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经济导刊

期刊业供给侧改革有新路

作者:文/吕昱江
我国期刊业不仅远未发育成熟,而且没有完全走向规模化,竞争优势及现代化程度有待大幅度提升。加强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期刊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期刊业面临一系列问题:改革遇到瓶颈、行业大而不强、精品优质产品稀缺、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缓慢。面对公众巨大的日益丰富的阅读消费潜力及知识服务需求,现有期刊业难以充分挖掘。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当前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宝。对于我国期刊业发展与深化改革,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期刊业发展创新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

期刊业的发展形势

新闻出版业在中国一直被当作特殊行业,也就是在承担基本的出版任务的同时,政治性是其应当首先考虑的,即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正因为这样,党和政府对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做法。(陈可阔,2016)

从新闻出版业的市场化改革历程来看,出版社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历经多年的艰难探索,目前基本实现了转型。而在报纸和期刊方面,除少部分先行走向市场外(如《读者》《知音》《家庭》等),真正实质性的改革是始于2011年启动的对部分非时政类报刊的改革。

现在,一些时政类报纸和期刊仍采用旧有体制,即以国家事业单位架构为基础在运行,但在市场面前遇到很大发展瓶颈。非时政类报刊方面,大多数非时政类期刊都已经由事业法人转为了企业法人,进入市场进行竞争。不过,相当部分的非时政类期刊(如学术类期刊、科技期刊等)直到现在仍处在改革探索阶段。我国目前公开发行的期刊共计10014种,其中约60%为学术类期刊。非时政类期刊当中,学术类期刊的公益性色彩较浓,长期以来将保证论文学术质量与科学价值作为主要任务,且较少关注市场,目前,绝大多数靠主办单位(如高校等)拨款扶持,尚处于“旱涝保收”的状态。一些行业类期刊,其本身就是为其行业服务的,盈亏由所在行业承担。在消费类期刊方面,几个知名品牌和实力出版机构通过先后开始的扩张,形成了各自的刊群,著名的品牌刊群有:《读者》刊群、《家庭》刊群、《时尚》刊群、《知音》刊群、《瑞丽》刊群。

当代中国期刊已开始了集团化的趋势,期刊集团的出现是期刊集约化的标志,因而这标志着我国期刊产业正在走向集约化。不过,我国期刊业集约化的程度还很低。

我国的期刊出版业长期存在着出版单位较为分散、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等特征,目前远没有形成所谓的规模化或集约化。而与此同时,许多国际出版集团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进一步加强。

荷兰的Elsevier旗下的期刊达2500多种;德国的Springer有700多种;英国的 Blackwell有600多种;欧洲最大杂志出版集团古纳亚尔集团在全球20多个国家出版近300种杂志;世界最大的时尚杂志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在全球25个市场拥有125本杂志;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的年营业收入是200亿欧元……

而在我国,出版集团、报业集团蓬勃发展,数量达几十乃至上百家的当下,期刊集团却也就只有《家庭》《知音》《时尚》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即使作为中国最大的期刊集团,《时尚》刊群也仅拥有共计12本期刊;其次是《知音》刊群,共计8本期刊,年营业收入1亿多人民币。

我国期刊集团化和集约化的程度相当低,不仅严重制约着期刊产业能力的提升,而且削弱了我国期刊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而削弱我国期刊竞争优势的不仅是集约化程度低,还有精品优质稀缺这一核心问题。

中国目前公开发行的期刊共计10014种(2015年数据),单纯从期刊数量上来看称得上是期刊大国,但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编校悉心、装帧考究的优质精品期刊较少,相当一部分期刊还处于低质量、低水平的状态,盲目跟进、内容雷同是当前期刊业的痼疾。

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的是科技期刊。据统计,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达5000多种,总量仅次于美国,但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科技期刊比较少,为数不多的优质期刊虽然稿源数量多、质量好,但由于版面限制,发表途径可谓十分拥堵,国内大量的优秀论文于是只能纷纷投向国外科技期刊。一方面,这造成大量学术成果流失,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些成果买回来,以支撑科研和教育。国内科研院所不得不将巨额图书情报经费用于购买境外各种科技论文数据库使用权。另一方面,国内很多科技期刊也就由于缺少优质稿源,处于低水平重复出版状态。国内科技期刊于是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同时,中国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仍然很低,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如何创新期刊数字化、网络化模式,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提高期刊竞争能力,还不得其解。大多数期刊数字化转型尚未找到成熟、清晰的盈利模式或社会贡献模式。

期刊业的供给侧改革

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全社会的阅读消费能力、知识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越来越强劲,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新媒体和电子出版的强势崛起就是力证。

然而,中国期刊产业还没有完全走向规模化,实现做强做优,其影响力以及整个行业的现代化程度也还有待大幅度提升。对于公众当前巨大的阅读消费潜力及知识服务需求,我们的期刊业难以充分挖掘。

在笔者看来,我国期刊业眼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缩影,也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种体现。而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当前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也是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宝。

供给侧改革对于我国期刊业发展与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期刊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目标是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真正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全面释放经济社会活力,从而提高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益。

期刊业供给侧改革应当强化市场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使其为期刊出版单位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我国期刊业是新闻出版事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期刊业改革应当与整个出版改革、文化改革统筹考虑。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理解,就是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优化供给结构,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这也是期刊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曾提出了“三个一批”的出版体制改革的设想,即“做强做优一批,联合重组一批,退出市场一批”,意图通过联合、重组等手段,推动形成中国教育、科技等几大专业出版集团,着力打造中国专业出版的“航空母舰”。几年过去了,改革有一定成效,但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伴随供给侧改革的大力推进,相关改革将会取得积极成效。

期刊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改革,破除影响业内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出期刊业的潜在生产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引领期刊产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才配置,促进资金流动,实现期刊业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期刊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有效供给,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减少低端供给、淘汰过剩供给、开展优化与重组,培育新的社会需要的期刊,包括无纸化期刊,简而言之,就是“良刊取代劣刊”。

那些有格调、有观点、有个性的,跟得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期刊才能保持坚挺。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阅读、屏幕阅读、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新媒体倒逼”效应愈发明显,纸媒的大众阅读功能被网络媒体快速取代,那些以传播信息为特征的纸媒正迅速式微。“良刊淘汰劣刊”,淘汰的主要就是那些个性缺失、定位宽泛,只是充当信息载体的纸媒。

深入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通过供给侧改革驱动创新升级转型,已是中国经济深度调整的总体趋势,也是传统期刊行业面临的挑战。

推动中国期刊业深化改革和发展,实现期刊的做强做优,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或者说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期刊改革方案。

管理部门首先应树立“供给管理”的理念。即一方面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出版资源,对整个行业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以达到优化供给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是避免同质竞争、提高差异性的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期刊做强做大的有力措施。因此,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仅仅是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政要求,更是期刊业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过,每类期刊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期刊的改革力度、速度、方法、效果都会存在差异。在事先没有细分的前提下,对其做统一要求,而现实中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期刊的分门别类的改革办法作导引,往往会导致许多期刊手足无措,最终陷入原地踏步的僵局。

同时,期刊单位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改革路径。在前几年的期刊改革中,已进行了时政类、非时政类的划分。有关学者建言,对现有期刊存量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进一步分类制定改革方案。

其中,针对学术类期刊、科技期刊,诸多专家学者也一直呼吁,国家有关科技主管部门要重视起来,将学术类期刊、科技期刊当作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经费上要舍得投入。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对一流的学术期刊进行大力度的资助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再者,跨单位、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还存在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难以顺畅地建立合作关系的情况。有鉴于此,也还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掌握国内期刊办刊的大体情况,给出整合规划建议或者以发布资源整合供方、需方信息等形式建立起资源整合的桥梁。(孙岩,卓文飞,2016)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内容为王”仍然是期刊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深刻认识到期刊质量与期刊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严格把控期刊质量,才能有效维护和发展期刊。关键要真正树立精品意识,期刊从业者要倍加珍惜期刊的品牌、形象和荣誉,要不断扩大影响,力求将期刊的品牌打造成具有潜力的无形资产。

与此同时,期刊业应当加大对新兴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途径网络化,推动从单一产品形态向复合多媒体产品形态转化,实现传统的期刊深度融入于网络和数字化经济社会。通过新兴移动终端,向受众全方位展示期刊,提高期刊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树立期刊品牌。以网站建设为基础、以数字出版为核心,以社交媒体平台为支撑,在做好传统纸媒的基础上,生产高附加值的网络化、数字化期刊产品。

(作者为本刊编辑、经济学博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