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百余乘客平安无恙是“不幸中的大幸”,可这起突发事件仍留下不少疑问:关闭关键设备时,难道没有交叉检查互认? 客舱内紧急面罩脱落、机组宣告Mayday(无线电求救呼号)后,为何不就近降落检查而是升高继续航行? 这需要有关方面尽早给出交代。
不得不说,这出“云端惊魂”太离奇:飞机的安全可靠性远远超出其他交通工具,与飞行运输配套的安全管理体系也极为周全。技术和制度保障,使我们的航空飞行早已进入“超级安全时代”。
飞行员作为素养极高的航空专业人士,严格遵循安全法规和相关制度是起码的自觉。与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乘客在客舱吸烟相比,副驾驶“知法犯法”让人惊诧,进而心生恐慌。 民航安全法规和相关制度是以无数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 在空难死亡率极高的背景下,稍有偏离就可能导致惨重的后果,何况是肆意违规后的误操作。 由此看来,尽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怎样确保始终如一地严格遵循仍是个问题。
按照《民用航空安全管理规定》,安全管理体系或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至少应当具备多个功能, 包括查明危险源及评估相关风险、制定并实施必要的预防和纠正措施以保持可接受的安全绩效水平以及持续监测与定期评估安全管理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在此事件中, 三项基本功能都没有正常实现。 倒不是缺少制度或规定,而是规定没得到严格遵循,制度之效付之阙如。比如,驾驶舱里的个别飞行员存在烟瘾发作的可能。若安全管理体系有效, 对飞行员这种程度的烟瘾应事先有所觉察,采取戒断、暂时停飞等措施。若飞行员不是烟瘾太大而是安全意识淡薄,就更应及时纠正。 遗憾的是,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违法吸烟、误操作、内控失效等诸多乱象,最终导致惊险一幕。
需要注意的是,发生事故的航空公司是国航。 在国内航空公司中,其安全保障程度名列前茅。 虽然国航宣称对此类事件“零容忍”,但公众仍很难消除对其航空安全的疑虑。
鉴于此, 有必要在现有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尽快形成能切实落地的人与安全系统间的相容性设计,让民航从业者不只是被动遵循,而是从心底生出对生命的敬畏、对制度的尊重和对安全的执着,在安全绩效衰减时能察觉并警醒。
2017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已突破5.5亿人次,巨量的规模需要更严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而暑期更是出游旅行的旺季,人流更集中,气候条件也更复杂。希望各航空公司都能以此事为鉴,通过更缜密的约束和内控机制,避免重蹈这类“云端惊魂”的覆辙。(摘编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