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文理念;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为非文科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积淀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以此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空间,提升着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当下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大面积扩招,使得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分子,高等教育也不再是精英教育,转而成为了大众教育。时至今日,当我们终于意识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依旧离不开“润物无声”的滋养,培养高层次人才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的时候,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这不仅是迫切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当中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一门通识课程,具有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论是中学语文还是大学语文,都应当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层面的价值观为首要任务。大学语文教材当中,选择的都是最为优秀的诗歌与文章,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能使大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先贤和智者进行对话,在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提升其审美情趣与精神品格,从而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大学语文当中选择的是我国不同时期的佳作,清晰地为学生勾勒出了一条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路线。通过当时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在了解作者审美情趣的同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审美境界的提升与精神情感上的超越。
三、人文理念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创设课堂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构建学生的合作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帮助学生编辑与整理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陶冶其情操。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文精神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性的学科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向好向善精神。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快乐与幸福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爱国情操,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分辨出善恶、美丑,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人。
(三)通过朗读实现情感的升华
“言为心声”,朗读是使情感融入的最佳手段。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将声音转化成图像,在完成感受文章语言魅力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己放置于文章本身的情境当中,完成对文章情感上的体验。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受诗歌的语言要比传统上教师仅仅通过视频或者是音频来展示,然后询问学生几个浅显的、无关痛痒的问题来总结文章、得出结论,让学生记下来的这种方式要好得多,因为后者学生仅仅是在记录,并没有从内心得到任何的触动,毫无真情实感,这样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而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准备的时候就必须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情感与之无限贴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感情,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四)通过群体对话实现多元解读
众所周知,文学类作品的主题意义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执教的过程当中,不能够仅仅关注作品主题的一个层面,要注意文本内容与主题的多元化。而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应当在课堂上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群体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地对文章的内涵进行讨论、解读,从中感受到文章中的文学韵味与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晶.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交际, 2014(2):200-200.
[2]詹福瑞, 李金善. 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教学目的的探索[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6(4):5-7.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