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影像与思想的交响——评朱金平的哲理摄影

作者:文/刘铁生Text by Liu Tiesheng
果子沟大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朱金平 摄在五彩缤纷的镜像世界里,哲理摄影独树一帜。它与纪实摄影、风光摄影、人物摄影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美学追求。所谓哲理摄影,就是将哲学思想运用和反映到摄影图像中的一种摄影方法。它既能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又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与教育。

多年来,朱金平同志在哲理摄影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并于2006年出版了哲理性摄影作品集《风景中的哲理》。它共由作者拍摄的120幅风光摄影图片组成,分春夏秋冬四季,折射人生的四季。每一幅图片,配发一篇内容相关的哲理性散文,每篇散文都有一个哲理性的标题,让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感悟。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生前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认为:这本书把哲学、文学与摄影三者结合在一块儿,成为当代摄影界独一无二的作品集。该书出版后,获得全国“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优秀书评奖和全军优秀文艺作品奖,其中的图文被许多报刊选用。因而,作者也被称为“中国哲理摄影第一人”。

此后,朱金平在哲理摄影领域不断探索。如果说他过去的哲理摄影偏重于用文字解说图片,现在更注重于让图片自己说话,通过图片更好地反映某种哲理,并更注重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由此推动哲理摄影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2017年1月开始,《解放军报》的《军人修养》专版为朱金平开设了《影中哲丝》专栏,一篇短文配一张图片,每幅作品都取了一个形象与思维相融合的双标题,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图片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样的图片,既适应了读图时代的需要,又适应了读者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受到军内军外、社内社外、圈内圈外读者的普遍好评。2018年初,朱金平的大型哲理摄影画册《影像的思想》正式出版。

哲理摄影无疑属于观念摄影和艺术摄影的范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哲理与摄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思想与图片的交响乐。影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使得哲理摄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仔细阅读和分析朱金平的哲理摄影,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取材广泛

朱金平的哲理摄影在取景上打破了纪实摄影、风光摄影、人物摄影及广告摄影的界限。任何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成为其哲理摄影的题材。从山川到河流,从太阳到月亮,从晨曦到晚霞,从天空到大地,从植物到动物,从老人到小孩,从都市街景到家庭生活,都成为他的拍摄对象。就像哲学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一样,朱金平哲理摄影的取材,也涉及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所有方面。因此,他总是随身带着照相机,家里、公园里、办公室里、会议室里、上班的路上、出差的途中,处处都有他观察到的带有哲理性的画面。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并用哲学的眼光进行审视,再用文学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他生活的大院里,有一株杨树被虫子蛀得只剩下两根树枝和一截树干了,样子很不好看,但管理人员又不能随便将它砍掉。一天,有个园林工人在这棵杨树底下栽花时,顺便把多余的一棵矮牵牛塞到树洞里了。没成想,这棵矮牵牛在树洞里长得生机勃勃,枝叶铺开,花朵开得红红火火,与那枯树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几乎每个散步路过此地的人,都要看上几眼。朱金平发现后就将这幅图景拍摄下来,取题为《1+1>2》,想说明弱弱联合、取长补短变强势的道理。

画面给力

朱金平认为,不管以什么素材为拍摄对象的哲理摄影,画面都要力求具有视觉吸引力。“或者它的画面很美好:一片缠绕在山间的云彩、一团蓬勃盛开的花朵、一抹绚丽多姿的霞光、一弯碧波荡漾的小河、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狗小猫,或者一次温暖人心的善举,画面总能让人赏心悦目;或者它的画面很难忘:贫困儿童一双饥饿的眼睛、死亡威胁下的残弱生命、战争机器开动的萧杀威力、惊慌失措的逃难人群,以及大灾难中垂死挣扎的生灵,都因其强烈的视觉效应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或美或丑,在摄影艺术上都属于审美范畴。” 许多人看过奔涌的河流,也看过飞流直下的瀑布,但可能很少关注到奔涌的河流在变成冲天而下的瀑布那一瞬间的情景。那年秋天,朱金平在九寨沟就拍到这样的画面,并将其主题定在“勇敢者总是创造奇迹”上。这幅哲理摄影告诉读者的是:河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勇敢地跳下悬崖,变成了一道美景;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勇敢地舍身一搏,也可能绝处逢生,创造生命的奇迹。

主题较深刻

朱金平的哲理摄影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情感震撼的,主要是它的主题。任何艺术摄影,都必须突出一个主题,哲理摄影尤其如此。这种主题越深刻,其审美价值就越大。一次,朱金平在去西南山区采访的途中,发现一条风景秀丽的大峡谷里修建了一座水坝,使得许多植物一夜之间陷入灭顶之灾。特别是那些不适应大水的松树,有的已经枯黄死去;有的伸出水面的树枝,像一个落水者挥舞的胳膊在呼救;也有的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依然挺立在水中央。于是,朱金平将这些情景摄入画面,取名《水中的松树》,表达了“适者生存”的哲理。它想告诉读者的是:我们每个人不知何时会遇到灾难和坎坷,只有顽强地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甚至变成一种独特的风景。

思想的启迪

思想是一切摄影作品的灵魂,没有思想的作品就没有深度。朱金平在哲理摄影上,善于运用自己的哲学知识,赋予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内涵,进而给读者思想上的启迪。一次,他在广东韶关一座寺庙里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株直冲云霄的大树已经枯死,向蓝天白云伸出白骨般的枝杈。而其四周,是蓊蓊郁郁、苍翠欲滴的绿色植物。他觉得这样的画面很有味道,唐朝诗人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立即涌上心头,遂拍下这幅图片并取题《病树四周万木春》,说明世间的事物总是此消彼长、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道理。有些哲理摄影图片,是他带着思想去拍摄的;而有些画面的思想,是他先拍摄下来再仔细琢磨出来的。

标题的思辨

标题是任何一件艺术摄影作品的眼睛,这种眼睛越深邃越能表达其主题,越能吸引读者眼球。朱金平认为,既然称作“哲理摄影”,其标题必然是思辨性的。因此,他的哲理摄影标题,总是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如《雪峰巍峨—云雾遮不住高山》《元阳印象—劳动创造美》《果子沟大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等,既与画面内容紧密相关,又充满哲理。朱金平认为,给哲理摄影取题是一门艺术,需要作者多看看哲学书籍,多读读古人的诗词歌赋,多唱唱时下流行的一些优秀歌曲,从中吸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尤其是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具有反复推敲的精神,才能给哲理摄影作品取一个恰当的标题。那年,他在张家界拍摄到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的图片后,经过反复琢磨,将其取题为《登高之路》。他想通过这幅哲理摄影图片告诉读者的是:任何成功之路都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一个人要进步登高,就要不畏艰险、不怕挫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动力。摄影需要创新,哲学也需要创新。将摄影与哲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珠联璧合的审美,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创新。而《影像的思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本富有创新意义的哲理性摄影集。

当然,具有30多年军事新闻工作经历的朱金平同志,仍然是一位从事文字工作的业余摄影人。他使用的相机很一般,拍摄的图片也算不上有多么出色,但他能将哲学和摄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

山谷蜿蜒的河流—血脉永相连 朱金平 摄

 

三十而立——纪念《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刊30周年

始终坚守学术性和专业性——访《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始人朱宪民

奋斗和欢乐是那么多

确立刊名与编稿琐事

持恒者,必成大器

伴你风雨同行——编辑感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