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树林是鸟类的天堂(冯尔辉 摄)
3.演丰镇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内的红树林群落相继死亡,死亡原因很可能和鸭子有关(东方IC 供图)海南岛的周围有两条环岛生命线,它们共同承担着保护海南岛的重任。如今这两条生命线都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必须立即着手加以保护,否则就来不及了。
从摇钱树到防波堤
从海南省省会海口市中心出发,沿着一条高速公路往东开 30公里就到了演丰镇。镇上有个“连理枝渔家乐”,专门供应地道的当地美食。主菜则是著名的演丰咸水鸭,看上去其貌不扬,吃起来却肉质细嫩,滋味独特,深受食客好评。
这家饭馆背靠一条小河,河对岸是一大片已经被划分成田字格的滩涂湿地,格子里饲养着鱼虾蟹贝等可供食用的各种小海产。湿地周围被一大片浓密的森林环绕,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大致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寨港保护区成立于1980年,是共和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林子里生活着大量鸭子最喜欢吃的小鱼小虾,海南咸水鸭那独特的香味就是这么来的。
演丰人有句俗语:“红树林就是摇钱树,保护好红树林,就是守好金饭碗。”这话用在咸水鸭上可谓字字真理。当地人很早就有在红树林里养鸭子的习惯,反正树林里到处都是鸭饲料,根本不用喂。2003年,一家演丰餐馆打出了“红树林咸水鸭”的招牌,受到游客欢迎,生意越做越大。当地政府随即出台了《演丰咸水鸭管理技术规程》,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发家致富。
但是,规模一旦扩大,问题就来了。演丰咸水鸭出名前,当地村民每户平均也就养个十几只鸭子,如今一家鸭场每年就要出栏上万只鸭子,鸭子们赖以生存的红树林可就遭了殃。2005年走马上任的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郭建在上任一年后便发现,保护区内至少有三个红树林群落相继死亡,死亡原因很可能和鸭子有关,因为鸭群的反复踩踏会导致红树林幼苗和成年树的死亡率大增,呼吸根毁坏殆尽,鸭子的排泄物还能导致水质恶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更大的威胁则有可能来自团水虱。这是一种钻孔生物,其行为能够导致红树枯死。海南大学黄勃教授的研究表明,在红树林里放养的鸭子们把螃蟹、跳跳鱼和海螺等团水虱的天敌都吃掉了,导致团水虱大量繁殖,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个案例再次表明,生物多样性不是一个抽象的科学名词,它以各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另外,红树林和人类的关系也绝不仅仅是养活了几只咸水鸭那么简单。“红树林生长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缓冲地带,相当于一道天然堤坝,具有抵制风浪潮、促淤造陆和净化海水等多重功效。”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冯尔辉介绍说,“海南多台风,如果没有红树林的保护,一旦台风来了,住在海边的居民肯定遭殃。”
冯尔辉是一个喜欢摄影的自然爱好者,尤其擅长拍鸟,在当地环保圈人气很高。据他介绍,中国的红树林总面积曾经达到过25万公顷以上,1950年时尚存5万多公顷,但在最近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的红树林总面积减少了73%,幸存的红树林品种当中有47%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更糟的是,中国现存的红树林大都是后来补种的,只有8%处于原始状态,其结果就是94%的中国红树林高度不足4米,其消浪固堤的功能大打折扣。
如今海南省迎来了新一轮大开发,很多沿海湿地都被填平,盖起了高档宾馆和度假村。为了满足游客看海的需求,这些建筑大都直接面对海洋,原本作为屏障的红树林消失了,应对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
换句话说,红树林面积的大幅萎缩,根本原因就是人口增长导致的资源竞争,以及商品经济带来的无节制膨胀。就拿东寨港来说,这个保护区总面积仅有3000多公顷,但周边却有两个乡镇和两家农场,内含145个自然村,总人口达到了6.7万之多。这么多人要吃饭,只能向红树林要土地要资源。演丰镇渔家乐饭馆后面的那一大片湿地原来肯定是红树林的地盘,如今却变成了农田和饲养场。咸水鸭本来只是村民自己养来自己吃,问题不大,但如今海南岛每年吸引那么多游客,每个人都点名要吃演丰咸水鸭,当地环境肯定无法承受。这些游客吃完后拍拍屁股走人,红树林消浪固堤的功能和他们关系不大,由此造成的损失最终还得由当地人来承担。
于是,2010年当地政府连发三道禁令,禁止在保护区养鸭子。但养鸭户们置之不理,照养不误。最终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把一个养鸭大户告上法庭,养鸭户们这才意识到政府动真格的了。
不过,这件事也不能全怪养鸭户,因为当初正是当地政府号召村民养鸭子,当地人这才投入巨资,修建了一大批养鸭场。可没过几年就要强迫他们搬走,由此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
此事的最终结果是由保护区出面赔偿了养鸭户的一部分经济损失,双方庭外和解了。但养鸭场搬离红树林之后,海南咸水鸭可就养不成了,当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就轮到民间环保组织出场了。
从养鸭场到旅游区
2001年,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在福建成立。几经周折终于站稳脚跟之后,保育联盟开始向其他省份扩张,东寨港很自然地被列为优先保护区域之一。为了帮助演丰农民发展替代生计,减少对红树林的破坏,保育联盟捐助了一批蜂箱,教会了村民如何养蜂,并推出了一款打着“东寨港红树林”旗号的蜂蜜,据说销量还不错。
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环保措施,靠的是中国消费者对蜂蜜所谓的“健康功效”的盲目崇拜。几乎每一个住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中国农民都曾经获得过民间环保组织捐助的蜂箱,但这么做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所谓“有机蜂蜜”到底有没有特殊的健康功效?没人做过严格的论证。
就拿东寨港来说,这里的红树林面积有限,无法生产足够多的蜂蜜,蜂蜜产业的盈利规模远远比不上咸水鸭,如果没有环保组织持续资助的话,仅靠自身力量恐怕很难维持下去。比如,2014年威马逊台风袭击海南岛,大批蜂箱被毁,当地养蜂人竟然拿不出钱来修补,幸亏“福特汽车环保奖”伸出援手,赞助了一笔经费用于购买新蜂箱,这才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归根到底,作为替代生计的蜂蜜产业遵循的还是旧思路,即从大自然中攫取物质资源,用于提高人类的消费水平,和海南咸水鸭产业并无本质区别。要想真正地保护好红树林,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问题,必须想办法培养民众对红树林本身的热爱,并把这种热爱上升到精神层面才行。
比如,漫山遍野的花朵既可以是蜂群的蜜源,也可以是自然美的象征;生活在海岸湿地的鱼虾蟹贝既可以是鸭子的食物,又可以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林既可以充当沿海居民的天然堤坝,又可以作为讲授生物进化理论的天然课堂。只有当广大民众都能意识到后者远比前者更有意思,保护环境才能真正成为全民共识,而不是一种自上而下强推的抽象理念。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环保本身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事业,而不是只能依靠政府拨款或者企业援助才能勉强维持。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公众对大自然的热爱呢?答案就是针对普通公民的自然教育。东寨港保护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修建了一座红树林博物馆,通过大量图片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普及红树林的科学知识。但是,实践证明效果最好的还不是这个博物馆,而是博物馆后面的一小块红树林生态系统示范基地。
这块地面积不大,很像是一户人家的后花园。一条木制栈道从中间穿过,游客可以在不湿鞋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红树林生态系统。能在咸水环境里生长的红树有很多独特之处,比如发达的气生根,既可以帮助植物在缺氧的土壤里维持呼吸,又能起到固定作用。红树的叶片很厚,表面是咸的,因为红树体内的盐分是通过叶片排出去的。之所以名字里有个红字,是因为红树的树皮富含单宁酸,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而变红。
这里还是珍稀树种的繁育基地,比如一种名叫红榄李的常绿乔木被誉为红树林中的大熊猫,据说野外只剩下几棵了。我参观的时候正好遇到红榄李开花,花朵是粉红色的,花蕊很长,直挺挺地立在外面,很像朋克们的发型。还有一种名叫拟海桑的濒危树种,结出的果实很像是六角海星,特别漂亮。
当然了,最吸引人的还得说是生活在红树林里的小动物。我参观的时候正值退潮,海水退去后留下的淤泥中有很多小孔,一只只颜色各异的寄居蟹钻进钻出,热闹非凡。还有一种招潮蟹更好玩,雄性招潮蟹的钳子一大一小,不过那只大钳子可不是用来和潮汐打招呼的,而是用来和其他雄性打架的。潮水来袭时,这些原本生活在淤泥里的小动物就会顺着气生根爬到树干上暂时躲避,可惜这次考察的时间太短,没有看到这一景象。
红树林里还生活着很多贝类,其中一种名叫石磺的最有意思。这是一种体长5厘米左右的无壳贝类,背部呈灰色,看上去和一块裹着泥巴的小石头没有任何区别,必须将它翻过来才能看出这是一种小动物。如此出色的拟态既能躲避天敌,也能躲过游客的目光。如果没有冯尔辉的出色讲解,普通游客根本发现不了它们,因此也就很难体会到红树林的乐趣所在,无法享受到探索大自然带来的丰富体验。
但是,这个红树林繁育基地面积有限,人工痕迹太重,如果能坐船进入红树林的深处,去看一看真正的野生红树林,一定会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样的旅行必须要有专家的陪伴才有意思,否则无异于走马观花。国外的经验证明,这种“生态旅行”是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游客愿意为此支付很高的价格。不过真正的专家学者不太可能抽出时间来陪游客,只能另想办法。
拉丁美洲小国哥斯达黎加想出了一个妙招,从此开创了一种生态旅游的新模式。简单说,这就是由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出面,邀请专家前来培训保护区附近的村民,把他们变成具备生态学知识的高级导游。这些人本来就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非常熟悉,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成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高级讲解员。这个办法还解决了当地人的生计问题,可谓一箭双雕。事实证明这个模式非常有效,哥斯达黎加也因此而被公认为是生态旅游的标杆。
因为各种原因,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至今仍然没有开放生态旅游,绝大部分游客只能来这个繁育基地看一眼,然后就去渔家乐吃咸水鸭了。一方面,中国游客还没有养成生态旅游的习惯,愿意为此花钱的并不多;另一方面,目前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过多地依赖政府,来自民间的环保组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待提高,没有余力培养高级导游人才。
2015 年颁布的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现有生态环境类社会团体约7000个,仅占 32.9 万个社会团体的 2% 左右,比例偏低。另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共有2768家,总人数22.4万人。这与全国 31.5 万家民间组织,总人数 300 多万人相比,处在中等偏下的发展水平。
两份报告关于民间环保组织数量的差异源自统计方法的不同。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55%的环保组织全职员工总数为零,这说明超过一半的环保组织完全是由志愿者组成的,无论是专业性还是项目执行力都偏低。
如果没有环保组织的帮助,生态旅游项目很难实施,红树林只会被当成不可持续的养鸭场,永远不会变成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区。
“海底公民科学家”项目的潜水员在三亚海底捡垃圾(赵晶 摄)从珊瑚礁到垃圾场
红树林毕竟生长在陆地上,和岸上居民的日常生活戚戚相关,所以还是吸引了一些环保组织的目光。比如冯尔辉就是一家名为“松鼠学堂”的环保NGO的自然导师,该学堂由前央视编导高高(全名高宏松)于2014年创建,主要在海南省开展自然教育,帮助当地人和游客更好地体会大自然的美,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事业中来。
但是,像这样的民间环保组织还是太少了,专注于真正的海洋保护的NGO数量更少。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中国人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向来不足,仅从一个数字就能看出端倪。由福特汽车公司发起的“福特汽车环保奖”自2000年进入中国以来,累积资助过421个环保团体和个人,但是其中从事海洋保护的获奖者还不到10个!个中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海洋环保组织水平差,也不是因为评委更关注陆地的环保组织,而是因为中国从事海洋保护的环保组织确实少得可怜。
位于三亚市的“海底公民科学家”是“福特汽车环保奖”的获奖者之一。该项目的负责人名叫赵晶,是个新疆人。但他从小就向往大海,遂决定来海南读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三亚,从事潜水培训服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三亚附近海域的垃圾太多了。
“我们在潜水时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塑料垃圾,混杂在珊瑚礁之中,特别煞风景。”赵晶说,“于是我就动员潜水员们顺手把海底的垃圾捡起来带走,每次都可以清理掉100~200斤的塑料垃圾。”
自从这个世界上有了塑料,塑料污染问题就存在了,因为塑料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但是,以前人们只关注陆地上的塑料垃圾处理问题,很少有人关注海洋。BBC新拍的纪录片《蓝色星球Ⅱ》曝光了这个问题,海洋的塑料污染终于进入了大众视野。塑料制品一旦流入大海,便会一直留在海里长达数百年之久。这些塑料垃圾不但会污染海洋环境,还会被海龟、海鸟等海洋生物误食,危及它们的生命。
2018年1月26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认为海洋塑料垃圾还会危及珊瑚礁的健康。研究显示,当珊瑚与塑料接触后,其患病风险便会从4%增加至89%。也就是说,塑料垃圾已经成为仅次于全球变暖的珊瑚礁第二大杀手。
以上是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结果,中国近海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赵晶带着我们驱车一小时,来到了三亚附近的太阳湾进行实地考察。这里有一个私人海湾,里面有一个据说是三亚附近最好的潜点,能看到一大群珊瑚礁。当我们乘坐汽艇驶近这处潜点时,果然发现海面上漂浮着一张塑料纸,近看才知这是一张方便面包装纸,应该已经在海里漂了一段时间了,颜色都快褪光了。
“这种塑料包装纸在海里待久了会变得很薄,摸起来感觉特别明显。”赵晶说,“这说明很多塑料成分被海水侵蚀后转化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塑料微颗粒,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塑料微颗粒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们通常可以被滤网拦住。但很大一部分塑料微颗粒是微米级的,很容易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而聚集到鱼的身体里,并最终进入到我们人类的胃里。
不过,当我们跳进海里开始浮潜时,却发现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吃到这里产的鱼,因为这片海域已经没有多少鱼了。我浮潜了半个小时,只看到不到20条小鱼,和《蓝色星球Ⅱ》里看到的那些多姿多彩的珊瑚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亚近海的鱼都被渔民们捞光了,完全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赵晶说,“你们看到的已经是这附近最好的潜点了,因为大部分近海珊瑚都被人挖走了,这里能剩下一点珊瑚纯属运气。”
珊瑚礁相当于海洋里的森林,是鱼类的最佳栖息地。但珊瑚曾经是一种很流行的装饰品,很多老一辈中国人的家里都会摆上一件。问题在于,珊瑚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根本禁不起这么挖,所以中国沿海的珊瑚已经基本绝迹。不但如此,后来又有人发现海底岩石里有一种螺化玉很好看,于是沿海地区的岩石也基本上被炸光了,只剩下一堆碎渣。
这些环岛珊瑚礁和海底岩石可以看作是海南岛的另一条生命线,它们可以减少海浪的破坏力,在海啸来临的时候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这条生命线深藏海底,渔民们看不见,也就不会珍惜。
另外,随着珊瑚礁的消逝,鱼群也消逝了。如今中国沿海已经很难捕到野生的大鱼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海鲜爱好者们只能寄希望于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原因。
最近几年,一些中国大城市的白领人士开始玩潜水。但他们几乎从不在中国沿海潜水,而是每到假期就飞往东南亚或者太平洋诸岛,因为只有在那里还能看到鱼群,中国近海已经没有多少值得一看的东西了。
不过,喜欢玩潜水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中国游客来三亚只是来玩水的,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个靠海的度假村,在指定的浅海海域游个泳就很满足了。但是,他们的存在让珊瑚礁遭受了二次打击,因为市面上常用的防晒霜里含有羟苯甲酮(Oxybenzone)和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这两种化学物质,对珊瑚礁伤害很大。夏威夷刚刚宣布禁止使用含有这两种物质的防晒霜,但中国的相关法律还遥遥无期。
为了保住三亚仅存的这一点点珊瑚礁,赵晶正在推广一种不含上述两种物质的防晒霜,不知道会有多少游客愿意为此付出这一点点代价。
结语
中国是一个温带大陆国家,海南岛几乎是唯一一个属于热带海洋范畴的旅行目的地,这让海南省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人玩海的最佳选择。但在大部分中国游客的心目中,沙滩和棕榈树就是大海的全部,很少有人意识到海滨湿地其实很有意思,而海底珊瑚礁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奇妙世界。海南岛原本这两样东西都有,但因为缺乏保护,正面临着彻底失去它们的风险。
这两样东西是海南岛的生命线,如果没有了它们,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海南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