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民俗文化呈现

作者:周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用器、香、宴、养、厨人、酥、四季及合八个主题,呈现了“食物”“人物”“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文字和影像中,该片用各种饮食文化元素诠释了中国的饮食是与人文地理密切相关的文化,其蕴含着表现特征各异的民俗文化。

一、多样的饮食民俗文化类型

《礼记·王制》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多样性的描述,反映出从人类社会形成初期,先民就认识到饮食原料与烹饪方式等受其所在地域条件的影响,并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厨具中的民俗文化

厨具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摆脱茹毛饮血、进入熟食的烹饪时代同龄,人类的饮食史离不开厨具,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将“器”,即厨具餐具放置第1集的原因。该集中,涉及到的厨具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怒江粑粑石板、与地坑院建筑相匹配的三门峡穿山灶、章丘铁锅,青堤的手工菜刀、济南李士贞菜刀以及银杏之乡的银杏砧板等。这些厨具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相适应,具有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标签。如怒江粑粑石板是怒江怒族及独龙族的传统厨具,其所用石板以丙中洛特有的青黑色页岩“龙布拉”为原料加工而成。制作好的石板形状不一,使用时,将其放在火塘三脚架上,把和好的面直接放在上面烙烤。用石板烤粑粑源自上古时代石上燔谷习俗。在生产水平相当高的今天,怒江粑粑石板依然存在的原因有二:一是只要条件允许,人们总在自觉不自觉中继承、发扬所在地域或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无论多么先进的生活条件,都不能消除人们思想中的“根”文化。

与怒江粑粑石板可以运到其他地域,进而为其他地域人们所用不同,三门峡穿山灶则具有严格的地域特征。灶是建筑的一部分,需要顺应所在建筑的特征建造,三门峡穿山灶是应地坑院的特征而生。同一个灶堂,在建造者的匠心独运下,顺地势而为,同时承担了九个炉灶的供火需求,且其炉温由强到弱依次排列,不仅可满足蒸、煮、炒、炖等各种不同的烹饪需求,并能让厨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诸多丰盛的菜肴,充分表现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只展出了几种厨具,但是对每一种厨具所蕴含的文化都作了详尽的阐释,可以说,每一种厨具的发展史,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

2.制作方式中的饮食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讲究饮食文化的民族,而多样化的制作方式是展现它的重要途径。食品制作方式一般由烹饪方式、烹饪刀法等构成,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展出的濒临失传的陕西花打四门烹饪方式,由此方法所烹饪而成的金边白菜,色香味俱全,体现了陕菜对菜品的极致追求。而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则体现了四川人在悠闲的生活节奏中,追求精致饮食文化的情感诉求。同样都以豆腐做原料,云南红河建水古城的是豆腐球,安徽寿县的则是利用风干和发酵的手法使其具有独特味道的石膏豆腐,安徽南部的则是毛豆腐、油豆皮。再如,同样是奶制品,北方的乌珠穆沁草原是由砖茶、黄油、炒米及鲜奶等构成的奶茶、奶豆腐,南方云南大理白族的则是乳扇。同样的原料,被不同地域的人们采用符合本地域、气候、环境的制作方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食品类型,各据一处,成为所在地域的特色食品。至于烹饪刀法更是形式多样,有剞刀法、平刀法、直刀法等100多种,能充分满足不同食物原料和造型、烹饪方式的需求。

由此可见,食品制作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手段,更是食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得以最终呈现的重要保障。

二、鲜明的地域饮食文化诉求

食物是人类的生命能量来源,在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饮食就不单单是果腹了,而是成为精神诉求大于生理诉求的需要。

1.适应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诉求

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对饮食的文化诉求各有各的特点,如四川的辣、江浙的甜、东北的酸等,但这些饮食文化特征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单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及精神追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饮食文化诉求也随之变化,如辣并不是四川菜一贯的特征,还有以甜烧白为代表的甜菜,这种同种菜系在口味上所反映出的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表明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本地域饮食文化的诉求会有所改变,甚至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这充分体现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诉求从未止步,也由此使饮食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

2.蕴含地域精神的饮食文化诉求

相对于色香味,人们对饮食的最高追求是借饮食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这种追求与当地的地域精神相匹配。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人们付诸于饮食的精神诉求随处可见,如位于明武宗康陵附近的康陵村,立春当日吃春饼,俗称“咬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立春不仅预示着春天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康陵村立春日吃春饼是为了感受春天的生命力,也是为了让自己像春天那样充满生命力,以期一年都可以勤奋努力,深刻体现出康陵村人重传统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康陵村春饼又叫正德春饼,据说为明武宗所发明。康陵村春饼有两层,软而筋道,吃时,将各种时令蔬菜放入其中,然后卷起来吃,味道鲜美,深受当地人喜爱。康陵村人甚至藉此打造出了民俗品牌“康陵村春饼宴”,使康陵村春饼成为广为人知的食品,也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立春的重要性,对继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康陵村人附加在饮食中的精神文化诉求的一种体现。

三、深厚的饮食民俗文化意蕴

当饮食的作用超越了果腹,它就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其地域的各种民俗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1.美好吉祥的饮食民俗文化意蕴

美好吉祥,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为了将这种向往变为现实,人们努力拼搏的同时,也将这种向往融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文化。而能体现美好吉祥饮食民俗文化意蕴的,无疑是那些能够出现在各种喜庆场合的食品,如结婚时所用的食品。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合法的关系孕育后代的前提保障,也是一个人出生后能够获得被同族人认可的社会地位的保障,因为它的重要性,人们赋予了婚姻很多独特的习俗,饮食文化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对此作了阐释。如在讲述古徽州传统食品嵌字豆糖时,就以一场婚礼为讲述背景。徽州与其他地域一样,结婚当日都要朝来观礼的人扔糖、香烟等寓义甜蜜、美好的物品。但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是,徽州人扔的是其传统食品嵌字豆糖。嵌字豆糖需要制作者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它以麦芽糖稀、黄豆粉及黑芝麻粉为原料,前后经过28道程序,制作者将成型的黄豆粉面和黑芝麻面互相配合,以黑芝麻面为字的线条,做出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字的轮廓,最后经过切割,形成一块块带字的豆糖。正因嵌字豆糖所蕴含的这种文化内涵使其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和谐融洽的饮食民俗文化意蕴

在提及中国的饮食文化时,日本学者中山时子指出:“潜藏在中国饮食文化背景后面的究竟是什么呢?本来饮食文化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它不仅包括食物原料、加工方法、饮食方法、烹调用具等要素,还包含着隐匿在这些要素后面的思想、哲学、宗教等问题。”《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向我们诠释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所富含的这种和谐融洽的文化意蕴。在中国人的礼尚往来中,饮食成为人际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元素,如闽南人的主食—面线是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主要食品,人们去参加亲朋好友的喜庆宴会时都会带面线,或自己家有喜事时也会用面线作为主食招待客人。正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5集中所指出的:“国人的饮食文化,往往附带有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食甚至成了中国人体悟世界的方式,我们用饮食借指生活,我们尝试,我们分享,我们趣味,抑或我们吃苦,饮食与生活的界限模糊而又圆融,不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如果一个中国人跟你说起对食物的敬重与虔诚,他往往说的是他的生活”。

四、对当代饮食文化弘扬与传播的启示

在全球化交流的当下,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使得诸多原本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鲜明的食品也逐渐带有了异地、异族的饮食文化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并保持原有的饮食文化特性,进而对其作有效的弘扬与传播,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给出了解答,在制作团队的精心构思下,该片用文字和影像的形式,精当地传递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类型及丰富内涵。

在多媒体时代,富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饮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单靠某个人、家传或成为某个店的招牌菜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采用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且适应时代特征的传播方式,如此方能使饮食文化无论在形式还是内涵方面,都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弘扬和传播。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责编:丁磊)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作与传播特征探析

给地标建筑讲段往事

电视剧《煮海》研讨会纪要

初心不改 牢记使命

简析《沙海老兵》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探索

从《恋爱先生》看都市情感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