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必须注意电视求职类节目对求职者就业观的负面影响

作者:祝聪楠
电视求职类节目对求职者的就业观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其正面引导主要体现在节目为当下求职者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拓宽了求职者的求职渠道,能够让不了解求职过程和求职经验不足的人通过节目对求职形成初步的认识,并汲取一些求职经验和教训。其负面引导则来源于节目自身的商业性、娱乐性,使节目失去了作为一档社会服务类节目本应肩负的社会功能。在求职类节目不断泛滥的今天,研究其对求职者就业观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求职类节目对此进行规避,对求职类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使求职者过于看重自我“秀”

在国人眼中,“求职”本身就是一件关乎生存的大事。将求职过程搬到电视荧屏之上,这种公开、透明的招聘模式一旦呈现出的效果不理想,便会引发观众、求职者乃至招聘者的排斥和争议,因此,求职类节目早期的发展市场并不被看好。加之求职类节目大量涌现,收视率、影响力等成为节目发展的“紧箍咒”,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类节目开始用炒作、话题来吸引观众,导致部分节目的社会责任感日渐缺失,节目创办与求职者参与的初衷也有所改变。

就节目的创办初衷而言,作为一档社会服务类节目,其创办宗旨是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应聘指南。在娱乐至死的今天,求职类节目越来越偏向娱乐化。如《非你莫属》作为一档求职服务类节目,并没有在发掘人才方面下大功夫,反而在娱乐大众方面做足了功课。其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节目模式和内容越来越固定,缺乏创新和改进,生存境地也愈加窘迫,以至于不惜借助“炒作”来提高收视率。

为了制造“戏剧性”和“矛盾”,主持人语言刻薄、犀利,BOOS团体大话连篇,求职者窘态百出,这些都成为节目博取关注度的方法和手段,也使此档节目逐渐背离了创作的初衷。正如之前备受关注的“海归求职学者被质疑,不堪打击当场昏厥”事件,节目中,称自己在法国留学10年、获有3个文凭的海归人士,被主持人和BOSS团体一再质疑,其不堪打击,当场昏厥。此种情境下,主持人并未首要关注其人身安全,而是提出“你是在演戏吗”的质疑,引发现场观众和诸多网友的争议。

从求职者的角度来说,当求职者在节目中靠“秀”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借此尝到“出名”的甜头时,便会渐渐转变参加节目的初衷—不再以求职为目的,而是为了走红。在《非你莫属》节目中因为过度自我“秀”而走红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某清华博士在参加求职节目时,因对多个名企进行“挑刺”而成为网络红人。面对场上10位老板,这位博士反应机敏、言语直接,如针对东方风行集团载入客户端程序缓慢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提倡其在项目开发时要做到有机和环保。在现场交流环节中,他还十分淡定地给潘石屹等诸多名企老板提建议。其现场表现获得了诸多老板的青睐,最终获得了到心仪企业就业的机会。

同属此类的还有一位来自天津的小伙。因在求职节目中表现幽默,他一夜“爆红”。在求职过程中,他原汁原味的天津话以及干脆实在、直截了当的应答成为整场节目的亮点,其类似于相声的表达方式不仅赢来了满场的欢笑,还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求职类节目中凭借另类的表现被观众所熟知,求职者参加节目的初衷也显得越来越不纯粹。求职类节目若不改变依靠“秀”博取关注度的做法,长此以往,势必会走向穷途末路。

二、使求职者对职场法则产生错误认知

虽然在招聘场上会有残酷的竞争,但温情同样存在。当下的中国职场依然在片面地强调竞争的必要性,在强压之下而产生的“狼性法则”被众多企业作为发展的推动力,致使求职者在面试的压力、考核的严苛以及短期压榨性的工作方式中,对企业文化的误解和两者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①。许多求职类节目都通过展示职场的残酷、选手的失态来赚取收视率,所展现的企业文化多为负面的。节目中,好似每一个企业家都是残酷的、挑剔的,每位求职者都是身经百战,只有具有超强技能的“超人”才能被认可。这难道就是真实的职场生活吗?并不是。一档节目只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作为新手进入职场的试验田,节目不能以偏概全,误导求职者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而《非你莫属》却将“戏剧性”或“矛盾”放在节目创作的首位,将评判和决定选手的“命运”为追求,逐渐失去了对现实职场的正确反映。亦如之前节目中出现的海归女与主持人的“互掐”片段,其在微博上被疯狂转载,引发了诸多网友的热议。从新西兰回归的海归女欲在节目中谋得一份文字编辑工作,却在求职过程中屡次遭到主持人以及BOSS团体的攻击和刁难,最终以求职失败而告终。不少网友在看过该片段后纷纷表示,这么残酷的职场都快赶上宫斗剧了,甚至引发“主持人和BOSS团体对求职者的人身攻击会不会使求职者产生心理阴影”的质疑,然而节目并未对此做出任何解释。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做法,难免会对当下求职者的求职心理造成消极影响,使他们对职场产生恐惧,甚至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

节目应以相互尊重来替代“狼性法则”,进而正确引导求职者的就业观。在职场“狼性法则”的影响下,节目中的求职者为了达到求职目的,开始以“迎合上司”为面试准则。加之节目中前来招聘的嘉宾大多是为了宣传企业形象,他们往往是老板,而非具有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人士,这就导致节目陷入以老板的个人喜好来决定选手去留的误区,导致求职者渐渐忽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节目中,老板因为求职者的小错误而“灭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求职者的眼神游离、介绍时双手放在胸前,又或是因为紧张发挥失常等都成为灭灯的理由,暴露出参与节目的老板人力资源知识的匮乏。就招聘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节目招聘过程中,老板仅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对求职者作出评定,缺乏对其专业知识和性格的全面了解,加之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作出判断,这样来评判一个人是否优秀或能够胜任此类工作是不够严谨的。

三、对求职者的就业观产生错误引导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其受众范围广,影响深远,对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求职类节目,其所传达出的求职观念和价值导向,对整个社会、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求职类节目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职责。然而,在当前的一些求职类节目中,这种意识与情怀却并没有凸显,反而被弱化甚至摒弃。其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念,势必会对求职者的就业观产生错误引导。

目前,在各大视频网站,求职类节目都被放置在“综艺节目”这一栏。某百科网站甚至将其定位为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并包含着许多性质的演出,如音乐、舞蹈、搞笑等才能展示。从本质上来看,求职类节目只是一个供大众茶余饭后进行消遣的娱乐节目,因其关注点与社会民生现实相贴合,形式新颖,所以备受关注。但随着职场类节目的蓬勃发展,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没有求职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都将求职类节目当成现实职场的镜子,并以其提供的就业指导为标准。虽然节目为求职者拓宽了求职平台,还提供了大量的应聘技巧,但由于自身的娱乐性质,节目往往会在价值判断标准上出现偏颇,导致求职者就业观的失衡。

一些求职类节目中所传达的薪酬观念往往不被观众所认可。由于各地的物价水平有所不同,其传达的薪资理念与现实情况是极其不符的。节目中,部分公司和企业所开出的工资有时会高得离谱,例如前台的月收入是3000到4000元,而很多销售一上来就是7000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的销售都是按照绩效来领取工资,有的甚至是零底薪,而前台的工资大多在1000到2000元以内,与节目中所开出的工资额差距较大。对于没有就业经验的学生来说,这种不切实际的薪酬观念势必会使其在初入职场时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其薪酬观念的合理建构。

与此同时,煽情路线在各大节目中大行其道,求职者借助情感的躯壳来获取关注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非你莫属》中一位单亲妈妈在求职时利用孩子来博取同情,然而其在现场展示作品时却被嘉宾拆穿,此类举措引来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情感只有作用到观众内心、引发观众共鸣才能被接受和认可,绝不是用来肆意消费和利用的。在当下的一些求职类节目中,似乎每一个选手背后都有一个“凄美”的故事,每一次淘汰都会制造一个“动情”点,虽然这种方式和手段能够满足部分观众的窥探欲和好奇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节目收视率的增长,但滥情不等于同情,仅仅依靠迎合观众趣味的行为会使节目丧失求职引导作用,受到观众的质疑和批评。

注释:

①邵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及引导研究,《劳动保障世界》, 2016年第10期(增刊),第12-13页。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责编:莎莎)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作与传播特征探析

给地标建筑讲段往事

电视剧《煮海》研讨会纪要

初心不改 牢记使命

简析《沙海老兵》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探索

从《恋爱先生》看都市情感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