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中国舆论场》: 新闻评论类节目转型探索的新实践

作者:王小萌
《中国舆论场》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关注度和口碑都相当可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其评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并在通报中表示,《中国舆论场》“立足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将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并带动观众话题讨论,使‘高冷’的新闻评论节目更接地气”。可以说,《中国舆论场》给央视4套交了一份满意的“融媒体”探索答卷。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遭遇与《中国舆论场》的面世

新闻评论节目在我国的普及基本与电视同步。1980年7月,国内首档电视新闻述评节目《观察与思考》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这标志着我国在报刊和广播之外有了新的新闻评论平台和形式。进入90年代,电视新闻评论进入快速发展期。1993年,《东方时空》开播。同年,直接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一丹话题》诞生,说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更加注重主持人风格对节目的把控。2000年以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创新与探索,涌现出《第一时间》《新闻1+1》《朝闻天下》等多档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大众了解时事、理解社会焦点的重要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接收新闻的渠道和获得观点的平台迅速扩大,而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使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想要的讯息和观点,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优势在新媒体面前已成为昨日黄花,业界关于传统媒体生存危机的预言不断。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曾经拥有庞大观众的节目《东方之子》《时空连线》《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等品牌节目先后从观众视线中消失。一方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力在减弱,甚至出现停播等现象;另一方面,电视界在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与新媒体实现互动融合,比如浙江卫视的深度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就采用了传统电视与新兴网络实时互动评论的形式。传播学者时统宇认为,该节目充分发挥网络视频新媒体的优势,让观众领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评论广度和深度,为传统电视评论开启了新的一页。之后,《亮见》《关键洞察力》等节目相继开播,这些节目都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走上了融媒体发展之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受到新媒体冲击的同时,一部分观众也被综艺娱乐节目吸引,产生分流,新世纪以来,一些新闻节目大胆地借鉴综艺元素,先后涌现出《铿锵三人行》《时事辩论会》《文涛拍案》《老梁观世界》等多档带有娱乐成分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改变了评论节目严肃的面孔,开创了评论节目娱乐化的新形态。

《中国舆论场》既是一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又是一档综艺成分较浓的新闻评论节目,是对之前业界探索的一个综合和创新,开创了新媒体时代和综艺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模式。

二、“互联网+”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

关于“互联网+”的本质,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但传统产业的在线化与数据化,是相对比较全面和中肯的说法之一。按照这一说法,“互联网+”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上的应用,主要体现为观众的在线互动和各种反馈信息通过大数据传递到节目现场,供现场评论人员作参考。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中国舆论场》摒弃电视媒体多年来的媒体本位思想,开始注重用户即观众的感受和作用,通过大数据把握观众的心理和行为,精准提供相关资讯和观点,与观众形成互动,实现传播目的。节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创新性地设计了电视、互联网和手机三屏互动的传播机制,使信息可以通过多个通道进入,使网络和新媒体上的观众意见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打通了两个舆论场,实现了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互通。节目不是互联网、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简单嫁接,而是多个层面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

节目首先在开头部分提供了“中国舆论场指数”,这一指数是利用大数据分析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热点,从而得出十大新闻,使观众及时获悉一周热点;在此基础上,主持人选择两三个最受观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根据线上观众提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现场评论嘉宾展开简短的分析和点评。而节目第二部分“热词大搜索”,则是选择一周内视频点击或评论数量较高的热点事件,使新闻选题高度契合观众的关注点,也提高了新闻评论节目话题设置的科学性;邀请嘉宾对这些热点事件进行快评,澄清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把观众在新媒体或网络上的困惑或欲望通过电视平台得到解决。

节目充分利用中国舆论场微信公众号,打造了节目的第二个屏幕,即在同一页面设置了直播与观众评论,这样可以让观众在手机上“边看边聊”。观众在微信上发表的观点,会被及时发送到节目演播室的大屏幕上,从而实现电视和手机的跨屏互动,这符合当代观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观众的收看过程,也是一个多屏联动的互动过程,这改变了传统单向的信息接收模式,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互动共享要求。节目还在微信公号上设置了“精彩回放”栏,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收看之前任何一期的全程节目,实现了电视直播和新媒体点播的完美结合,满足了不同观众的收看需求。《中国舆论场》是“互联网+”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上的成功实践,让电视媒体看到了“互联网+”不仅是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

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综艺元素的运用

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加入综艺元素,已不是新鲜事,《壹周立波秀》《文涛拍案》等节目已经让观众见识了综艺元素与新闻评论节目结合在一起产生的传播威力。《中国舆论场》作为“融媒体”新闻节目,不再依靠主持人“天才式”的娱乐能力和主持风格来为节目增加娱乐氛围,而是充分利用“融媒体”的技术和手段,在节目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在线观众席”、“抢红包”、滚屏评论和点赞等环节,使节目既好看又好玩,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了观众对节目的黏性。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整个节目的主动性把控在主持人和评论员手中,观众被动收看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对话。《中国舆论场》以用户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了“在线观众席”这一观众参与形式,而“在线观众席”产生和运行的全程都有“融媒体”的影子,体现了新媒体互动参与的节目理念。来自全球的网友利用微信“摇一摇”抢到节目的入场券,在节目开播后作为在线观众进入“虚拟观众席”,每位进入“虚拟观众席”的在线观众的微信头像显示在演播厅的大屏幕上。这些观众可以直接发送文字、视频等信息,直接分享对热点新闻的看法、向现场嘉宾提问,或者为自己满意的嘉宾点赞鲜花。电视前的观众是节目另一个更加庞大的“观众席”,观众们通过微信公号上的“边看边聊”,或者扫描电视屏幕上的二维码,就能通过微信参与互动。通过新媒体的场景再造,节目实现了观众的多渠道参与,这是其他新闻评论节目很难有的传播效果。

“抢红包”环节是节目综艺性最突出的环节,也是调动观众参与的一个互动场景。节目在直播全程会不定时派发3次红包,这种娱乐性与竞争性兼具的游戏方式,为节目创造了移动社交互动场景,通过娱乐来调剂节目的严肃性。而“点赞”也是该节目的一个创意。观众在参与过程中,可以用“点赞”的方式回应现场嘉宾的点评,形成了活跃的互动氛围。节目也会对观众的持续参与和互动给予奖励,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有机会赢取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奖品,奖励机制增强了观众的黏性,成为节目赢取长期粉丝的一个探索。《中国舆论场》通过引入综艺元素,改变了新闻评论节目严肃的面孔,使节目既有意义又有趣味,顺应了综艺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中国舆论场》在新闻内容上的探索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想要在新媒体时代紧紧抓住观众,不仅应该在形式上“与时俱进”,更应该始终坚持媒体的本质,即内容为王,做好选题。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大多侧重于重大新闻事件,也就是与国家和时代的主旋律相符的新闻事件,而这些新闻很注重内容的突出性和重要性,但往往淡化了内容的亲民性、趣味性和全面性,这种思维指导下的新闻评论节目很难满足新媒体时代观众的多层次需求,也很难吸引更注重体验性和开放性的年轻观众。

《中国舆论场》以用户为中心,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根据网民的关注度和网络舆情选定新闻,改变了之前节目组“自作主张”设置主题的模式。《中国舆论场》每期的话题五花八门,既有南海、朝核等国际安全大话题,也有行车安全等民生小话题,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避免了主题和层次的单一性。《中国舆论场》以多个网络平台的大数据为基础选取新闻话题,从而保证了选题的丰富性,同时也考虑到央视4套的国际面向,对国际政治和军事等内容有所倾斜,保证满足老观众的收视需求。作为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也注重邀请嘉宾的专业性,结合央视4套的特色和节目定位,节目的嘉宾以军事领域的专家为主,以其他领域专家为辅(国际关系学、社会学、医疗卫生以及文化批评等领域的专家),比如在回应观众关心的婚假、产假等相关政策问题时,节目就请到国家卫生部门的专家进行现场解读,这种随机性使节目更加灵活,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总之,《中国舆论场》积极回应新媒体和综艺节目的挑战,以全新的演播形态和融媒体的互动模式,改变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统生产程序。通过深入探讨《中国舆论场》在融媒体发展上的实践和创新,可以为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型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示范。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责编:倪啸)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作与传播特征探析

给地标建筑讲段往事

电视剧《煮海》研讨会纪要

初心不改 牢记使命

简析《沙海老兵》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探索

从《恋爱先生》看都市情感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