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激发;文言文;兴趣
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载体,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兴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弄清每句话的意思,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成了教学目标。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频、视频、图片,从视听方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诵读,激发兴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高效地疏通文意,感悟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语言的特色。诵读可以把平面无声的文字变成立体有声的文字,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特别重要。在预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通、读懂、熟读文章。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预习时的朗读进行检测和订正,并指导学生注意通过停顿、重音、节奏等来传达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的感悟,进而与文本达到心灵相通的目的。比如,笔者在上《愚公移山》一课时,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成诵,让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质,并采用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积累字词,激发兴趣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最大的问题是对文言文字词的畏惧,假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会使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文言文字词的障碍,那么问题就解决了一多半。
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分为实词和虚词。虚词虽数量较少,但用法灵活多变,比如虚词“之”的用法:(1)“之”用作动词。(2)“之”用作代词。a.用作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宾语。这时,所指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b.用作指示代词。可以翻译为:“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3)“之”用作助词。a.“之”用作结构助词“的”。“之”用作结构助词“的”时,“之”后面的一个词一般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b.“之”用于主谓之间不翻译。“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时,无实义,不翻译。c.“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翻译。当“之”用于时间副词或者不及物动词的后面时,作用为补充音节,没有实义。d.“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通常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之”放在动词谓语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e.“之”作宾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语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语后置句。
在教学中,对于实词要让学生注意一词多义、词的古今意义、词类的活用和通假字。
四、开展活动,激发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开展配乐朗诵活动、文言文抽背比赛、文言文故事大赛、文言文知识竞猜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凝聚力,先进带动后进,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于静.抓住学生特点 提高学习兴趣——浅谈文言文的教学[J]学苑教育, 2016 (21) :39.
[2]陈珍兰.古文新教——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新课程(下) ,2016 (6) :185.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郑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