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决策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障碍因素与解决对策

作者: 文/张学林 李浩贤 王建安
梳理农村基层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明确乡村振兴中的薄弱环节,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有助于制定出乡村振兴的合理措施。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县区的调研,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基层党建、农民收入、农村环境、乡风文明、农村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兜底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文化等解决途径,为河南省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振兴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乡村振兴的谋划在农村,开展在农村,工作重点在农村,振兴关键在农村。梳理农村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明确乡村振兴中的薄弱环节,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探索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路径、制定出乡村振兴合理措施的关键。

基层党政机关农业管理人员和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农业方面的管理服务与技术推广工作,长期奔赴在田间地头,为发展现代农业、振兴农村产业、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益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更清楚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是什么,解决这些障碍因素的对策是什么。为此,我们以基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调研对象,采用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通过数据分析,探讨当前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解决途径,为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一、影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一)基层党建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当前党的基层组织中存在着部分与时代要求不同步、与创新不协调、与科学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思想上存在视野狭窄、观念陈旧、思路不清,或习惯于成功经验而不能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等现象;工作中墨守成规,行动上动作迟缓。60%以上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当前党的基层组织中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升,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开拓意识。20%~60%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基层党建队伍由于“兼职化”“老龄化”和后备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党的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下降,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功能有弱化倾向。另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投入不足、干部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农村党建的主要因素(见表1)。

(二)农民收入问题

我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问题。50%~67%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偏低(占比达70%以上),其深层次原因是农民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储备(占比达30%~70%)(见表1)。第一,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直接影响其粮食作物生产等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在作物种植意向和种植类型方面存在着盲目性和跟风现象,作物生产过程中管理比较粗放,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农产品质量偏低,再加上农业生产成本偏高,使得种植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第二,影响了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农民文化程度限制了其对先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适应性,只能从事二、三产业中收入相对较低的行业。第三,限制了其对科学技术推广和利用的力度和深度。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和传统的种植业,增收渠道单一,而在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所占的份额较小,适应和驾驭市场的能力有限,信息滞后,导致收入较低和增收缓慢。

(三)农村环境问题

当前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占比达33%~40%),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问题突出。一是生活垃圾随意堆放。50%~80%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农村存在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任其腐烂、发臭,蚊子、苍蝇到处飞,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生活垃圾处理不到位,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二是农业污染源不断扩大。长期以来,农民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 大量使用农药、

化肥、地膜等,而无视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土壤酸化等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三是垃圾处理设施差、投入不足(占比达30%~90%)。农村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处理设施不完善,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环卫意识不强,加上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造成部分乡村环境“脏、乱、差”(见表1)。另外,村民居住的村庄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居住分散,也不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四)乡风文明方面

所谓乡风文明, 就是农民说的“民风好”,主要体现在村庄文化与法制建设、移风易俗、社会治安、新型农民培养等方面, 即通过推进农民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 农村乡风文明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贫乏, 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60%~70%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农村文化生活严重缺乏,农村文化活动的器材、设施落后,图书馆无经费添置新书或订阅报刊,乡镇文化站改建经费不足、运转困难。二是消极腐朽思想泛起、道德水准滑坡。50%~60%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农村封建迷信普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文化活动设施落后、自身造血功能差且外部输血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封建迷信、赌博甚至邪教乘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毒害了农民心灵。另外,荣辱观念混乱、是非善恶颠倒、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淡化,也会导致道德水准滑坡,影响农村稳定。有20%~40%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农民普遍法律意识薄弱,遇到问题时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三是地方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足。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普遍重视乡村经济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而对文化建设的关注不够(见表1)。

(五)农村教育方面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农村教育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二是缺乏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不能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性支持,致使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占比达到46%~80%);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工资低外,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相对落后,也加剧了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方面的劣势,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意愿强烈。三是农村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严重流失。虽然农村学校的整体办学硬件显著提升,但乡村日常文化生活单调,赌博和迷信等陋习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学校仍不是孩子读书学习的最佳选择,因此学生流失非常严重(占比达30%~50%)(见表1)。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分析

(一)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提升组织力,增强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坚强堡垒。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基层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合格”,汇集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带领广大群众贯彻落实党中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整体提高党员的素质。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拓展党组织和工作覆盖面,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党的纪律和党内监督,保证党组织的一致性,保持党组织的战斗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好坏,对内关系到凝聚力,对外关系到吸引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规范基层党员干部行为,维护党的形象,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质量的改善,关系着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影响着产业兴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50%~80%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第一,稳定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持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占比达67%~92%)。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安天下、稳民心、国家自立”的战略产业,在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有序提高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能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40%~81%左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占比达40%~80%左右)和特色农业(占比达70%左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占比达47%~80%)(见表2)。第二,改善就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仅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工作,增加了收入,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性、无序性的流动。第三,实现农村资源要素配置科学化、产业功能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有效延长了产业链,使农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更加紧密,产供销协调发展,能够实现种养、加工、销售、休闲等多重增值功能,农村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性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农业农村的资源要素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进而提升了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第四,拓展农民收入多元化。产业融合能进一步细分了产业环节、扩大了产业规模、拓宽了产业效益、增加了就业岗位,有利于更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夯实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丰富第三产业,实现多要素发力,在稳定农民家庭种植业收入的同时,拓宽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来源构成,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大兜底脱贫,完善保障体系

针对农村脱贫问题,47%~73%的被调研人员认为,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兜底扶贫力度,降低农民“因病致贫”几率。切实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度、提高保险金水平、降低农民养老成本,保障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进一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优化报销流程、提高报销效率、减轻农民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社会各团体参与救助力度,针对农民突发重大疾病、事故、自然灾害等进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加强对农民心理的疏导。第二,要加大乡村保障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救助性设施建设(占比达11%~40%)。加强农村医疗队伍救助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占比达47%~61%),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的保障职能,保证农民保障资金专款专用,60%~90%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加大政府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夯实政策资金扶持是实现脱贫的关键。第三,加大农民素质教育,降低农民因“劳动能力和技能”致贫的几率(占比达67%~80%)(见表2)。农民素质决定了其择业范围和工资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素质:一是扩大宣传教育力度,给他们灌输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培养其现代农民意识。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尤其是加强对农业应用技术的传授和相关技术技能的培训力度。积极推广职业教育和多技能培训,培养适宜时代发展的职业农民,使农民对岗位的选择更加宽广,增大其在城镇的就业率,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促使农民掌握和运用适应时代发展的最新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拓展农民的就业门路,最终减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技能致贫”的比重。

(四)加大设施建设,构筑生态宜居工程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通过村民和政府集体的共同努力(占比达53%~81%),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占比达40%~90%),实现乡村振兴。60%~90%被调研人员认为,资金支持首先应该重点关注农村生产性设施如水电路林网等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技术、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提供基础平台,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旱涝灾害等风险损失,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投入品的流通成本和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实现农民增收。土地细碎化、地力水平低、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是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瓶颈,也是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政策支持主要是从体制机制方面制定与现代农业发展协调的农业生产、土地管理等相关的惠补政策,如种粮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积极推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同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二三产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和吸纳社会团体、企业捐助、个人捐助等多种融资渠道,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辐射和延伸,并根据乡村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规模等特点,制定适应当地实际的污染治理模式,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逐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占比达61%~73%)。持续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治理程度,把农村构建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见表2)。

(五)夯实传统文化,重塑乡风文明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文化素质(占比达40%~60%)。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制定系统的人才待遇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进而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鼓励乡村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组织考察等活动,给他们提供自我进步的机遇、展示自我素质和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推广尊师重教之风,让乡村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二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吃苦耐劳、勤俭朴实、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守土敬业的美德,形成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社会氛围。恢复与弘扬部分传统乡土文化活动,鼓励农村发展唱戏、扭秧歌、剪纸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乡土文化;组织农民参与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如象棋比赛、唱歌比赛、农民运动会等;积极挖掘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传统文化,塑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活动搭台,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增加乡村图书室、室内外活动场所、娱乐健身设施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等场所。67%~93%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社会活动设施建设。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丰富乡村文化内涵,重塑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发展,保证城乡居民均衡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见表2)。

【本文系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农业高等院校农学专业研究生‘顶天’与‘立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7SJGLX061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高校药理学理论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

浅析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参与过程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构建的教学途径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翻转课堂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