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经济导刊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污染防治

作者:文/李伟
李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全局性、系统性、方向性、目标性,深入阐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历史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的生态福祉思想、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思想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人民主体思想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世界思想,我们要深入领会和认真贯彻。

一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历史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人类文明更替历史表明,自然资源的充裕或者稀缺对社会生产、财富创造、制度变迁、民族兴衰都产生深刻影响。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停滞、社会崩溃、文明消失。无论古代王朝还是现代国家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人类在实践中逐步学习有效管理生态资源和应对生态危机的历史,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断进行协同演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洞悉古今中外人类与生态协同演化的历史,总结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规律,为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历史性、前瞻性的指引。

二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整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的,内在、逻辑地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要通过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在极大丰富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思想。一方面,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人类文明产生和进步的基础,自然生态基础条件好、生态产品丰富而优质的地方,往往较早孕育着人类先进文明。金山银山所代表的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是人类的合理追求,但如果我们在发展中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没有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空间,再多的物质财富、再丰富的物质条件、再多的金山银山也无所用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我们并非要一味固守原生态的绿水青山、过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而是要在发展中统筹经济、人口、生态,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协调、人类与大自然和谐,找到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路径,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绿水青山还作用于人类的精神层面。马克思认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科学的对象,也是人类必须充分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绿水青山有利于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上的安宁,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构成。习近平强调城镇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的生态福祉思想。习近平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论述,是对民生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础和保障,是重要的民生福祉。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所需的食物、水、燃料等将无从获取;没有稳固的生态安全,我们所期望的水安全、大气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无从保障。良好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效益是非独占的、非排他的,不仅惠及当地,也惠及周边、下游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所有人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及探索出的发展模式,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也必将惠及全人类。

五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思想。习近平精辟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各类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习近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思想,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打通各要素、各领域间的“关节”与“经脉”,才能全方位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六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的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思想。制度是纲,纲举目张。习近平强调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制度建设牵动着治国理政全局。利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体制机制以及重大制度安排入手进行总体部署,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的轨道。制度的刚性和权威首先体现为党纪国法对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效问责,以党对人民的最高责任督促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尽职履责。通过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制度建设,真正构建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建设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七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的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人民主体思想。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民共治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没有任何人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局外者,人人都要参与进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民自觉行动。要积极引导公众绿色生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加快推进全民在吃穿住行用方面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理念得以全面践行。

八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的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世界思想。习近平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仅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国际治理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的基本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时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习近平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重要判断,是今后全面部署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污染防治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

一是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污染的复杂性、严重性前所未遇。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高度关联,单一污染类型的控制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随着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消费驱动的生活污染使得环境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与此同时,地区间污染状况不平衡、治污任务不平衡和治污能力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好,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能导致局部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不可逆转的恶化。压力叠加固然会给工作带来挑战,但如果处理得好也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负重固然增加前行的难度,但如果处理得好则有利于行稳致远。

二是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的基本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社会正处于艰难协调发展的状况中。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环境质量不改善就不是真正的小康。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增多,日益增长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与滞后的环境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正迅速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数量、质量、方式及其均衡性等供需矛盾亟待解决。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风险容忍度越来越低。攻坚并不可怕,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取得的,更何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极大地焕发自觉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攻坚克难提供强大而不竭的动力。

三是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窗口期的基本特征。当前,我国具备了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经济上有能力,我国可以大规模投资生态环境治理并且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技术上有支撑,源解析、治污设备等可以满足现有污染防治的需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可以支持高质量绿色发展;人才上有储备,我国已经培育和拥有了一批生态环境治理的专门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制度上有保障,我国已经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特别建立和强化了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问责机制;全社会有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验上有积累,全国各地经过长时期、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置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中,并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未来三年全党工作的重点之一,使我们具备了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政治意志和行动部署。这个“窗口期”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生态红利的机遇期,不是削弱或者剥夺部分地区、部分群体发展权和分享生态红利的闭门期。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须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关键一步。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好多重关系。

一是处理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方向指引和最终目标。没有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指引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无法满足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也就缺乏感召力和群众基础。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更是全部门、全领域、全社会的发展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鱼翔浅底的景象;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加强党的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二是处理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保障和提升,还包括对安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将过去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方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本质一致,保护好绿水青山、修复好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三是处理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其他两个攻坚战的关系。能否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第一个百年目标”能否实现,也关系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进程。三大攻坚战的协同推进,可以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稳健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可以为国家保安全、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求稳定。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要协调好与其他两大攻坚战的关系。污染防治攻坚战须系统开展,要避免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关停企业,导致企业系列违约引发地区金融风险;也要防止因规避风险清理PPP项目导致污染防治缺乏资金来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更须因地制宜,对生态脆弱的连片贫困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避免污染防治攻坚战导致地方返贫。污染防治攻坚战须统筹考虑,避免污染防治攻坚战导致三大攻坚战间的压力传递。

四是处理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水、气、土三大领域之间的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需统筹落实大气、水和土壤三大领域的行动计划。三大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难度差异大,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难度依次增大,三大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成效也进展不一。在协同推进三大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需要进一步总结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适当运用于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持之以恒,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五是处理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督察,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市场主体,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要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把公民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让人人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和受益者,形成全民共治的环境治理新格局。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统一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