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制度的发展历程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复试制度也一直在循序渐进地演变。复试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教育部明确规定,各招生单位在初试的基础上要全面进行复试,复试科目、形式和试题由招生单位决定,复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始于1983年,1995年以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固定为“初试+复试”的模式,录取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和推荐免试4种。
2003年,教育部授权了全国34所高校自主划定进入复试分数线。2006年教育部要求复试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法,突出对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2007年教育部再次明确招生单位可以实行复试一票否决制。复试考查的不仅是专业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等综合素质。2013年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对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复试,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二、硕士研究生复试制度执行现状
(一)复试考核环节存在“分数先行”现象
一直以来,硕士研究生在招生选拔过程中存在“分数先行”倾向。2013年以来,985、211高校开始注重在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探索改革,但大部分高校仍延续以往的考核模式,选拔考生侧重成绩偏高的学生,初试成绩所占比重高于复试,普遍在60%~70%之间,复试环节的专业笔试成绩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考核,分数至上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二)复试环节考核手段单一,考核角度不够全面
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复试环节的考核手段基本分为笔试、面试两个部分,复试内容主要是对所报考专业基本知识的掌握,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未能真正根据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及学科培养目标制定考核内容,缺乏对考生身心素质、思想状况的考核,没有达到复试环节全面考察考生整体素质的根本目的。
(三)复试面试环节没有制定统一标准,缺乏严谨性
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招生规模的大小往往是衡量一所高校研究生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曲线变化,考研群体已经不再呈井喷趋势,2016年以来,高校间生源大战逐年上演,部分高校的复试需分多个轮次,导致复试环节走过场,尤其是对面试过程未能制定统一的标准,形式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真正发挥复试环节选拔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
三、硕士研究生复试制度改革路径
(一)加强整体规划,避免就“招生”论“招生”的误区
研究生招生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方面,“招生”服务于“培养”,高校应将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放在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将研究生培养的整个环节体现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招生复试等一系列制度中,全面调动学院、导师积极参与到研究生招生的环节中,达到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的联动推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复试考核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细化流程
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复试操作流程,明确复试过程中学院、导师、工作人员的职责,科学化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复试工作办法,做好风险点的制度防控,形成事前培训、事中监督、事后反馈的有效机制。
在复试环节引入结构化面试,制定一致的考核标准,公平设定考试环节和流程。根据学科特点增加实验技能考核、动手能力考核、心理素质评价、思想水平测试等环节,真正达到复试对初试的补充化考核。
(三)加强招生督导制度建设
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熟悉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督导队伍,在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深入二级学院,对复试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和测评,及时反馈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因素作为下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的依据,由此形成有监督、有反馈、有评价的“三有”机制,全面加强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本文系天津科技大学“十三五”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16YJB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