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谈文化类电视节目价值与发展

作者:王子荣
文化类电视节目由短暂爆发走向持续走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文化类节目的不断创新,突破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枯燥乏味和综艺类节目依赖引进国外的模式,将丰富的知识内涵体现在趣味性的电视节目之中;另一方面,是积极践行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价值

1.创新节目模式。文化类电视节目和传统综艺节目不同,每一个环节的策划,都是一次创新,需要电视制片整个团队的协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上的协调和支持。网络媒体和自媒体迅猛发展以来,给传统电视类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要走出传统媒体的刻板印象,突破僵局,一方面是要在节目形式、内容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是要融合中华优秀文化精萃。一档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是该节目存在或者消失的关键。文化类节目以低成本创造了高收益率,突破了明星决定收视率的思维定势。如《朗读者》采用“星素结合”的模式,更多地侧重挖掘人物故事,激发嘉宾和文本情感的碰撞,通过朗读传递有温度的经典文字,激发观众共鸣,实现“以情动人”,利用经典文字本身的渲染力和影响力,感染观众。

2.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类节目立身的根本不在于娱乐大众,而在于传播文化,使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走向繁荣。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诗词文化为基调,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利用竞赛比拼、诗词接龙互动的方式,掀起了全民学习诗词热潮。除诗词、汉字、戏曲类的以显性文化为内容载体的电视节目之外,还有其他以传承匠人精神的隐性文化为载体的电视节目,如广受好评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通过讲述不为人知的故宫文物师,通过世世代代传承的修复手艺,凭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的中国匠人精神,让蒙尘破损的文物恢复勃勃生机。这种新颖独特的文化类节目题材,唤起了国民对匠人精神的敬仰,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人们带来了一次精神的洗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通过文化类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的传播方式相结合,激发年轻一代对本民族光荣历史、优秀文化的敬意,对于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1.拓宽传播路径,顺应时代潮流。在媒体融合传播时代,电视媒体不再以单一的电视台播出作为唯一的传播路径。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相结合已经成为了电视媒体拓展影响力的必然路径。互联网新媒体迅速传播、交互性强的特点与其自制内容质量不高的矛盾,为传统电视台主流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电视节目通过多屏联动,跨屏合作,依靠电视媒体输出和新媒体迅速传播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文化类电视节目以丰富的文化内容、节奏紧凑的形式体系,通过适应新媒体碎片化的特点,实现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交互影响。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互联网传播使得该节目实现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电视传播理念的革新,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突破了原有的文化类节目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刻板印象,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有效对接。

2.节目不断创新,突破局限。纵观当前走红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特点,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一次创新的成果。一档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选材方面,要做到新颖独特。独特的选材,既能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又能接通时代内容,反映时代精神,激发观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语言表现形式方面要做到年轻化、生活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契合年轻一代的心理需求。节目形式上,要不断创新,打破原有的访谈、演播室、竞赛的模式局限,力避节目同质化,实现形式的创新和变革。节目定位方面,要做到精准有效,避免让文化类节目成为少数人的节目,积极拓展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总之,丰富深刻的节目内涵、独特创新节目形式、正确节目定位、融合传播理念是文化类电视节目持续发展,增强影响力的关键。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者应该打破模仿跟风的陋习,呼应时代需求,大胆探索创新,制作出契合年轻一代心理特征的新文化类节目。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责编:王军强)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作与传播特征探析

给地标建筑讲段往事

电视剧《煮海》研讨会纪要

初心不改 牢记使命

简析《沙海老兵》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探索

从《恋爱先生》看都市情感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