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婚姻与家庭(上)

刘伯承家训:一定要读书

作者:文|本刊记者 田祥玉

文|本刊记者 田祥玉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生活理念、人生信条充斥人们的头脑,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而真正能流传千古,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训。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男,四川省开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刘太行:(1936年3月18日~)刘伯承元帅的长子,少将军衔。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装甲兵部队作战部副部长。


  刘伯承全家福

回忆起去世多年的父亲刘伯承,年近八旬的刘太行最难以忘怀的,是他给自己和弟弟妹妹讲故事,一家人一起读书、写毛笔字的情形。“父亲特别疼爱我们,私下里也很和蔼可亲。但是如果谁不认真读书,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教训我们。”

刘太行出生在炮火连天的太行山区,刚一岁时就远离父母,被送到延安保育院。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回到了父母身边。从小的疏离,让他一度无法和父亲亲近。但刘伯承偏偏对他很严厉,久别重逢后给这个儿子的“见面礼”竟是厚厚一摞书。“认真读,把里面的文章背下来。”父亲的话让刘太行蒙了。

碍于父亲的威严,刘太行没有当面反对。但私下里,他并未按父亲的要求背书。等到刘伯承检查时,他根本不会背,自然就会挨训。“语文课本上提到的书,也要全部背诵。《社戏》《故乡》《鸿门宴》是多么好的文章!”父亲一边说一边开始背诵起来。从刘太行正在学习的语文课本,到全是文言文的《史记》,刘伯承都背得滚瓜烂熟。

硬着头皮读书、背书,放弃了很多和小伙伴玩乐的时光,刘太行有时难免会责怪父亲太过严厉,会用他的方式反抗。但小学六年级的一天,当他看见父亲让母亲穿好针线,为他和弟弟缝补因为翻得太勤而破旧的书时,突然明白了父亲说的“尚能生存,就一定要好好读书”的深意。早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的刘伯承,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越来越模糊,但是他会拿起针线,仔细地缝补被孩子们读破了的书。

如果孩子们完成了自己和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刘伯承就会给他们讲故事。他读了很多书,大到古今中外的名著,小到优秀学生写的作文,刘伯承觉得有意思的,都会给孩子们讲。刘太行说:“直到我结婚做父亲了,我还是很喜欢找父亲讲故事,因为他的口才非常好。而无论是谁,请教他问题时,他都非常认真、很耐心,从来不发脾气。”

只要孩子们在家,刘伯承就会早上5点起床,然后叫醒子女,和他们一起背书、写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是刘伯承尊崇的学习之道。做学问,就要给自己树立高标准、严要求。读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重复、牢记后方能学以致用。

母亲汪荣华给刘太行讲了父亲的一个故事:1912年春,刘伯承以优异的成绩被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录取。1927年11月,南昌起义失败后,35岁的他受中共中央委派,从上海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刚踏上莫斯科的土地,刘伯承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名字很长,不好记,一直到进校报到时,刘伯承都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

上第一节课时,刘伯承还在底下默念“阿法纳西耶夫”。一抬头发现周围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原来上面已经点到“阿法纳西耶夫”了,他却没听出来。从那以后,刘伯承坚定了要学好俄语的信念。他花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最终以全班最好的成绩毕业,时隔多年,他依然能说一口地道的俄语。当然,刘太行也亲眼所见,父亲一辈子都在学习俄语。

受父亲的影响,刘太行和弟弟、妹妹们的孩子,从小就背诵《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古汉语文学,父亲曾要求他们背的语文课文,他们同样也要求孩子们背诵。除了让孩子们饱读诗书,一有空就练习毛笔字的刘伯承,也引导孩子们练就了一手好书法。

刘太行说,父母早年就有明确分工,母亲负责孩子们的衣食住行,读书、习文由父亲负责。刘伯承很少给孩子们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他知道,这些道理,书里都会有。在他的言传身教下,4个孩子都品学兼优,全部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他们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宝贵财富,无疑也是读书。读书让他们全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读书也让他们懂得人生最不能放弃的不是物质、地位,而是学习和读书!

 

丈夫走后的遗产

向大白学习如何做父母

古代孩子的嗨皮日子

葛朗台老妈的快乐你不懂

恐惧做父亲的男人

“不老男神”蔡国庆: 出彩弟弟是我坚强后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