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孔家店: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
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我们向西方的坚船利炮学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搞了30年,制造出了很多的坚船利炮,甚至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北洋水师。但是谁也没料到,1894年一场甲午战争把北洋水师打得稀里哗啦,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这时候人们就开始反思,觉得理念上面有问题,现实中也有问题。理念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问题。当时有人就写文章讲,牛有牛的体,也就有牛的用,扛重物;马有马的体,也就有马的用,跑的速度快。所以不能要求牛体有马用,马体有牛用。我们今天既然学习西方的用,也必须学习西方的体。这个比喻虽然不伦不类,牛马具体的动物跟整个社会不能那么简单等同,但是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大家一听就明白。既然学“西方的用”就应该学“西方的体”,西方的体就是政治制度,它保证了社会效率充分发挥。具体例子也有,我们搞洋务运动的时候,日本在搞明治维新,它改革成功了,它的力量就比我们强大了。
从西方学习经验,早期的政治制度改革是君主立宪,不废除君主制度,但是把政权移交到议员手里,早期荷兰、英国都使用这样的改革,成功了。我们也走君主立宪,所以就有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是因为中国的国情跟欧洲的荷兰、英国不同,跟日本也不同,日本在明治维新改革之前天皇就是个摆设,所以君主立宪的改革比较顺利。中国皇权不是架空的,所以戊戌变法失败了,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
欧洲走向现代过程中,还有法国的大革命,彻底的民主革命,把君主制度彻底推翻,我们是不是也走这条路?于是就酝酿后来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又经过四年,1915年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开始对我们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归根到底,传统文化中维持我们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伦理关系的核心文化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儒家文化,儒家里的宗法血缘关系,就是家的关系,家上面是族,宗族代代相传,家代代相传。我们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家的制度,一代一代相传。一个国的政权也就像一个家一样,家国不分,新文化运动批判这样的观点,彻底打倒孔家店,彻底破除中华血缘观念。
全面否定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原因,其中比较大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传入以后,我们分不清传统文化呈现的样式和近代文化呈现样式的不同。传统文化,不光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西方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呈现一种整体性,综合地呈现,不分科。近代文化是分科呈现的,这也是科学(Science)的最初含义,就是分科学问的意思。现在很多人张嘴就来科学,可是每个人脑海中对科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古代文化是综合性的,我们看古希腊罗马文化,哪有哲学、宗教、艺术等分门别类,都是笼统在一起,混在一起讲的。我们古代也是这样,没有把哲学、宗教、艺术、伦理等分成各个不同学科。再一个问题,分科以后,总要找标准、模板,这个学科要有一个样子作为参考。我们都是拿什么样的模板作为标准呢?几乎一律都是西方的。
比如讲到宗教,最典型的基督教。基督教的要点,第一是有造物主的崇拜。有一个我们现实世界之上神的世界,神的世界里又有一个唯一至高无上的神——上帝创造我们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人类也是上帝创造的,这是基督教第一要义,最核心的理念,神造世界。
第二个要素,讲人是有原罪的,天生带了罪恶。所以人类到这个世界上要消除罪恶,然后得到上帝的拯救,灵魂得救。上帝不仅是造物主,还是救世主,只有得到拯救以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就要打入地狱。
第三个要素,基督教是未来彼岸的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充满了罪恶的,要灵魂得到拯救,就能到彼岸世界去。
人们就用这三个特点来界定宗教文化,拿这三个要点来检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里没有提倡现实世界外的一个世界,另外一个世界里边的神来创造我们的世界,没有这样的理念。中国文化强调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不是靠别人,不是追求彼岸世界。
根据这样一些结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宗教文化,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这一观点在上世纪初是很普遍的,包括很多学者都是这么认为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原因就是刚才我讲的用一种宗教文化的样式作为一个标准来判断有没有宗教文化。我们从来不去考虑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间,宗教这种文化是可以具有不同特色和样式的,一切都以西方文化作为标准。
所以同样道理,中国有没有哲学?没有。为什么?也是用当时人们接受的西方哲学学科标准而认定哲学文化应该具有的特征。西方哲学学科里面,可以专门抽象讨论一个概念,来进行推理,来进行逻辑的辨析,不涉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中国文化没有这样的,探讨最高的真理,最高的道理,还要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西方哲学学科的特点来衡量,中国文化也是没有哲学的。
艺术有没有?西方的画是逼真、写实,这才是艺术品。中国历史上的绘画强调的写意,我们要看这幅画所表达的理念是什么,给人有什么样的启发联想,让人们从这幅画里体会到大自然的庄严伟大。宋代学者欧阳修明确讲“古画画意不画形”,如果按照西方写实的艺术来要求中国绘画,我们没有艺术。
有学者提出我们中国人要真正地走向现代化,必须全盘西化。这个理念在当时非常明确、公开提出来。当然同时在整个近代历史中,也不断有很多社会精英提出来,我们要保持中国文化的传统,我们必须要维护本位文化,我们必须要树立起文化的自信。这个呼声没有中断。
但是在现实中间一直是全盘西化的理念占主导。我们的文化变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附庸,我们要讲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借用西方文化的话语来加以解释人们才能听懂,否则听不懂,话语权丢失这个问题很严重。
以西方的文化样式作为标准,把西方文化对文化的各种各样的理念引进来,用这些理念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果把中国文化的内涵都解构掉了。把中国文化核心理念解构掉了,传统文化慢慢消失了。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到中医院看病,越是大的中医院,它怎么认识和分析你的病呢?靠仪器,哪还有中国传统中医里的望闻问切?哪有中国传统医学里的阴阳虚实,内外辩证思考。中医是中国文化核心的实践者,不仅是哲学观点,而且也是科学观点,中医就在具体实践这样的理念。现在西方科学家也看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像阴阳五行,阴阳的相辅相成,对立的互补,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可以说是揭示了整个世界的奥秘。哪个事物不是由正反两面构成的?前后、上下、左右、内外,这样才构成一个事物。
中国文化讲和,孤立的不可能叫和,事物如果不是外在原因决定的,就是内部自我调整,自我圆满。怎么自我调节,自我完美呢?就必须要有相互的关系,相互关系里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互相帮助就是“生”,互相制约就是“克”。既有制约,又有推动,你生我,我生他,他生你,你克我,我克他,他克你,这样才能够完成自我运作,我们相信这个事物都是自生自灭的,它主要的力量,外力可以辅助一下,也可以激发一下,根本的是内在。不是外面有只手一会儿安排这个,一会儿安排那个,它是走着走着就走到这个位置了,这个位置就有新的东西产生了,就和了,和就有新东西产生。阴阳五行揭示整个宇宙的生存发展的规律。
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脑子里阴阳五行是非常落后的,甚至说迷信的。这怎么还有话语权,怎么有文化自信呢?没有。
所以西方文化进来以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冲击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自己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说“礼教吃人”。正面的否定相对比较容易纠正,最简单讲对阴阳五行重新认识,重新来看。麻烦的就是西方的理念、理论来重新构建中国文化,让它本来很多精神的东西丢失了。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此有此的定义,彼有彼的定义,我们现在基本这样的思路占了主导。
如果我跟你讲彼此分不开的,没有此哪来彼,离开彼,此也不能存在。此里有包含彼的东西,彼里有包含此的东西,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而且根据条件的变化,此会变成彼的,彼也会变成此的。很好的一个人最后变坏了,一个很坏的人最后变好了,不能说坏人就永远是坏人,好人永远好,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坏人如果得到帮助,自己努力也会转变成好人。中国文化充满了辩证思维,可能我们觉得是比较陈旧的,我们现在讲辩证法也是讲科学的辩证法才是对的,很多人运用科学辩证法变成了变戏法。“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爱要知道里边有不好的东西,憎恨它,要知道里面还有善的东西。传统文化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去其精华,去其糟粕。笼统讲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有个绝对的标准吗?很难建立这个评估标准,精华、糟粕都跟它所处的环境时代离不开。在这个环境里是最优秀的精华,不见得到那个环境还是优秀的。这是必须要看到的,所谓精华和糟粕跟时代环境有关系,不能够脱离时代环境。
不仅如此,我们不仅不能脱离实际讲要怎么去运用优良的传统,怎么运用精华和糟粕。一个人如果很有智慧,很有技巧,那腐朽的东西也可以变成精华,这人很拙劣的,那很多精华东西到他手里就会变成是糟粕,还得看使用的人。“善用者无奇才”,善于运用的没有垃圾,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一根朽木到了一个工匠手里可能就可以变成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我们现在观点是我们过去很多都是糟粕,即使糟粕,我们也可以从糟粕里发现很多很多精彩的东西。不要把精华、糟粕绝对隔离开来,我们只能吸取精华,而不能接受糟粕,精华、糟粕分不开的,精华到蠢材手里也会变成不和的东西,所以认识要从思维的方式上改变。文化是在不同的人类生存环境下形成的,它有不同特色,所以一定要认同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状态,不能全世界的文化都一样。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出现文化热,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世界经济地球村的现象,世界一体,经济一体,这样的发展好不好,可不可能形成最后一个局面就是世界经济完全一体化,当时就有人思考这个问题。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文化趋同,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出现了许多传统文化丢失的问题。当时出现了文化讨论热,这讨论比较突出的就是经济可以全球,文化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因为文化就是在各自不同特色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推进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如果都一样,都趋同了,还有什么可以相互补充的?没有了,文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所以当时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观念,认为在文化上面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越来越趋同,自我的文化主体意识越来越薄弱。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很多企业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企业家提出“重铸国魂”。但是当我们加入了WTO以后,这些自主的品牌慢慢消失。很多自主品牌变成了外国品牌的打工仔。企业这样的现象出现也就意味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在丢失,丢失了文化自信,丢失了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只可能追在别人后面,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
大道不器: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包容的,这种开放包容在一个前提下,就是在不丢失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吸收外围各种各样的文化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一旦丢失了主体以后,那就会让外来的文化吞没。国家有国家的底色,地方有地方特色,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土里面,各个地方特色也是一样的道理,跟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同一个道理。经过几十年地方的文化特色消失了,千城一面,到处都是西式的建筑,到哪看都一样。文化特色消失的原因就是缺乏我们的文化,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吸收别人文化的长处,但是必须要坚守主体。
文化·文明·人文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人文?
这三个概念包含的不只有一种意义,有参考的意义,现实的意义,有中国特色的意义,也有世界共同的意义,我们从中国文化先梳理一下。
文明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有礼貌就叫文明?礼貌当然是文明,没有礼貌就是不文明。但是如果把文明仅仅看成礼貌,那这文明太简单、太肤浅了。文明标志着人类进化,是人类跟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标志。野蛮是赤裸裸的。文是纹饰、装饰、纹理、纹路,每棵树都有它的纹理。文明这个含义,以“文”来显示出来,通过装饰显示出来,没有装饰,赤裸裸呈现出来这是野蛮。
我们简单讲,动物赤裸裸地出来,我要说明我是人,我不是动物,那我们就穿一件衣服出来,文明发展,衣服也慢慢发展演化。热了、冷了、下雨了,人要住在房子里面,通过装饰来显示自己跟动物赤裸裸是不一样的。但是纹并不仅仅是简单外在的,它更有内在的含义。人跟人之间不能随随便便,人首先要尊重别人,心中要有敬畏心,要看到我自己是什么样,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面对父母应该怎么对待他们,怎么样尊敬他们。面对老师应该怎么办,面对兄长、姐姐、弟弟、妹妹又应该怎么样尊重他们。这些东西归结到一点就是敬,尊敬的敬,人就要懂得相互尊敬。人通过这样来显示自己具有人类的文明。
某种意义上讲文明的进步就是人越来越自觉地把自己跟动物区别开来,不仅要讲外在的装饰,更要讲内里的修为。人要懂得感恩、报恩。我们一切教育就围绕这些来展开,报恩、感恩、敬畏。所以为什么中国文化是礼仪之邦的文化,礼就是内在的修为,中国人有内在的修为,也有外在的仪式,所以人们才称我们中华是礼仪之邦。
古代思想家荀子,讲到人的根本特点,就是能够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没有分辨能力,不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想做就做,那就不是人了。
中国的宗教——明则有礼约,幽则有鬼神
我们有两千多年的社会治理传统。《礼记》“明则有礼约,幽则有鬼神”,日常生活有礼约束行为,看不见的地方有鬼神来管我们,我们的心中始终有对鬼神的敬仰。“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不能做对不起天的事儿,不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儿,也不能做对不起后代的事儿。
拿“神”这个概念来讲,不是装神弄鬼的神,有这方面的含义,但是更重要的不是装神弄鬼,而是讲天地万物的变化、生存是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这就是神。很多变化我们是无法完全看清楚的。比如说一个人的德行,天时地利人和都朝着这方面才能够成功。如果德行不好,首先人际关系不好,人际关系不好也失去了天时、地利,就什么也做不成。
中国文化讲神道,这个神道是什么神道?天是神道,天是神道是什么神道?就是四时不同,一年四季不会有错,去年、今年、明年都是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有序,这就是天之神道,天的变化规律。《中庸》讲“成者天之道,成之者人之道”,天人合一,做人第一要义是要诚。中国文化是将天地万物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切的德行都是从天地学来的,天地告诉我们要诚实,这样才能够“不见其事,而见其功”,这就是中国文化“神”的概念。
在老百姓心里经常会把它具像化、形象化,有雷公打雷,有风婆刮风,有雨神下雨,有电母在闪电。但这也不是造物主,它是自然现象,自然现象的变化就是神,自然现象有规律的话就使得万物得以生存,我们必须尊重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敬神,也就是敬天。中国文化中“神”就是这样含义,它不是造物主。什么叫鬼?人死为鬼,鬼就是死去的人。“鬼者,归也”,所以鬼就是指死去的人。我们心中永远记住我们逝去的祖先,死去的圣贤,要做对得起他们的事儿,向他们学习。鬼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们心中学习的榜样,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圣贤。就像今天要祭祖,我心中有鬼,敬畏心中的鬼,敬畏心中死去的先人,死去的圣贤。《论语》里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国讲的鬼是心中有没有天地,有没有祖宗。我们到很多地方去看,家里面供着的牌子是天地,天、地、君、亲、师,先祖不能忘,君师也不能忘,为什么?因为通过君师的教导,我们才懂得做人的道理。天地是神,君师就是鬼。鬼神来管束我们,我们不能忘本,我们不能不懂得感恩。
这样怎么说中国怎么没有宗教呢?西方的宗教也是这三样:不能忘本、感恩、敬畏。西方人一张嘴说“my god”,中国人一张嘴是“老天爷”,信仰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
当年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从欧洲游历回来特别有感触,中国人宗教信仰太多元了,都可以,也都可以包容。但是也产生一个问题,相对来讲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中国人一旦像欧洲那样建立起比较统一的宗教,中国传统来讲影响最大的,最有可能成为宗教信仰的那就是孔教,以孔教为国教。我们的孔教跟西方的基督教完全不同,它一切是围绕神来开展,中国孔教围绕人展开,强调人的自觉自律。
宗教文化也不应该是统一模式,统一水准的,也可以围绕着人来展开,也可以围绕神来展开,相互不应该排斥。这个问题在中国上个世纪初就很纠结,因为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模式,而且当时我们把宗教和科学是对立起来的,因为宗教是否定人的理智。人不能有理性思考,通过启蒙运动以后,推翻了完全宗教统一性,人也可以从神的角度站起来,人的理性也可以充分发展了,而且通过人理性的发展创造了科学技术,在当时人心目中把科学跟宗教放在一起,提倡科学就一定要考虑宗教。
中国的礼乐文化——法使人尊,礼使人化
中国构建礼乐的文化。礼强调人的自觉,不是强制。法通过强制手段让人必须服从。古代有的时候也用两个概念,一个礼法,一个刑法。礼法是自己自愿的,而且是一种生活中的习惯。家里有家法、家礼,孩子犯错了,就家法伺候。顶撞了父母就要家法伺候,让人畏惧,教育儿女知道对父母应该孝顺。清代学者楼适夷讲“法使人尊,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听”。
礼法尊重的言行举止规范,融合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变成我们习惯性的行为,启蒙运动的时候著名的法学家把中国的礼——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规矩称之为习惯法、自然法。而我们制定的各种法规就称为人为法,人为法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这样的人为法才能够发挥作用。孔子《论语》里有句话“礼乐不兴,则刑罚不重”。不把礼乐发挥出来的话,刑罚也不能达到目的。大家都遵守童叟无欺,做生意要诚信,那就不会去告你造假、欺骗。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也是我们文化的力量。
刚才说了纹饰的含义,装饰的含义,人文就是人的装饰,人显露出来的纹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里,“人文”跟“天文”相对,“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通过文明的教化,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这就是人文,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的自觉,在自觉基础上自立。通过文明让我们懂得自己在什么位置上,人和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不同时间段,不同场所位置也是不一样的。“父止于慈,子女止于孝”,作为父亲应该慈,作为子女应该孝。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去践行自己身份,人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固定的。当我还没子女的时候,子女对待父母应该尽孝。可是当我长大了,娶妻生子了,我的身份又变了。在父母面前我是子女,在我的子女面前我又是父母,所以要认识到这样身份的变化,必须处理好在父母面前怎么以子女的身份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父母的有责任对子女要生而有养,养要教,不能像现在生了以后,扔给老人去管,成了留守儿童。把父母扔到那里自己干自己的事儿,让父母成为空巢老人。教育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自己在这个社会、家庭、单位里面是一个什么身份。自觉履行这个身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够这样,我们可以设想这个社会一定是有序和谐的。
这里和西方有很大差别,因为西方强调个人的权利,中国文化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强大,血缘在中国文化中去不掉的,人和人之间有内在的血缘关系。这个在西方文化中不太强烈,甚至没有,因为它每个个体都是上帝创造的,没有内在联系,人和人都是外在的关系,既然只是外在关系,大家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什么西方文化中有所谓个体,而中国每个个体都是在一个群体之内,由于生命观的不同就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
从自然现象来看待,父母子女关系是自然而然的关系吗?中国老话讲“天地合悌,万物自生。夫妇和气,子自生”。父母子女的关系,子女要孝,不是外在强迫的,是内在的血缘关系。《论语》“自然亲爱为孝”,孝是自然而然的天性,孝是天然的关系,并不是外在的产物。只要有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孝,子女一定要孝敬、感恩、报恩父母。我们经常用乌鸦反哺来告诉我们的孩子要懂得反哺。当我们父母老了以后,我们就应当去照顾父母。
其实这也就中国人文思考方式,因为如果我们不是用人的角度看待,我们就不会有这个意识,动物还懂得报恩,就体悟到人应该有感恩的心。如果你把它看成跟人没有关系的东西,那就是一种生理反应,条件反射,或者这种动物的习性,恰恰站在人的立场看什么东西都有人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才这么思考,看到这些联想到人。
所以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的,各种学问跟人连在一起,反思人,人要自我反思,羔羊都知道跪乳,蜘蛛都有那么丰富的智慧。中国人很多做人的道德品行都是从万物里学,老子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很多古书记载,孔子从水里学到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品格。
中国的管理哲学——无为而治
水一直往下流,非常地谦虚,水滋润着万物,水没有自己固定的形象,所以君子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君子不器”“大道不器”。水是最柔弱的,水滴石穿靠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再难的事情、再坚硬的东西都可以石穿。中国人向万物学习的精神,不是支配改造万物,是不断适应万物。首先是尊重、适应,因势利导。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强调自然无为,甚至于无为而治。这都是非常精彩的哲学,我们管理者要好好学习老子《道德经》,这是最高的管理哲学,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所作为。而是努力发现周边事物的自生发展规律,然后尊重势,推动发展,其实是更高的一种作为,无为而治不是随着自己意思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恰恰是适应发展的趋势,去帮助它、辅助它、推动它,使它能够更加地完善。
逆势而动一定产生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当年洪水四处泛滥,派大禹父亲治水,怎么治水?就把它堵住不就行了,最后越堵泛滥更厉害。虽然堵住了,水还继续往这里流,所以舜就让他的儿子大禹来治水,大禹看水的去处,明白了水的特性总是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把低处疏通了,顺势往下流。顺势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实现人的愿望。想要水往南多流一点,就可以往南的河道更深一点。所以我们要顺应物的本性利用物,不能够违背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违,辅助就说明我要帮助,帮助万物之自然。你必须掌握了规律,你才能够因势利导。
同样无为而治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比如说企业里部门的领导,底下又有很多人分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那就应该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充分发挥部门每个人的水平,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掌控全局,不需要事必躬亲。
道家理念“君道无为,臣道无为”,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事事都要求请示汇报的人,被领导人就不敢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要容忍错误,从失败的经验中去总结经验教训,将来就可以做得更好。不要因为他的失败,觉得他没有跟你商量,什么事都要跟我商量,只有我点头了你才可以做。
道家告诉我们不是以强对强就可以胜利,“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整个宇宙都出现了反,物极必反,满了那祸就快来了,祸不是无门的,祸是可以转化的。物是有两面的,什么东西搞的纯纯粹粹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保持最纯真的天性,像婴儿一样。婴儿还有更重要的特点—柔弱。一个柔弱的东西,保持我们强大的生命力,柔弱的东西怎么弱都没事儿,刚硬的东西一折就断了。现在很多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柔弱这样一种生命现象、这样一种品德的重要性。刚柔相济,人往往容易走到刚的方面。
现在社会也出现这种问题,刚气太盛,现在社会是阴盛阳衰,阴都变成阳了。我们现在需要柔弱,调剂刚强,刚柔相济,就更加协调。所以老子的思想在中国非常重要。
先秦儒、道两家根本的理念是很像的,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如果只看外在的区别就会产生矛盾,如果完全不看它的差别,看成完全一样的也不行,那就没有互相补充。从一个角度来讲道更强调自然,儒更强调人文。道德跟人相对应的,这点从庄子书里就可以看到,庄子反反复复批判儒家,因为儒家过分强调人文了,认为应当让人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道德的含义本来就是讲普遍规律,普遍的就是道,万物都要从这里走出来。德也是每个事物本来的德,所以更注重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仁义就是自我修养,强调人为的改变。
道和儒这两者根本上是中国文化不可分离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也是相互结合的。中国文化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最后的玄学把道家和儒家两种不同理念很好整合在一起。人类社会碰到根本的问题,其实人都希望自由自在,希望少点束缚,可是社会群体又必须让每个人都遵守一定的规矩,如果每个人不遵守规矩,你这么干,我这么干,就没有礼。社会共同遵守规矩就是礼,或者礼的核心是每个人认清自己的身份,就是名分。让大家能够充分发展,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要求我们共同遵守的礼教。把人的天性要求,和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应当遵守的各个规范整合在一起。孔子说7 0岁能够“随心所欲,不逾距”,但所有的为所欲为,都不能违背一定的规矩。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中国文化把必然和偶然结合起来更好,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理念是非常注重必然性的,所以一传进来的时候跟中国文化,特别道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道家崇尚自然,自然就是有很多的偶然性。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讨论,最后才把佛教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中国佛教文化和印度的审美观、思想不一样,也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因果关系不一样,传统文化里个体一定在群体里,所以不会想个体下一步是什么。中国佛教后来也借用了这样的思想教化民众,既重视自己未来,更注重自己子孙的未来,这个意识在西方是没有的,在印度也是没有的。印度文化主要是关心自己的未来。我们的海外侨胞讲究回报家乡,回报父母,回报子孙后代,在世界上印度的侨民绝对不比中国的侨民少,甚至可能比中国的侨民还多,但是印度不会出现返回自己出生的地方,回报桑梓。我们中国文化考虑问题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我们思考问题都是想让人怎么样更好地自我圆满。人类要有这样的自觉,不断地圆满完美自己。
中国文化的核心:人圆佛即成
中国的各种文化,包括信仰都是强调不断地圆满完美自己。儒家希望成为圣人、贤人。道家要成为神仙,神仙并不是永远不死,是精神上保证纯真、天真的本性,然后得到逍遥自在。中国汉代的时候有个非常明确的定义,“神仙者,保性命之真也”,是说人生下来本来应当有的,把它重新找回来:
第一条,“平心荡意”,不要胡思乱想,让心意平静,不要一天到晚追求这个,追求那个。一天到晚追求这些,追求到了还不满足,还要再追求。
第二条,“戡破生死”,生死同域,如果生是变,死是化了,如果死是变,生就化了。怕死而追求很多不是性命中本来的东西,结果反而促使人更快死去。
第三条,“无怵惕于心中”,心中没有惊恐、害怕,心里坦荡荡。
这就是神仙,一个人安静没有胡思乱想,一个人能够不贪生怕死,一个人能够很坦然地面对一切,君子坦荡荡,所以不怕鬼敲门。这样的生命状态就是自我的修行,自我的认识。
中国的佛教到了禅宗的产生,把佛教本来的意义重新阐释出来。佛教强调自我觉悟,自我成佛,“仰止为佛陀”,高山仰止,我敬仰的就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格圆满了,就成佛了。所以佛教信仰也是个人自我品德修养的完满,我经常讲我们学佛、拜佛并不是求佛,而是要做佛。我们从人的角度出发,一切都要靠人的主体性、自觉性,不是求着外部帮我们,要有自己的觉悟去解决。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按中国的文化,维护人的尊严性的一种文化。通过礼乐的教化,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一些做人的规矩,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的尊严。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好像比较先进,没有看到人工智能发展起来以后,人的主体性、庄严性的丢失,在未来要丢失殆尽了。
人类原来的独立性、主体性、庄严性让神给压死了。西方人悟到这点,从中国的文化中看到以人为本才受到启发,发展启蒙运动,把人从神的角度站起来。后来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发现人虽然站起来了,但是人的理性充分发展创造了很多科学技术,更加能够掌控这个自然了,结果万物又给控制了,哪有资源和财富就往哪去,你不给我就打,人让资源财富牵着鼻子走了,人成了物的奴隶,这时候西方又想起了中国文化,高举新人本主义大旗。世界已经经历过这两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的意义:一次神的角度,一次物的情况下。我们再次面临着人类主体性、独立性、庄严性的丢失,也许我这话说得有点过早,但是我相信很快,现在人越来越没有主体性,都要按照人工智能告诉我们的去做。刚才我讲的现在人对自己一点没有信心了,机器给我点出来我才相信,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从来不自己反思我为什么有这样的不舒服,是不是这几天吃的有问题,我这几天休息有问题,是不是我这几天情绪上有问题,就交给机器。结合了大数据的,比我自己感觉精确,人的自信心没有了。如果将来走到那步,一定回头想中国文化的伟大,中国文化是要保持人类的主体性、独立性、自尊性。中国的人文精神,中国的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坚持,我们可以向各个方面文化去学习,但是如果我们文化主体性丢了,我们永远只会跟在别人后面,只有保持了文化主体,才能吸收各方面文化优长来充实自己。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本文据2018年6月30日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杏坛书院”讲坛楼宇烈先生演讲整理节选)
本文责任编辑:樊延明[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