产品应用于医药仓储、智能暖通、可穿戴、电脑等领域。
智能柔性穿戴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BeBop 宣布已成功完成了1000万美元A轮融资。BeBop是一家美国企业,柔性织物传感器具有穿戴舒适、数据处理强等特点。VR技术尚未普及的一大痛点就是佩戴设备的不人性化,而BeBop最为亮点的产品就是Forte数据手套,它能为用户提供一种直观、沉浸式的VR体验。据悉,数据手套中有柔性弯曲传感器及提供感觉反馈的触觉传感器产品。
来自剑桥大学工程系的传感器公司Sorex已经获得来自剑桥天使和剑桥资本集的120万英镑的种子轮融资。Sorex是一家英国专注于传感器技术的解决方案商,目前推出了新型质量传感器等产品,可用于环境监测,产品能实现常规空气污染检测,还能与手机互通,通过手机监测空气数据。它的质量灵敏度高,低至1飞克(平均病毒颗粒的重量);非常小,与头发丝一样;而且传感器的功率非常低,使得它的电源可以是纽扣电池、干电池、手机,甚至还能通过RFID设备为其供电。
安徽驱石光电公司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了光电行业应用级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发团队天盈光电已拿到3000万的企业投资,目前数家保险公司欲与其联合设立合作平台,借助其累积的大数据开发金融产品。公司基于领先的短波红外技术,充分利用其对不同物质的光谱特性的识别能力,获取温度、湿度、霉变、发酵等信息,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分析,同时结合激光诱导荧光、太赫兹等技术研发了一系列快速检测设备和区域监控设备,可以整合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低空遥感数据,形成空天地三位一体的数据链路,经由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挖掘,数据间相互校验,实时生成数字土壤地图。目前已应用于农业、粮食、烟草、食品、茶叶、酿酒等方向以及公安、消防、森林防火、反恐、环保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赢得多方资本的青睐。我国如何抢占产业制高点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已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是数字经济载体,“数字”的源头是由各种智能传感器所产生,智能传感器的效率与优越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发展的效率与优越。在这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下,一定会产生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及智能传感器巨头。智能传感器作为产生数字经济基础数据的“能量源”起着关键核心作用。
《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取得明显突破,产业生态较为完善,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国际先进企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能力有效提高。
具体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5家,超亿元的企业20家。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生产线产能稳步增长。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模拟仿真、设计、MEMS工艺、晶圆级封装和个性化测试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涵盖智能传感器模拟与数字/数字与模拟转换(AD/DA)、专用集成电路(ASIC)、软件算法等的软硬件集成能力大幅攀升;智能传感器专利申请量稳步提升,在新型敏感材料、低功耗设计、反馈控制和安全机制等重点领域形成初步布局;金属、陶瓷、光纤等非半导体类传感器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
生态体系基本完善。智能传感器公共服务平台的承载能力和技术水平稳步攀升;氮化铝(AlN)、锆钛酸铅(PZT)等MEMS用薄膜敏感材料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镀膜机、光刻机、深硅刻蚀机、晶圆键合机、大规模高精度测试机等重大装备性能快速提升。产业链协同持续加强,在重点应用领域形成较强系统方案能力。
未来三年主要任务是:补齐设计、制造关键环节短板,推进智能传感器向中高端升级;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健康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智能传感器应用示范;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技术研发、标准、知识产权、检测等公共服务能力,助力产业创新发展;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7月3日,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在上海启动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指出,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这两个产业都是关系制造业发展全局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不仅是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两个领域创新发展的一个新平台,也是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举措,更是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手段。
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是由复旦大学、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以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为依托,围绕集成电路关键工艺节点和系统集成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是由上海新微、中电海康、格科微电子等14家单位共同发起筹建,以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通过关键共性工艺技术的研发,建设研发平台、检测技术平台、设计服务平台、工程服务平台等,促进传感器产业链协同发展。
罗文要求,按照“一个明确、四个突出”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要着力解决集成电路工艺、功能器件结构、材料、系统集成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问题;二要通过产业创新联盟组织协同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应用;三要加强股东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起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四要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推动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向产业转移转化;五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造血和自我发展。
智能传感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息息相关,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然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面临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人才资源分散等瓶颈,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全球资源,依托资本市场,合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创新发展。
(作者郑植为国研科技集团投资总监)
13.6%
2016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258亿美元(约合1710亿人民币),预计2019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378.5亿美元,年均符合增长率13.6%。
到2019年,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取得明显突破,产业生态较为完善,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国际先进企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能力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