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瞭望东方周刊

药价谈判:“以价换量”的三方共赢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砚青/北京 上海报道
国家针对药品的价格谈判大大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也兼顾了基金负担能力,并有利于引导合理医疗行为、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创新,基本实现了医保、企业、参保人“三赢”的目标

“由于厂家原因,目前赫赛汀出现全国性缺货,对此给您的治疗造成不便,我院深表歉意……”2018年5月,北京某肿瘤医院的取药窗口贴出这样一则通知。

赫赛汀(通用名为曲妥珠单抗)为癌基因HER2呈阳性的乳腺癌靶向药。

2017年7月,经过国家药价谈判,包括该药在内的36个独家专利药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药品目录》)。

随着临床需求的激增,赫赛汀自2018年春季便从全国各地传来货品短缺的消息。为尽早解决这一问题,该药生产企业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向中国有关部门申请“将药品生产地转向更高产能的基地”。

“有关部门已经加速批准我们的申请,并表示会将到岸进口药品加速放行。”2018年6月12日,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供应紧张状况预计将在未来一两个月之内得到有效缓解。

2018年7月8日,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该部门即将对医保目录外的独家抗癌药开展准入谈判。

这意味着,更多的“救命药”将进入医保范围,让患者真正“用得起”。

乳腺癌靶向药降价七成

乳腺癌在中国女性中高发。国家癌症中心在2018年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乳腺癌每年的新发病例超过26万例,且发病率还在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

然而,抗癌专利药往往价格高企。

2016年赫赛汀的国内市场定价为每支(440毫克)24500元,按照“每21天使用一次,持续使用一年”的治疗方案计算,患者一年的花费将高达40万元。

2017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药价谈判,36个药品在降价后得以进入《药品目录》,其中为数不少都是肿瘤靶向药。而降价接近70%的赫赛汀成为降幅最高的抗癌药之一。

价格谈判使得中国大量原本买不起靶向药的患者获得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36个药品平均降价44%

来自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癌症患者没能得到更加理想和先进的治疗方案。

“虽然中国的肿瘤患者数占全球患者人数的25%,但是中国肿瘤的靶向治疗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上海罗氏总经理周虹对本刊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只有20%的癌症患者有机会使用到创新的靶向治疗,其他人还只能接受传统放化疗,可支付度正是此前一直阻碍中国肿瘤患者接受靶向药的最大障碍。

在靶向药进入医保目录前,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援助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药负担;靶向药降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则能够极大程度地减轻全国所有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患者获得更好的药物治疗机会。

36个谈判成功的独家专利药中共有31个西药,里有15个都是肿瘤治疗药。

“这些药物覆盖了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淋巴瘤、骨髓瘤等癌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多个社会关注度高、参保人员需求迫切的肿瘤靶向药全都位列其中。

这36个药品的最终支付标准与其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为44%,最高甚至达到了70%。

医保、企业、参保人“三赢”

“短期来看,也许公司的业绩增长将会面临一些挑战,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医生和患者对产品知晓度的不断提升,我们相信产品的长期收益还是乐观的。”周虹对本刊记者表示。

瑞银证券最新发布的《中国医疗保健行业报告》估算,成熟肿瘤药物被纳入医保后,其市场渗透率将在2018年达到40%〜50%。该机构中国股票研究部医药行业分析师林娜认为,即使考虑药品降价因素,相关肿瘤靶向药物截至2023年仍有2〜10倍潜在收入上涨空间。

医保的最终谈判支付价是多方专家严格评估测算出来的。

参与谈判的相关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正式谈判须广泛收集谈判药品及参照药品的疗效、价格、经济性、医保数据等各方面信息,并组织临床、药学、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等方面专家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评估意见。最终,医保经办机构在谈判前根据专家的评估意见,按照事先既定规则确定了医保预期的支付标准。

谈判中,企业共有两次报价机会,如最低报价超过医保预期支付标准15%,则谈判终止;反之则进一步磋商。最后确定的支付标准不能超过医保预期支付标准。

上述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价格谈判大大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也兼顾了基金负担能力,并有利于引导合理医疗行为、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创新,基本实现了医保、企业、参保人“三赢”的目标。市民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药房窗口排队取药多款新药有意参与

曾有观点认为,真正有意愿参与价格谈判的药品大多都是专利快要到期的产品,与其在专利到期后被仿制药占据市场,不如在到期前参与药价谈判,“既挣了名声,又进了医保”。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以2015年11月下旬正式启动的中国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为例,在最终谈成的3款药品中,有两款药品的专利保护先后在2016年和2017年到期。

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很多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抗癌新药也都有意愿参与即将到来的价格谈判。

2017年4月刚刚上市的第三代肺癌靶向药泰瑞沙(通用名为奥希替尼)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泰瑞沙在国内的售价为每盒5.1万元,虽然慈善援助项目规定患者第一年买4盒赠8盒,第二年买3盒即可送到肿瘤进展为止,但照此计算,患者每个月的药费负担仍然在1.5万元左右,且第一年就超过了20万元。

除了泰瑞沙,上市刚刚半年的肝癌靶向药拜万戈也有望参与新一轮谈判并实现降价。

据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发肝癌46.6万例,肝癌死亡例数为42.2万例,是我国因肿瘤导致死亡的第三大致死原因。目前中国肝癌5年生存率仅为12.5%,显著低于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十年来在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肝癌治疗新药,拜万戈可以将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将近7个月。

目前患者使用拜万戈一个月的药费负担在3万元左右。通过谈判它究竟能降到何种水平,人们充满期待。

谈判激励的本土创新

价格谈判已经成为激励企业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

长久以来,独家专利药,尤其是肿瘤靶向药大多被外资企业所垄断。而今,本土制药企业在各项政策的鼓励扶持下,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也推出了很多中国原创的肿瘤新药,“以价换量”进入医保也可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2016年5月,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凯美纳(通用名为盐酸埃克替尼片),成为入围首轮国家医保价格谈判的唯一国产新药,最终降价54%。

2017年7月,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靶向药艾坦(通用名为阿帕替尼),在药品价格谈判中降价35.8%。

“与外资企业相比,本土企业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愿意降低价格,实现中国患者的药物可及性。”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在国家医保部门有关负责人看来,医保支付本质上是消费者购买,并不法定承担医药创新发展和质量安全的责任,但在市场机制有效作用条件下,消费,尤其是国家采购,则无疑具有供给导向作用。

“如果说,我们用20多年的医保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后能否用医保战略性购买引导中国医疗实现更高质量、更具价值的发展,则是时代命题。”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担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时曾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医保购买不仅是当下的值与不值,而是买未来中国医疗的强与不强。”

 

网络科普受众

“因才施房”如何释放政策善意

新中等收入人群的餐桌消费

医保目录加减法

一台等了20年的手术

药价谈判:“以价换量”的三方共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