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加了碘,盐不再只是一种调味品。某种程度上,碘盐是药。全民补碘,全民防病,这几乎是共识。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情况悄然生变。
2018年5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是该《条例》执行24年来的首次整体修订。
其中最重要的修改是,各地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人群碘营养水平,选择适合本地区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这意味着,我国长达24年的全民补碘时代,真正翻篇了。
“大脖子病”,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为什么会出现全民补碘?这要穿梭时光回去。
如果回到数十年前,去到北京郊区大兴县的村子里,你会看见许多这样的人,个子矮、嘴大、头大、脖子肿大、人傻。
他们并非天生如此。
因为当地自然环境缺碘,当地人无法摄入足够的碘,所以得了“地方性甲状腺肿”。这个病,可能伴随他们一生。
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大脖子病”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根据《中国营养科学全书》(2004)记载,20世纪70年代,中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3500万人,患病率为12.8%;地方性克汀病25万人,患病率为0.66%。
克汀病又称呆小症,以智力严重受损和身材矮小为特征,是碘缺乏病中最突出、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缺碘致病,也不只是中国的难题。但当时的中国,是受碘缺乏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至上世纪90年代初,各省市均不同程度存在碘缺乏,全国约有7.2亿人生活在缺碘地区,分布于1762个县的26854个乡。
据考究,这是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地质年代)基本都是被冰川覆盖的,冰川融化后,地球表面大量的土壤都冲向大海,而后新生的土壤几乎都是缺碘的。
也就是说,除了少部分地区,当时的中国,大部分人口面临碘缺乏的威胁。
“中国碘缺乏病之父”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食盐加碘,能确保人们有规律地摄入碘,是优化碘摄入量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用补碘治疗甲状腺肿,最早始于美国。但当时用的是口服碘化钠溶液。靠医生开药,解决如此广泛的缺碘问题,并不现实。
1922年,瑞士人发明了碘盐的办法,并大规模推广。
而我国接触碘盐,已经是30多年后的事了。
朱宪彝教授是天津医科大学原校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首任所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最早针对甲状腺肿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堪称“中国碘缺乏病之父”。
1959年,以朱宪彝为首的碘缺乏病专家,证实了地方性克汀病的病因也是缺碘,并针对该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开始了食盐加碘的防治观察。
此后,他们先后在北方、南方开展大规模的碘缺乏病调查,并在中重度碘缺乏病区推广食盐加碘。
碘这个字眼,大概就是在那时候,渗入中国人记忆的。
全民补碘,1993年开始
1991年3月,时任总理李鹏在《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上签字,承诺到2000年,中国实际消除碘缺乏病。
全民食盐补碘,从那时开始,成为一项国策。
1993年,国家颁布防治碘缺乏病规划纲要,随后出台《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规定“除高碘地区外,逐步实施向全民供应碘盐”。
为了短时间解决碘缺乏的问题,1994年,中国推出食盐专营制度,并在食盐中强制加碘。
可谓霹雳手段了。
《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还明确写着:“全国所有食用盐(包括牲畜用盐)全部加碘”。
原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副省长、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评价道,这措辞,“说得非常严厉”。
滕卫平是碘与甲状腺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首位递交“修改全民食盐加碘政策”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
对于一刀切的做法,另一位中国防治碘缺乏病的代表人物、天津医科大学教授陈祖培认为,“当时缺碘情况太严重了,而碘盐覆盖率不到40%,克汀病(呆小症)大量流行。用一个统一的浓度迅速加碘是必要的”。
当然,效果也是显著的。
2005年,以陈祖培为代表的医学家,在全民食盐加碘10年后,进行了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详尽调查,最终证实:
我国学龄儿童的平均智商,较之食盐加碘策略实施之前,平均提高近12个百分点。数千年来因碘缺乏而威胁我国民族素质并造成智力损伤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扭转。
这个成绩,举世瞩目。
质疑也来了,碘是不是吃多了?
争议也悄然发酵。
2009年,一篇报道《碘盐致病疑云》,将碘盐带上了风口浪尖。
报道中,碘盐与多年来甲状腺疾病高发被联系在了一起。“碘过量”、“碘盐致病”等说法不绝于耳。
南方及沿海城市的数位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均公开提出,沿海地区常吃海带、紫菜、海鲜产品,属于轻度或不缺碘地区,应该放开无碘盐供应。
为印证“碘盐过量致病”说法,不少专家公布了自己的调查报告。
比如2009年,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卫生应急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卢亦愚提供的一份宁波市调查显示,食盐加碘8年的乡镇,比食用未加碘盐的乡镇年均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
事实上,对一刀切的“食盐加碘”政策,医学界早有质疑。
“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怎么能都吃一个规格的碘盐呢?”
1999年,滕卫平团队进行了一个为期5年“碘摄入量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的调查,选择了3个农村地区,分别是轻度碘缺乏、碘超足量和碘过量地区,对3761例居民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尿碘进行研究。调查发现,超适宜量和过量的碘摄入,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这个结果,几乎要动摇食盐加碘政策。
几乎同时,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显示,由于碘盐中碘含量过高,儿童尿碘水平偏高。
食盐加碘,面临刹车。
2000年,我国政府将食盐碘含量下调,从最初的加碘浓度50毫克/千克,下调至35毫克/千克。
不再一刀切
但变革仍然不够。
2006年,滕卫平的研究论文《中国碘摄入量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在全球顶尖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引爆学术界。
碘盐10年,从治病,到致病,让人惊愕。
不过,滕卫平后来强调,他的研究并未发现碘过量与甲状腺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个研究,是将国人碘安全范围剂量化。
“碘和疾病呈U字形曲线,说明碘不足和碘过量都不好。”
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再次将食用盐碘含量下调。
同时,新标准的最大亮点在于,认识到了不同地区环境碘水平的差异,明确各地可根据当地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在标准范围内灵活控制加碘量。
终于,“一刀切”补碘,在医学标准上,不再是铁板一块。
但当时,国家并没有修改相应的行政法规,直到今年5月。
那边食盐专营松了,这边也动了
曾有人认为,是食盐专营制度,妨碍了食盐加碘政策的变革。
当初,食盐专营制度,就是为推行食盐加碘政策而诞生的。也就是说,碘盐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食盐专营制度的生死存亡。
2017年12月,国家公布了修改后的《食盐专营办法》。
食盐专营制度没有消失,生产点、批发点等环节依旧由国家把控,但取消了政府定价、产销区隔离、计划管理等。
这边厢松动了,那边厢,食盐加碘政策也迎来变化,就是文章开篇的《条例》修订。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食盐不再加碘。
“如果盐不加碘,就回到12年前的状态,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承诺的十年消灭碘缺乏病的所有功劳都没有了,就要退回到新中国成立前状态。这就是一个基本结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原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永宁说。(编辑: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