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存量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反映的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包括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信托贷款、股票融资等。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8%,系首次降到个位数。而广义货币量M2是居民、非银金融机构、企业存款加现金总和,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算得上是总蓄水池的概念。8%的涨幅,刚好是GDP和物价涨幅之和,若考虑到GDP平减指数往往大于消费物价指数CPI,意味着资金池的增速还不及GDP的涨速,用它来计价的股票、房产和商品等所有的资产,还怎么涨呢?
4月份,央行发布资管新规,金融监管变强趋严,融资方式逐渐回归传统。其结果就是表外融资逐步由表内融资替代,影子银行业务大幅下降。同时,金融去杠杆,市场违约风险上升,中小企业更难融到资金。而贷不到款就没有余钱购买设备支付工资,就无法产生新的一轮资金在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周转,存款链条截断了,这才是M2陷入枯竭的主要原由。
对于每个人,我们对自己的M2的出处一定是如数家珍,对于企业,也和家庭相仿。可放在国家的层面上,这笔钱最开始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这就要提到基础货币。通俗地解释,这是真正印刷出来的钱的总量。在美国,基础货币以财政部发国债的形式释放出来,以国家的信用做保障。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发行,按央行的定义是央行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等业务活动实现,其宗旨也是负债发行。相当长的时间内,贸易顺差飙升,中国的基础货币靠的是外汇储备的积累,美元进来央行就印出对等的人民币。待银行从央行那里拿到了基础人民币,它再支付给企业或居民,而企业和居民花了钱,等于钱又流回了银行系统。金钱不停地存取,总额也在放大,这就产生了如下数字:今年一季度末基础货币余额为 32.1 万亿元,当季的M2为174万亿元,其间的差距,也就是货币乘数为5.4。
2015年外汇改革以来,资金外流,外汇占款已经不足以支撑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增长,相当部分的基础货币是借由棚改发放的。国务院下达棚改计划,可地方政府没钱执行,于是国开行允许地方政府拿棚改土地作为抵押,获得贷款。然后地方政府拿了补偿款后,再发给拆迁户,而拆迁户们拿到了大笔金钱,就在附近买房,从而推高了房价。
M2的高涨还得益于资金的货币乘数的变化,2013年2、3月间, M2刚刚跨过百万亿元,当时的货币乘数为3.87。从2012年底到2018年初的5年多时间内,我们看到,央行的基础货币并无实质上的飞跃,可广义货币量却飞升了70%,如此巨大的飞跃,货币乘数从3.87到5.4的跳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至于原因,则是存款“活化”、理财产品的兴起,储户把更多的钱放在货币型基金和短期理财产品里,随时取用,这就加快了资金的流动。而席卷全国的房地产盛景更加速了资金的传导,M2与房地产,可谓相辅相成。
棚改安置新办法还未落地,M2已现减流。那些因棚改而繁荣的城市,资金流恐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忧患。当然,趁着地价高涨抵押出去的土地可以卖个高价,可居民们积攒多年的金钱变成了房子,这可是流动性极差的资产,意味着货币乘数涨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