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小康·中旬刊

广州高新区—— 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勇当尖兵!

作者:《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通讯员 郭哲涵
作为珠三角国家自创区的核心区,广州高新区坚定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保持“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发挥优势、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二次创业”,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勇当尖兵!

2017年11月8日,响亮悠长的鸣笛声划破了海面的宁静,“雪龙号”缓缓驶出基地码头,向着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出发。禾信质谱仪跟随“雪龙号”奔赴南极,为建立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工作作铺垫。其实在同年10月9日,禾信质谱仪刚与“雪龙号”科考船完成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带回了多达几千万个颗粒物的数据。据了解,当时禾信质谱仪是唯一国产高端设备登上“雪龙号”,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科学仪器在极地探测活动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禾信质谱仪正是产自位于广州高新区的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一代质谱仪器自主创新研发制造企业。禾信公司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事例正是广州高新区众多高新科技企业的缩影。

作为珠三角国家自创区的核心区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地带,广州高新区聚焦科技产业创新和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广州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7203亿元,管辖区GDP超过3200亿元,人均GDP接近5万美元,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77家,上市高企占广州市2/3,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95%,财税总收入突破1000亿大关,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十强。

“五区合一”优势互补 “改革”与“创新”写入基因

广州高新区是如何一步步成长,成为全国有代表性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广州高新区地处广州市东部,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实行“一区多园”(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南沙资讯园)的管理体制,主要功能为实施火炬计划和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1998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并报请国家科技部批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合署办公(即两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此后,二者先后与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合署办公(简称广州开发区),形成了全国独具特色的“五区合一”管理体制,实现了多个功能区之间的政策、体制、环境资源互补、共享。

近30年来,广州高新区伴随着广州开发区,一同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进程,探索了改革创新与经济社会建设路子,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与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跨越与绩效。

这段看似复杂的历史,造就了如今的广州高新区,也成就其独有的优势。“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给我们带来了开放的基因,而高新区则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的基因。”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夏坚如此解读二者的关系。

广州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历程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高新区建立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中,坐标广州开发区西区,以外向型工业为主,积极引进外资项目,其中包括至今仍十分有代表性的宝洁、安利、箭牌等技术档次高、投资规模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其示范作用带动广州高新区成为当时外资企业登陆国内的首选地。与此同时,为积累资本,广州高新区也引进了美特容器等一批“短、平、快”的加工制造业项目,共同奠定了园区起步阶段的基础。

广州高新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10年。此阶段的发展重点表现为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广州高新区主动适应中国加入WTO等形势,有选择性地强化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简单加工向科学技术发展。“我们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高科技含量项目的引进,形成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支柱行业。”此时的代表区域是广州科学城。

据了解,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核心园区,于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启动,素有“华南硅谷”美誉。这里按照美国硅谷、台湾新竹、日本筑波的规划理念高标准建设,历经20年的发展,广州科学城已经建成全国一流的山水园林式生态科技园区,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园区建设的最高水平。

第三个阶段则是在2010年以后。营造创新生态,鼓励创造知识、生产知识成为新时期的焦点。夏坚举了个例子,“我们做一个新药,在前期研发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后期的生产。因此,我们更着眼于研发的优势,以创新技术促进发展。这一时期,我们聚焦创新成果本身的创新,而不单只是把创新成果产业化而已。”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广州高新区着力集聚高端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与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机构开展创新合作,聚集了全市一半以上的产业领军人才和三成的研发机构。

作为珠三角国家自创区的核心区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地带,广州高新区聚焦科技产业创新和发展。图为有着“华南硅谷”美称的广州科学城。广东与新加坡战略合作标志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也在该时期奠基建设,广州高新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设立了中欧、中以、中新等一批国际合作试点,为抢占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抢滩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

7月19日,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E中国”)与广州高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该区建立一个辐射中国及亚太区的海上风电运营和开发中心,负责海上风机本地化生产流程优化和改造,打造海上风电本地化运营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中心、供应链中心等。其实早在2017年6月23日,GE于亚洲建设的首个生物科技园在广州高新区破土动工,该项目总投资预计8亿美元,年产值或达80亿美元。

据悉,GE医疗集团还发挥其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向广州集聚。此前,GE成功帮助引进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被专家誉称为中国“基因泰克”的百济神州生物制药项目落户,并已于2017年3月21日动工建设。以GE生物科技园为核心,一批生物制药顶尖项目正加速向广州高新区集聚。

从宝洁、安利等外资企业投资,再到LG等跨国企业把制造基地放到广州高新区,到现在GE、百济神州等高新科技巨头入驻,广州高新区正主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

2017年,广州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合计达到2859.7亿元,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817.6亿元、人工智能产业345.1亿元、生物医药产业697亿元。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广州高新区依托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北斗导航产业园、腾飞科技园、广东软件园等科技平台,以大项目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近400家。以LG Display项目为龙头,引进形成了一个覆盖上下游产业、分工细密的千亿级平板显示产业示范区,规模全广州最大。继模组工厂、液晶生产线之后,今年7月,LG Display宣布在此建设中国首条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布局第三代显示产业生产基地,助力广州问鼎世界显示之都。

广州高新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打造孵化器“4.0版”。图为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广州高新区已聚集了近250家人工智能企业,在智能成套装备行业、机器人产业、智能软硬件和智能运载工具等方面已经形成比较优势,引进了全球排名第一的机器人企业发那科投资的华南生产基地、广州数控、亿航、景驰科技、海康威视、发那科、广州启帆等装备生产企业,以及明珞、达意隆、瑞松、松兴等知名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在自动驾驶、系统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智能驾驶、区块链等核心技术领域也涌现了一批科技企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占广州市比重超过50%,目前正规划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云埔工业园和黄埔机械谷三大核心组团。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广州高新区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已形成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再生医学、检验检测、健康服务五大核心产业,涌现一批“隐形冠军”和“科技小巨人”,形成单克隆抗体、细胞治疗、体外诊断三个细分领域的三足鼎立之势。数据显示,园区聚集生物医药产业企业超过600家,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约占广州市60%,在精准医疗、干细胞、新药研发、医学检验等领域取得了许多与国际领先水平同步的医疗成果,带动广州市生物产业实现年均1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7年,广州市唯一的省实验室——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在广州高新区启动建设,引进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等重大项目,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1500亿元产业规模。

“4.0版”孵化器催生“独木成林”集群式创新发展

不久前,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全国共有196家企业连续3年被评选为“瞪羚企业”,其中广州高新区连续3年入选的瞪羚企业共17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二,显示具有持续高增长能力的企业位居全国前列。

瞪羚企业是银行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通称。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广州高新区在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上,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活区域双创活力,构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孵化器建设,打造孵化器“4.0版”。

其中,区域内的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广州火炬中心”)堪称“孵化器的孵化器”。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争红介绍,广州火炬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广州火炬中心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围绕“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生态平台化、孵化体系链条化、资源链接全球化”的孵化器“四化”发展新路子,完善“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三大企业孵化新模式,在园区内培育形成贯穿“创客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的孵化器集群。

广州高新区正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今年两会向习近平总书记做《推进产业创新和人才发展》发言的人大代表袁玉宇就来自广州高新区。园区为其所在的广州市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一路提供场地和政策扶持,见证了迈普生物从一个10人小团队,逐步发展壮大为3D器官打印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去年初,该公司的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广州高新区破土动工,即将成功拥有自己的科技园实现产业化。

除了政府投资设立的公办孵化器,民营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也是广州高新区的一大特色。区内行业龙头企业为寻求进一步的发展,串联上下游产业,主动开放产业孵化平台,凭借自身产业优势,向创业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催生出新产品、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源源不断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

“民营孵化器一般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在投入机制上更加灵活,能够与公办孵化器形成互补。”广州瑞粤科技企业孵化器理总经理孙长哲表示,其掌管的广州瑞粤汽车电子创新园即由广州瑞立科密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立。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依托金发科技、冠昊生物、达安基因等上市公司,建成了新一代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形成了“独木成林”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成为新的产业集群。数据显示,广州高新区迄今累计建成孵化器10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总孵化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

营商环境改革推陈出新 打造企业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2017年12月28日,广东省首家人才工作集团在广州高新区挂牌成立——广州开发区人才工作集团有限公司全国首创“上管老、下管小”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为人才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公益性目标开辟了新路子。

继广州高新区2017年发布针对人才的“美玉10条”政策后,园区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方面下足功夫。区内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5%以上的人才公寓,供人才优惠租住;全国首个高端人才养老公寓近日投入使用,人才父母经申请可拎包入住,大打“亲情牌”凝聚人心。

“人才政策的创新与完善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宋振说,“特别是研究型人才,他们对生活环境尤为重视。广州高新区近年来在环境打造方面越来越好,让住在市区的研发人员也乐意搬到园区内居住。”

截至今年上半年,广州高新区共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33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92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 “特支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3人;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62人,区领军人才110人,各类高层次人才合计329人,岭南人才高低地位凸显。

人才是创新之源,而知识产权保护则为创新保驾护航。2016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这意味着广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惟一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园区加速集聚知识产权高端服务资源,先后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版权保护中心广州版权产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知识产权“全链式”生态价值链日趋完善。

截至目前,广州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已达75家,其中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及培育机构14家。2017年,广州高新区全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专利授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分别占广州市总量的30.5%、37.5%、58.1%,均居广州市第一;完成专利质押融资额及新增通过贯标认证企业均居全市首位。今年7月,广州高新区获批全省唯一省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上述背后,是系列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的敢为人先,例如在不破红线、不闯红灯的前提下,推动“信任审批,承诺制”“来了就办,一次搞掂”等配套改革,大胆削“繁”、治“拖”、破“堵”,把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成本最低的审批改革进行到底,全力打造全球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广州高新区将全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高端资源集聚,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化产城融合社区,向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编辑/余弘阳

 

中国“火炬”30 年——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发展

中关村:探路改革,创新潮涌

张江示范区:以技术定义 “新工业”

深圳高新区:特别重视基础研究

佛山高新区:深耕智能制造

广州高新区—— 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勇当尖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