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经济导刊

企业主导的开放创新网络

作者:文/王明辉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技术创新采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合作,兼并收购标的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科研成果,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授权给其他企业开发等开放式创新模式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发挥创新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获取利润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无法像传统的封闭式创新那样完全依赖自身的研究,而是采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合作,兼并收购标的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科研成果,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授权给其他企业开发等开放式创新模式。

开放创新已成为创新的重要趋势

随着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跨国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技术变化加快和复杂性增加,创新链上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在一个企业、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内部完成,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也不再局限于内部研发,而是在更大范围内,运用研发外包、协同创新、专利许可等方式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与封闭式技术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认为企业的边界是模糊且可以渗透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创新思想、内部和外部的市场途径。开放创新将内部和外部的创意结合到企业的体系结构中;企业内部的创新思想也能够通过外部渠道进入市场,将企业现有的业务外置,以产生额外的价值。总而言之,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和外部环境的边界变得模糊,易于渗透。

开放创新是企业走出创新困境、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理念,开放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环境,不断吸收各方的资源优势。开放创新要求组织将外部资源纳入到自身的创新系统中,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创新组织、政府、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的相关组织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技术合作、技术转移、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创新,并且尽快将自己的技术创新转换成产品和利润。因此,开放创新是同时利用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的一种新的资源利用观,其实质是对外部信息资源的吸收和运用,关键在于企业对组织内外资源信息的综合利用。尽管开放创新的趋势可以预见,但并不是每个企业和创新者都必须采用开放创新。相反,需要考虑创新管理的权变方法:哪些因素会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产生高绩效,哪些因素会在封闭式创新下产生高绩效,需要很好地厘清。

开放创新条件下,加强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产业技术发展阶段变化,要求政府主导的科技引领创新模式向市场导向的企业引领型创新模式转化。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正在从以模仿制造和引进技术为主转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研究开发产业化相结合,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创新模式逐渐不适应面向市场的产业技术创新。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逾1.37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78.47%。全社会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和发明专利的占比均超过70%,企业已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创新网络是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政府等行为主体,交互影响作用的关系总和。随着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大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其中,大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和产学研合作中都发挥主导作用,是整个创新网络的主导者。二是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增强市场活力。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激发了全社会创造力,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如何发挥好大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就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

1.创新投入和产出规模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创新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虽然我国R·D经费支出总量可观,但只有5.2%用于基础研究,而美国这一比例为19%。与OECD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GDP的比值)仍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中国申请人的PCT申请量为4.3万件,排名全球第三。但是,与国外专利强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从2016年各国在海外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中国仅为2.0万件,排名全球第七位,与排名第一的美国(13.3万件)相比仅为其1/6。

2.创新资源分散、封闭、缺乏整合是导致我国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产业技术创新仍然普遍存在分散、封闭等突出问题,还没有建立起协同的体制机制。企业之间技术壁垒严重,缺少研发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作大多也是分散进行,企业的新产品研发与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分离,这就使得科研单位向企业转移技术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随着当今技术发展的跨学科特征和全球化竞争加剧,创新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领域取得完全优势,创新的模式和管理创新的过程存在问题使得创新效率和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3.我国创新效率低下的另一个表现是创新缺少连续性。

目前,我国缺少像IBM、微软、苹果等能够集应用性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大企业。大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能够引领和带动一批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国内像华为这样依靠创新形成国际竞争力,并且能带动供应链企业创新发展的大企业太少。创新过程理应是一个从产品创新到工艺创新再到产品创新的连续性循环过程。

在国内,受制于企业本身的影响力,创新往往终止于单个企业的个别创新,很难获得相关企业的配合,导致创新难以持续。特别对于高质量的创新,每一项新产品或工艺都牵扯到产业链上下游的诸多企业,创新成果效用的最大化发挥离不开下游客户、上游供应商和互补性产品提供商的共同支持。但我国国企之间、国企和民企之间、国企和科研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联合创新的积极性,各自为政、联而不合的现象比较突出。反观美国,苹果公司既可以完成从iPod到iPhone的产品创新,同时又可以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实现从第一代iPhone到iPhoneX的持续升级。苹果公司的创新生态系统集聚了大批与其协同创新的企业,从而造就了苹果,乃至美国的创新引领地位,美国产业的创新组织形式值得我国深思。

4.与发达国家创新引领型大企业相比,国内大企业创新投入较低,创新动力不足。

据欧盟下属调研机构IRI对2014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美国共有829家企业上榜,位列第1位;欧盟608家,日本360家,分列第2和3位;中国上榜企业301家,居第4位。在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0家公司中,美国最多,有11家,德国大众公司以131.2亿美元排名榜首,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上榜,研发投入为54.4亿美元,排名第15位。

5.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导致创新资源错配。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仍采用直接配置资源的方式来支持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替代市场作决策,过度干预市场导致资源错配。在创新的技术追赶阶段,由于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比较确定,通过选择选定产业、技术路线,制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少数企业,并采取土地、补贴等支持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更多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不少政府部门仍通过投资激励、点对点资助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使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政策建议第一,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型大企业的主导作用。

继续支持有实力的创新引领型大企业在细分优势领域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带动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融通发展。支持大企业主导,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际研发平台。支持创新引领型大企业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参与国际和国内标准制定。

第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整合产学研科技资源。

支持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科研项目。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将企业委托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研发支出,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范围。加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组建国际性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产学研合作。

第三,进一步提升大企业自身创新能力。

针对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创新投入较低和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国有创新引领型大企业主导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将大企业研发投入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并合理评估创新风险,建立宽容创新失败的政策环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申请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部门加大对其建设经费支持和研究项目支持,鼓励大企业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聚焦前沿、颠覆性创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第四,加强协同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

加强大企业在海外设立联合研发平台,以及并购同行业企业涉及到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网络中,合理界定大企业主导的与竞争对手、互补品提供商的横向协同创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协同创新,以及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利益相关方知识产权,减少知识产权纠纷。第五,理顺产学研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改进创新网络效率。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改革补贴创新活动的方式,形成企业决策、政府助力的总体局面。同时,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广大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进行普惠性减税,增强社会创新投入能力。

二是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创新链条中,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作用。大学在基础研究有优势,应加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的基础研究,通过一些重大项目研究计划打破部门、机构和学科界限,合理组织分工,促进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团队建设。

三是发挥科研院所的桥梁作用。科研机构通常开展需求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具有特定的方向,更加偏重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在研究成果集成和转化的桥梁作用,重点从事以应用为导向的共性技术和产业技术研究。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