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荔波县近年来践行绿色减贫理念,大力推行全域旅游战略,创新性地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在发挥荔波县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带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绿色减贫助力全域旅游
绿色减贫是全域旅游推进落实的内在要求与行动依据,是在新时代、新机遇、新形势背景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实“五个一批”,确保贫困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遵循。
当前,中国旅游业已经步入全域旅游新时代,全域旅游也已成为国家战略。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全域旅游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充分发挥旅游助推脱贫致富作用。
荔波始终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全域旅游”战略为抓手,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以旅游业为核心,把一、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导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真正把荔波具有原生性、唯一性、稀缺性的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7月,荔波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增长45.2%,实现旅游总收入101.51亿元,增长46.9%,大小七孔景区暑期连续11天入园人数超4万。
此外,荔波还鼓励贫困人口参与全域旅游,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农家乐、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相关特色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步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全域旅游彰显绿色减贫理念
全域旅游是绿色减贫新理念的直接外显形式,是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思维方式下,解决如何运用旅游产业工具,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达到更高境界的重要推手。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绿色减贫兼顾脱贫与环境保护双重任务,为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根本遵循。荔波将县域内原始生态和原始风情与深度贫困有机结合,转变发展思路,大胆进行经济转型,借助大小七孔的知名度和荔波自然风光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强化交通、金融、项目、人才“四个支撑”,由“黑色”的煤炭经济转向“绿色”的旅游经济,有效发挥了区域内旅游业这一优势产业,提升了整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荔波没有采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是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绿色发展思路。从实践角度看,绿色减贫是最有尊严且返贫率最低的扶贫方式,荔波的“全域旅游”正是依托绿色减贫理念,打造基础设施路网建设、生态保护景区建设、村民文化民俗建设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了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资源的有机融合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建共享,在彰显绿色减贫理念的同时增进了贫困人口福祉,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完善贫困地区全域旅游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贫困地区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正是契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求,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绿色减贫与全域旅游的大融合,充分认识绿色减贫与全域旅游之间的关系,完善贫困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贫困地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贫困地区全域旅游产品供给,构建贫困地区全域旅游产业链条,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完善贫困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贫困地区实施全域旅游首先需要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荔波没有走“先污染再治理”之路,而是一开始就明确了绿色发展思路。根据绿色发展和脱贫攻坚要求,荔波制定了“545发展体系”,从“全空间、全季节、全产业、全服务、全社会”五点入手,把过去传统旅游的单一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在改善交通、引进投资、吸引人才、建设项目4个方面狠下功夫,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融合,深度挖掘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真正把荔波具有原生性、唯一性、稀缺性的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第二,加强贫困地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路是兼具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的公路,是绿色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
荔波在深入实施“全域旅游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配合推进贵南高铁荔波站建设,加快形成贵阳、南宁一小时交通圈,全面构建“南下两广、北上川渝、东联华中”的快捷路网,全面推进荔波机场改扩建,新建改扩建大小七孔景区至茂兰景区S 4 1 8连接线等交通干道1320公里,建成旅游公路320公里,率先在全州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并逐步形成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构建“陆空并进,内有外快”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为荔波全域旅游做支撑。
第三,创新贫困地区全域旅游产品供给。大力做好“旅游+”,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商贸业、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等融合发展。
荔波立足旅游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着眼于市场要素配置,找准重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旅游+”的手段,实现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比如,荔波努力抓好绿色生态安全食品供给,利用世界遗产地生态品牌溢出效应做好特色经营,目前已形成经果林、蔬菜种植、种桑养蚕、茶叶种植、中药材、畜牧养殖的特色农业大健康产业发展布局。
“旅游+”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种类融合,任何一个所加的产业,都可以单独支撑起全域旅游特色,也可相互叠加,起到更好支撑作用。
第四,构建贫困地区全域旅游产业链条。发展全域旅游,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追求目标,把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变成整体产业链。
因此,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保护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形成美丽乡村示范村、文化特色小镇、古城历史街区等基地,延伸全域旅游的产业链,提供全程化、一体化的服务。比如,在民宿区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在客房装饰设计上融入绿色、低碳元素,用料选材讲求返璞归真,体现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散发宁静、抚慰人心的气息。同时,也要注重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比如,通过捆绑各类林业、农业、扶贫项目资金,大力发展经果林,推动农业林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荔波已建成樟江蜜柚、茶叶、科技杨梅、血桃、脐橙、刺梨、油茶、无患子等经果林基地1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8.7亿元,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
从实践角度看,绿色减贫是最有尊严且返贫率最低的扶贫方式,荔波的“全域旅游”正是依托绿色减贫理念,实现了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资源的有机融合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建共享。
编辑:赵慧 美编:杨东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