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出台的背景是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的缺口在光伏装机快速增加中已入不敷出。对于出乎绝大多数光伏人意料之外的急刹车在业界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媒体专门做了光伏新政出台后的行业信心调查,数据显示,87%无信心,42%想转行。行业也发出了“损失超万亿、250余万人就业受影响”的呼声。有光伏从业者干脆把它说成“车祸”,说是对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那么这次急刹车真的那么突然吗?国家对光伏行业的支持方向改变了吗?今后行业的出路在哪里?本刊通过采访、综合相关媒体报道努力回答上述问题。
绝大多数光伏从业者都对此次新政感到突然。但仍有数量不多的人例如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就认为这种过度补贴的方式早就应该汲取德国的经验教训;阿邦迪能源有限公司总工郭丰则认为,光伏行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的弊端,光伏人应该心知肚明,“只是光伏行业内的人大都不愿意做那个喊皇帝‘其实没穿衣服’的小孩罢了。”
本该汲取的德国教训
“2015年8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光伏发电补贴即将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的文章,在财新网发表,背景是,那一年的前一年——2014年,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为10.6吉瓦。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为此财新网的一个部门专门组织了一个辩论会,我在这个辩论会上做了一个报告:《德国光伏的今天就是中国光伏的明天》。”陶光远回忆道。那么,陶光远2015年说的“德国的今天”是怎样的呢?“2008年至2011年,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急剧下降,速度超过了德国光伏补贴每年10%的下降速度,于是引起了德国光伏发展连续4年的大跃进,每年的装机容量达到7吉瓦左右,而德国的平均用电负荷也才不过50吉瓦出头儿。当时尽管以德国能源署时任署长科勒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头脑清醒的专家其间数次呼吁要对这场大跃进泼凉水,但由于德国政府没有及时地阻止这场大跃进,导致光伏的装机规模急剧上升,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到了用电户忍无可忍的地步,电网的改造也到了快要跟不上趟的地步。于是,2012年不得不紧急刹车。这场急刹车不仅导致德国整个光伏组件生产行业全军覆没,而且殃及中国的光伏行业,导致全行业进入亏损。”但中国光伏最终化险为夷,“由于中国政府及时地实施光伏发电补贴政策,使得中国光伏组件生产成为今天中国独步全球的一个行业,每年全行业的产值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政府当年的决策值得点赞。但是,做什么事都有个度。光伏发电补贴过了头儿,累计起来承受不了,到头来导致光伏发电补贴急刹车,就适得其反了。”陶光远说。
“死循环”必然导致“必然”
原本政府扶持没有问题,现在如此,将来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也是如此。“531新政”后,国家能源局多次表明支持光伏发展的方向没有变。问题在于,过度的政府财政补贴,不仅成为政府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对企业创新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情况下造就的产业繁荣存在不实的幻觉。郭丰在中国能源报发表的题为《光伏“531新政”出台的突然与必然》一文中说,中国光伏现在实质上正孕育着巨大风险。前几年的光伏盛宴实质上并不是因为光伏行业本身对社会财富产生了增益,而是因为国家信用对补贴的担保形成的盈利预期吸引大量的资金涌入而产生的。也就是说,1000亿左右的补贴缺口,带动了1万亿左右的资金投入。目前光伏上市企业的负债率基本上都在70%以上,所以笔者保守估计这1万亿资金里面至少应该有3000亿到5000亿是各类债务。用一个债务去放大产生更大的债务,又是这样一个量级,可以说光伏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金融事件。而目前不可能以牺牲全社会所有用电行业利益的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这个金融事件就成了一个“死循环”。在目前国家严控债务风险的大背景下,新政的出台已成为必然。
其实,对过分依靠政府补贴发展光伏的作法,持不同意见的人绝不止这两人,只不过这些声音淹没在光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的巨大声音之中。以至于这种声音显得越来越弱,既没有引起官方的重视,也没有引起光伏行业的警觉。
光伏行业本身真的不知道其中的利弊?郭丰在文章中说:“只是光伏行业内的人大都不愿意做那个喊皇帝‘其实没穿衣服’的小孩罢了。”他在文中分析说道,“作为一个需要依靠补贴政策生存且本身在短时间内难以成为支柱能源的行业,这种做法不可避免会在其他行业甚至政府部门产生大量对光伏的质疑,最终实际产生的是一种类似“涸泽而渔”的效果。相关主管部门不可避免地会检讨以往所制定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发布方式,以及今年光伏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确定新政策的出台时机。”
光伏行业存在的意义是为社会提供便宜、干净的能源
透视陶光远、郭丰们的“远见”之后,“531新政”的出台实在是必然,只是大多数光伏人沉浸在过度补贴的掘金路上,闻听与自己的既得利益相左惊愕而感“突然”而已。实际上,理智的声音一直没有断。“今年初,清华大学何继江博士对未来不同光伏政策场景下的补贴,做了清晰的分析,并在一个研讨会上做了介绍。我碰巧也参加了这个研讨会,顿时产生了被平反的感觉。”陶光远说。
郭丰认为,“531新政”对光伏产业有积极影响。他说:“几乎任何行业,都有潮起潮落,都有大浪淘沙,最后活下来的才是好汉。对光伏行业来说,国内补贴新政策的及时出台,熨平了行业发展周期,也给了这个行业带来了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和勇气。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但是该经历的总是要经历,优胜劣汰才是行业发展应有的本义。未来,抢占国际市场、挑战常规能源,为国家带来财富的增益,为社会提供又便宜又干净的能源才是这个与阳光为伴的行业存在的意义。”
新政出台后,国家能源局多次重申国家对光伏支持的方向没有改变,其本质只是根据行业发展进行了新的研判,做出调整。降低补贴标准不是不补贴。那调整后,光伏行业还需多少补贴?到目前为止,没有官方数据。陶光远、何继江分别给出了估算数值——巨额补贴!我们不妨称他们的数据为“民间”光伏账本。在2015年的论辩中,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权威人士李俊峰认为万亿补贴是噱头。但不管怎样,“531新政”跟政府难以支付补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官方口径补贴缺口已经超过1200亿元。在陶光远看来,光伏账本除了补贴,还有其他经济账也不能不清楚。了解一下“民间”账本,也许会让中国光伏从业者们更能清楚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
光伏发电量的补贴
“政府并没有把光伏发电量的补贴完全取消,而是有所削减。那就算一下,累计的补贴还要增加多少?单位补贴额以现在的平均补贴额起,每年均匀削减,平均计为0.18元/千瓦时。”姚光远以此计算出补贴额上下线。
下限:每年光伏安装的配额为40吉瓦,再补贴3年,于是新增的补贴总额为:40000000千瓦/年×3年×1350小时/年×0.18元/千瓦时×20年=5832000000000元=5832亿元。与之前的1.5万亿元相加,总计补贴2万亿元出头儿。
上限:每年光伏安装的配额为50吉瓦,再补贴6年,于是新增的补贴总额为:
50000000千瓦/年×6年×1350小时/年×0.18元/千瓦时×20年=1458000000元,简言之,1.45万亿元。与之前的1.5万亿元相加,总计补贴接近3万亿元。
6月10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何继江博士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也做出了的补贴数据测算:2018年共计25吉瓦,10吉瓦分布式补贴强度0.37元,15吉瓦光伏电站的平均补贴强度为0.23元。2019年,30吉瓦光伏,补贴强度统一为0.15元。2020年,30吉瓦光伏,补贴强度0.08元。测算结果是全生命周期光伏的补贴总额为1.535万亿。如果把2019年和2020年的补贴全部抹为零,累计补贴额为1.391万亿。
可以看出,无论是陶光远的数据还是何继江的数据,都是巨额补贴款项。值得强调的是,这是“531新政”降低标准后的补贴估算。有读者可能怀疑陶光远先生数据的准确性,对此记者进行了核正,陶光远先生回复说:“是平均数据,八九不离十。”
相关经济账
在陶光远看来,除了直接补贴还有如下经济账要算清。
一是传统发电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光伏发电依赖于阳光辐照,受天文和气象条件的约束,是一种没有保障的电源,在现有的电力体制下,电力保障的责任几乎全部由电力的供应侧承担。在相同的电力消耗前提下,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增加,几乎不会相应地减少作为后备的传统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于是,传统的发电机组(主要是化石能源发电机组)发电小时数就会相应地减少。化石能源发电机组每减少1小时的发电量,就会增加至少0.05元/千瓦时的成本。20年下来,就是:280000000~460000000千瓦×1350小时/年×0.05元/千瓦时×20年=378000000000~ 621000000000元,即3780~6210亿元。
二是光伏发电导致的电网投资成本的增加。这里既有输电网的建设投资成本的增加,也有配电网改造的成本增加。
一年约8760小时,在西部阳光灿烂的地方,折算满负荷发电小时数也仅为1800小时左右。从西部输送煤电,输电网可以输6000小时左右。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距离和功率,输送光伏电的成本远高于输煤电,尽管通过风光煤电打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个成本。但当西部到中东部的光伏电力输送达到上亿千瓦时的规模,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则输电网投资成本的增加,累计会达到好几千亿元。
配电网的改造是电力的流向造成的。过去,电力在传统的发电厂或者集中式光伏电站升压后送到高压输电网,传输过程中一级一级地降低电压,最后到用户。现在,分布式光伏发电是在低压端并网。一旦光伏发的电在低压端消纳不了,则就会通过变压器送到上一级,上一级再消纳不了,就会输送到再上一级。这样一级一级地送上去,低压网里的电压就高得不得了,一般升上两级,低压网的电压就会突破安全上限了。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将传统的变压器换成可调压的变压器。用这个方法改造几亿千瓦的配电网,估计得几千亿元,搞不好甚至会达到万亿元的级别。
三是弃风弃光的损失。中国现在的风光发电量占整个用电量的比例不过才7%左右,弃风弃光率即达到了10%左右,弃风弃光电量达到几百亿千瓦时,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年。今后风光电量占整个用电量的比例要超过50%,如果电力体制不改革,电力价格政策不改革,或者电力技术没有重大的突破,则弃风弃光率会不可想象,每年弃风弃光的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年是笃定的。
“531新政”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了一个由输血到自主造血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光伏行业除了尽量争取自己应得的补贴外,还是要把创新降成本放在第一位,把业务发展方向尽量理顺到政府鼓励的方向上来。那么,新政后时代,符合政府鼓励发展的业务板块都是那些?
光伏扶贫领域
相对于普通项目与分布式项目,光伏扶贫项目仍然一如既往的受到支持。符合国家政策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0.5兆瓦及以下)标杆电价保持不变。今年下半年,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将会成为行业的“香馍馍”。关于这部分项目的总量有多少,目前也无法确定,但在僧多粥少的下半年,这部分项目将成为光伏企业的必争之地。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新的《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办法》发布之后,光伏扶贫电站不得负债建设,企业不得投资入股。这相当于掐断了扶贫项目的融资线路,也就是说光伏扶贫项目的资金问题将无法通过融资来解决,需要当地政府全部承担。所以扶贫电站能建多少,与企业并无什么关系,而是受当地适不适合光伏扶贫、当地贫困户数量、当地政府的资金等因素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光伏电站项目来说,没有融资渠道将承担很大的资金压力。新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单方面的承担资金问题,恐怕会打击政府开发光伏扶贫项目的积极性。好消息是国家能源局还表明今年将会下达“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计划,或许会对下半年乃至2019年的市场有积极影响。
领跑者项目
“531新政”没有波及领跑者项目。第三批领跑基地中的10个应用领跑基地已经完成企业优选工作,目前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按照政策规定,应用领跑基地需要在今年6月30日之前开工建设,总计5吉瓦的应用领跑者项目,对于下半年的市场也开始显得至关重要。
光伏扶贫项目和领跑者项目是下半年市场的刚需,但是能够进入这些项目供应链的企业并不多。所以为领跑者、扶贫项目供货的企业,或者进入这些项目供应链一环的企业,或许能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大清洗。值得一提的是,文件还提到:考虑到领跑基地建设效果明显,下半年将适时启动第四期领跑者基地建设,今后将把领跑基地建设作为普通电站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方式。
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计划的发布以及第四期领跑者基地的建设或有可能对今年下半年及后续的市场起到巨大影响。另外,第四期领跑者基地的建设规模有可能达到10吉瓦左右。根据第三期领跑者实施方案,每个领跑者基地规模为50万千瓦,包括应用领跑者基地与技术领跑者基地在内的13个基地总共650万千瓦。而《国家能源局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国能发新能[2017]31号)规划的每期领跑基地控制规模为800万千瓦。也就是说,第三期领跑者仍然剩余150万千瓦的指标未曾发放。这部分规模有可能并入第四期领跑者基地建设规模之中,所以第四期领跑者基地建设规模有可能达到9.5吉瓦。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后将把领跑基地建设作为普通电站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方式”可以发现,未来的普通光伏电站项目或许都会按照目前领跑者项目为蓝本来投资建设,简而言之,即普通电站项目领跑者化。按照这个思路推想,如果“531新政”实施顺利,未来能够纳入补贴目录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少,不需要补贴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到最后,除了作为行业标杆的领跑者项目,可能所有的项目都将不会再有补贴。光伏人一定要看清形式,只有这样才有现在和未来。
中小工商业屋顶电站和储能市场
尽管没有了补贴,工商业屋顶电站也是最接近平价上网的应用形式。最早今年底,最迟明年,工商业屋顶光伏将会以平价上网的姿态,在全国迎来大爆发。在“531新政”出台、加快光伏上网的情况下,谁手上握有更多的优质屋顶资源,迈入平价上网的时候,谁就会有一波大的变现机会。
风光电要进一步降低成本、解决稳定性差的问题需要储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在行业升级和政策导引下,储能未来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元。
近日,中天储能1.33亿元中标国家电网储能示范项目、宁德时代与福建省投资集团等签约投资24亿元建设大型储能项目两个新闻引得业内广泛关注。种种迹象表明,储能市场正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该指导意见是我国最大规模储能技术及应用发展的首个指导性政策,确立了我国储能产业从短期到长期的发展方向以及近10年的发展目标。《意见》还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广试点示范项目,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据专家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储能装机将达到50~60吉瓦,到2050年将达到200吉瓦以上,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元。另一方面,内在需求不断延伸和驱动也在推动整个储能行业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应用领域逐步打开,市场将加速扩张,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储能市场的容量将超6000亿元。2020年,我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将超过50吉瓦,储能投资建设规模将达到2300亿元。
此次“531新政”的发布虽然来得比预想中早,比预想中猛烈残酷,但光伏行业目前脱离补贴无法生存、过分依赖国家扶持的状态始终不是长久之计,这是光伏人需要时刻警惕的问题。汉能掌门人李河君很早就意识到:国家会减轻补贴力度甚至会取消补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下调最终会平价上网。“531新政”坐实了这个预判,而汉能凭借高度的警觉和前瞻意识早已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除了地面电站,光伏行业还能有什么应用?光伏发电资源在上网之外还能如何消纳?汉能创造的移动能源行业解决了这些令传统光伏企业焦虑的问题。2009年,李河君带领汉能义无反顾地进入光伏行业,由于当时晶硅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投资和技术门槛低、回报快、更受行业青睐,但他执意选择了薄膜太阳能领域。李河君认为,以轻、薄、柔、高效率为特点的薄膜太阳能才是未来,应用更广泛,更具发展前景。李河君还认识到,未来能源的竞争与传统能源相反,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能源。于是从2012年开始,汉能先后并购了4家技术领先的海外公司,迅速占领了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制高点。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徐晓华对记者说,汉能当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认为地面电站的商业模式跟火电一样,大规模建电站,集中上网,投资回报率必须依赖国家补贴。而依赖补贴的市场,政策存在延续的不确定性。此外,从技术层面考虑,大规模光伏地面电站没有成熟和低成本的储能系统进行削峰填谷,对电网的消纳是一个冲击,需要更大规模的运输电力网络平衡它,平衡电力的波动。因此,大规模光伏地面电站,并不是有效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所以,汉能果断放弃做地面电站业务,全力转向去中心化、分布式化与移动能源化的技术应用。
持续变革与创新,是企业长青的奥秘,也是企业是否能经受得住政策和市场考验的决定因素。汉能和传统光伏企业依赖国家补贴,局限单一的发展模式相异,以自身拥有的核心薄膜发电技术为基础,研发了汉瓦、汉伞、汉包、汉纸,等一系列覆盖了日常“住、行、用”场景的终端产品。薄膜太阳能技术以此得到了“去中心化、可移动、自由”的创新应用,并且所发电量随产随用,无需顾虑消纳问题。此外,汉能还致力于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综合解决方案,打造移动能源的生态圈:与摩拜单车、顺丰快递、京东物流达成合作,将薄膜太阳能芯片植入单车、快递车;牵手奥迪、北汽、一汽等车企,共同研发应用于多种车型的薄膜太阳能车顶;并推出“生态城市”解决方案,用智慧能源赋能城市生态的多维脉络,以能源变革打造全新的生活方式,创建自然、城市与人和谐共生的城市有机体。
徐晓华表示,所有企业都要思考,什么是核心战略竞争力。现在光伏行业,90%是晶硅企业,若把产品的商标撕掉,很难辨认出是哪一家的产品,除去极个别企业外,技术与产品的同质化极为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汉能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在光伏行业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在薄膜太阳能领域已深耕耘出一条上游核心技术研发、中游薄膜太阳能芯片制造、下游薄膜太阳能多样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崭新的全球移动能源时代。
“这既是缓解消纳问题,也是为先进技术、高质量光伏发电项目留下发展空间”,国家能源局对新政这样解读。此次“531新政”的发布,对光伏行业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洗礼,尽管会疼痛,但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积极的鞭策,如何增强自身体质,突破困境度过难关,这值得深刻反思且任重道远。然而在一切的不确定中可以确信的是:光伏人不脆弱,光伏行业不会一击即溃;“531”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6月20日发布的全球电力系统长期分析报告《2018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NEO)》(简称《报告》)称,到2050年,光伏和风电发电量将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50%,煤电占比将从目前的38%缩减至11%。《报告》认为,未来可再生能源在多个电力市场中的占比显著上升。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欧洲总发电量的87%、美国55%、中国62%、印度75%。
根据《报告》,2018~2050年,全球范围内将新增发电装机投资11.5万亿美元,其中,8.4万亿美元(约占73%)用于风电和光伏,另外1.5万亿美元(约占17.86%)用于水电和核电等其它零排放技术。BNEF认为,这些投资将使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长17倍,风电装机量增长6倍。
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约达到99吉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02吉瓦。2017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装机约52.57吉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39.58吉瓦。风电和光伏比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它们自身成本的快速走低,以及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的电池储能造价下降。
中国方面,经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07~2017年,中国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累计降幅约90%。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国内领先企业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电成本降至0.5~0.7元/千瓦时。《报告》预测,未来中国将继续保持在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市场的领先地位,到2050年,中国将拥有1.1太瓦的光伏装机和1太瓦的风电装机,分别相当于全球发电总量的21%和33%。
“长期来看,煤电将成为最大的输家。从度电成本角度,煤电将无法与风电和光伏竞争;从系统灵活性角度,煤电将无法与燃气发电以及储能竞争。最终,大部分的煤电资产会被挤出市场。”BNEF首席能源经济学家Elena Giannakopoulou表示。
陶光远认为,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有二。一是光伏发电的成本在2025年之前低于煤电,是确定事实。二是光伏发电出力的波动,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就可以经济有效地补偿和消纳——只要体制跟得上。譬如,德国柏林的欧瑞府(EUREF)能源科技园,现在80%左右的能源来之于风光电,其余20%来自于沼气,实现了100%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取代化石能源,在我们看得到的未来,成为发电一次能源的主力,已经无容置疑,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陶光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