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广州海珠区海幢街一个普通社区的两棵大榕树下坐了不少居民,65岁的社区讲师泉叔正在向社区居民宣讲中央精神……
在广州,一段时间以来,中共三大会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红色文化场馆,以及社区广场、党群文化中心等,这样的讲习情景随处可见。
新时代讲习所覆盖街道进入社区
今年2月,新时代越秀讲习所在越秀区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挂牌。这里曾诞生过中共历史上首个地方纪律监察机构——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如今,它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当地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习所。
“中央部署什么,我们就立马传达学习什么。讲习内容通常在1个半小时以内。”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崔晓说,宣讲主要以“短、平、快、达”为原则,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让党员群众更深入领悟中央精神。
越秀区在广东省首开先河,目前已在全区18个街道全面设立新时代讲习所,形成区、街联动体系,覆盖面、影响力不断扩大。广州全市更是调动各方资源,组建了122个宣讲团队,超过1100名干部、专家、基层骨干面向群众开展宣讲。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仅中共三大会址和广州农讲所旧址两处讲习所已举办44场讲习活动,进场参观学习达17万人次,目前仍有900多个团体预约轮候参加学习,排期已到2021年。
让老百姓听得明白听得方便
在广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被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红色学堂”。采访中,多位社区居民反映,这样的宣讲有历史感、有现场感,听讲方便,内容也好懂、好记。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伟玉说,广州是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一些红色遗迹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寻常巷陌间。在这些场所开展理论宣讲和党员干部主题教育,能够让革命史迹“重新焕发生命力”,让参与者传承红色基因,在“活化”的历史情景中,思考当下的使命和担当。与此同时,遍布街道社区的讲习平台也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更接地气。
谁来讲、讲什么、讲给谁?广州以红色文化讲习所为阵地,构建起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青年读经典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宣讲体系。
瞻仰一次旧址、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次专题片、重读一段党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次宣讲报告会……“六个一”成为众多讲习所宣讲活动的“标配”。
广州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团长梁兴华说,为了避免形式上走程序以及千篇一律,宣讲通过宣誓、重读党章这种沉浸式、体验式教育方式,让参与者“置身”历史场景,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党的情感认同,凝聚党员干部群众奋斗共识。
对于领导干部讲政策,广州从年初就列出时间表,每个周末安排一名市直单位“一把手”走进广州图书馆,面向普通市民,分专题开讲座,让职能部门“一把手”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这样的宣讲“实在、有料”,引发群众听讲热情,场场爆满。
基层治理新平台
广州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讲习所不仅成为宣讲中央精神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基层以党建促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讲习所的定位之一是服务基层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活动的标准化场所。在过去,受条件所限,部分街道党建活动场所有限或不固定。如今,以打造讲习所为契机,广州不少街道党组织的活动场地建设、制度建设更加完备。
学以致用是讲习的落脚点。在广州,讲习所已成为一些社区党员群众议事的新平台。
越秀区六榕街道兴隆东社区内不少楼宇都有30多年楼龄,2017年开始,小区实施微改造,但由于涉及方方面面,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的“三线入地”等问题居民反映强烈。围绕这些问题,社区新时代讲习所多次组织党员居民共同商议,党员带头,居民参与,最终解决了这些分歧。
越秀区六榕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学明说,把讲习所打造成居民、党员干部讲议政务的平台,通过“群众下单、党委接单、共建做单”的形式,来落实诸多惠民项目。群众全程参与,又看到了实惠的结果,满意度就会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