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婚姻与家庭(上)

向大白学习如何做父母

作者:策划执行 | 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 | 荀焱

策划执行 | 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 | 荀焱

| 策划人小语 |

如果你不知道大白是谁,那真是out了,朋友圈里都被它疯狂刷屏,无数人为它点赞。美国迪士尼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充气医疗机器人大白,以其大大的肚子、笨笨的动作、治愈系的言语萌化人心。电影里,大白是男孩Hiro的守护者,它不仅能治疗身体的疼痛,还能安抚心灵:寒冷时给他温暖,危险时为他护航,困难时让他振作,冒险时给他支持……

其实,大白之于Hiro,不只是一个机器人,更像是Hiro的父母。大白无条件地爱着Hiro,给他关注与聆听、拥抱与温暖、认同与勇气,让Hiro从一个孤僻的、充满仇恨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开朗的、充满阳光的英雄。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恰恰与大白相反,常常会苛责孩子、忽略孩子,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和紧张也不言而喻。

本期策划,我们一起向大白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心理关怀,让孩子像Hiro 一样,茁壮成长,成长为自己的英雄!

向大白学习
—聆听孩子的内心

大白是这样的:

对于大白,他的初始设定是一个私人治疗机器人,平时就是一个急救包,当他听到有人发出身体不适的呼喊,才会被“唤醒”并提供服务。

大白一 开始出现,就是听见小男孩Hiro手臂被胶带撕扯并大呼痛苦的那一刻。大白的第二次出现,是因为Hiro遭遇哥哥去世,心情一直低落,结果又不小心伤到脚趾,下意识地喊出了“wow”,又一次唤醒大白。

然而,大白的头上没有耳朵的位置,所以与其说是听,不如说是感应。大白无时无刻不在聆听和感应孩子的心声,并及时回应,给予孩子温暖和爱。

照进现实

父母们要学习大白作为“急救包”的素养,就是危急时及时聆听,反应迅速,无事时耐心等待。

生活中,父母表面看往往处在对孩子的高度关注中,每天不厌其烦地询问孩子的各种感受和表现,竖起耳朵感应周边对孩子的各种评价。但当孩子真有不好的感受出来时,父母却往往无法耐心聆听和感受孩子的情绪,而是急于做出解释和评价。

孩子:“妈妈,学习真累。”妈妈:“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好,怎么会累?”“才刚多一会儿,怎么会累?”“现在就喊累,以后怎么办?”

孩子:“爸爸,这教育节目真无聊。”爸爸:“怎么会,多有意思啊!”“看不懂就别瞎说!”“你怎么这么不知进取?”

大白是机器人,能感应人们身体的痛,它更努力学习感应内心的痛,那是另一种伤。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身体的痛会引发关注,手指头破了流血似乎都是很重大的事件,但父母们却没有像大白一样,学习聆听另一种看不见的伤痛。

对孩子内心情绪的感应需要家长们具备积极聆听的本领。认真听孩子的表述,关注孩子所表达的感受,然后作出一个与孩子的表达相似的应答。注意,聆听不是下评语,而是换个方式重复孩子的表达,让孩子知道你在试图理解他的感受。

孩子:“做不出题,我觉得自己太笨了!”父母:“你似乎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在责怪自己吗?”孩子:“我把腿弄破了,看,这么多血!”父母:“看到这么多血,你有点害怕了是不是?”家长积极聆听之后的反馈,往往能帮助孩子挖掘出内心更深层次的情绪感受。

很多时候,人们感到苦恼、伤心或愤怒时,需要的只是找个人倾诉,把情绪宣泄出去。父母对孩子的诉说积极聆听,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不是小题大做,孩子心里的波澜平息下来,就没事了。尤其是像影片中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情绪本就处于躁动期,更渴望被呼应和理解。

关于耐心等待,父母们也要学习大白,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学会放手。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这个角色当然是全天候24小时无休的,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更愿意父母变成人生的配角,甚至要安心“休眠”,等待“被唤醒”。这对父母是巨大的考验,现实往往是父母不舍得剪断心灵的脐带,安心做急救包。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父母每时每刻都像机器人一样听到呼喊才出现,但至少要学会选择出现的“时机”,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孩子经历成长、接受挑战、改正错误,这其中就有信任孩子的力量。孩子来到父母身边是储备能量的,为了自己独立地离开做准备,多少父母为自己的不甘要强行进入孩子的自我空间? 另外,父母们有多少次和孩子双目注视的机会?那一刻,你的目光坚定吗?能扫描和感应到他的内心吗?你的心又是否被触动?

向大白学习
—爱的示弱

大白是这样的:

作为机器人的大白其实是强大的,有各种健康医疗知识,各种技能,甚至可以随时连接电脑,输进更为强劲的力量。然而,如此强大的它却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木讷呆萌,甚至有些软弱无能。

被坏人追击时,大白主动向小男孩求助,是男孩想尽办法、满头大汗地推挤被卡在窗户框上的胖大白,让人不由得捏一把冷汗;与敌人搏斗时,大白各种出状况,一次次拖后腿,在小男孩的帮助下才突出重围。

在一次次看似无意却有意的示弱中,大白给了小男孩足够的尊重和空间,让他爆发自我,经历自己想要的体验,或惊险、或刺激,最终收获爱的欢笑和泪水。

照进现实

大白慢悠悠摇晃着小短腿,看似软绵绵,却扎实地走进了我们的生命里,在今天似乎必须强悍才能生存的世界观面前唱了个大反调。其实,这何尝不是孩子心中对父母发自心底的渴望?不要把你在外面世界的彪悍带到孩子面前,太强大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法自由呼吸。

很多时候,父母习惯自作主张,轻易否定孩子的要求,“你这样太幼稚!”“你这是冒险,太不现实!”“你这么做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这样才是对你好!”“听我的,不会错!” 独断会让孩子蓬勃的内心感受被强行阻断,即使父母们的结论是正确的,也容易激起孩子或沉默或背离的逆反。其实,所有孩子叛逆的言行都是他内心无声的呐喊和请求,“请你们看到我的感受!”“请你们尊重我!”“请你们尝试到我的世界里来,好吗?”

面对孩子渴望精神独立,“示弱”往往是最好的策略,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挑战父母权威,证明自己行的时候。父母的“笨拙”会让家里充满快乐,同时也给了孩子勇气超越你,“我爸爸竟然要向我请教,我居然比我爸还行!”“我能帮到父母,这感觉太棒了!”

“让孩子比我好”“让孩子能站在我的肩膀上”,这原本是为人父母的心愿,但太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却一直唱着反调。

“示弱”绝不是真的无能。父母的能力展现在对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当我们不轻易下结论否定他们,而是放缓脚步,用心走入孩子的世界,哪怕像大白穿盔甲般滑稽,真的放开自己,支持并好好欣赏、感受一下他们的“异想天开”,或许成年人已经面具化的僵硬灵魂也会变得柔软吧。

当男孩执意要为大白装上飞行器时,大白很疑惑:“我搞不懂飞行对于一个治疗机器人有什么作用?”男孩说:“我搞不懂你怎么就不理解飞行有多酷!”这多像现实中的对话,当父母被太多的压力和过多的功利性折磨得只会问“有什么用”的时候,孩子会告诉你“酷”就是最重要的选择。

作为父母不要只关注“有什么用”,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主动理解孩子的“为什么”,并真心体会他所要的“酷”,所要的“美”,并与他一起享受。看后来大白与孩子一起翱翔天际的陶醉模样多幸福,孩子给了我们重返童真的机会,为何不去好好把握?

特别想指出的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不是让父母溺爱孩子,听从他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而是对他的情绪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坚守自己的诺言。父母的爱,坚守的是一份弱小的情感世界。像大白一样,一遍遍“这样真的会让你感觉好些吗”的问话,就是生命中难得的尊重和信任传递,看似单调的重复却足以震荡孩子挑衅的目光和顽抗的防御。

放下身段,去坚持完成孩子要求的身体力行,是一份坚守承诺的厚爱,会触动孩子反思自己的言行。就像看到大白因为自己一句敷衍的肯定答案就不顾安危地执行命令后,男孩再也不敢轻率回答了。

“身正为范”是老祖宗的话,当父母不耐烦地对孩子说,“我真的很忙,下次再说”“下次一定陪你去”的时候,是否也该好好想想,闭起嘴巴。当有一天,你也能成为孩子的“坐骑”,你也轻轻询问“对我的做法满意吗?”能不能看到一张灿烂的笑脸高高扬起?

向大白学习
—爱的智慧

大白是这样的:

作为严格执行程序的机器人,大白的头脑可谓充满智慧,而这智慧同时兼顾理性和柔情。

这智慧是理性的。它很严谨,就连评估痛苦值都那么精准:“从1到10 ,你的痛苦有几级?”它很冷静,即使在飞驰的车顶,也不忘俯身帮Hiro系好安全带;它会学习,除了牢记健康知识,还学会了击拳、踢腿、飞行和空手道。

这智慧还充满了柔情。它懂得如何带给孩子更丰富的感受,当发现飞行的刺激可以让孩子兴奋时,假装没了动力,高速坠落,引得孩子兴奋不已;它懂得如何温柔地安抚孩子,在发现孩子那看不到的“伤”来自内心时,主动搜索解决办法,并迅速尝试,换了一种又一种。

大白利用智慧,或理性,或柔情,给了孩子不同的爱的满足,让孩子对它的态度从最初的万般拒绝到后来的难舍难分,催人泪下。

照进现实

机器人所代表的程序化世界,很像成年人生存的环境,被各种角色限制和约束,所以,智慧的头脑是必须的。“不着急,不着慌,我们总是有办法。”如果从孩子一出生,就不断接受这样的信息,应该能塑造出冷静聪慧的头脑吧。

父母可以从影片中学习面对痛苦的方法。比如遇到苦恼时,询问孩子对痛苦分级,可以帮助我们对他的内心感受程度有更清晰的评判。当孩子被低落的情绪笼罩时,在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带着他做运动,让情绪亢奋起来。

大白储存了关于男孩好友信息的做法也是智慧的表现。给孩子支持,在孩子需要朋友的时候能寻求他们的帮助。父母不一定要做到与孩子的好朋友交朋友,但至少要了解孩子朋友的信息状况。父母代替不了小兄弟,父母也替代不了小闺蜜,有时充当桥梁,反而会看到更多的出路。

大白如此有智慧,当然离不开制造它的智慧者,也就是小男孩的哥哥。而无论是大白还是哥哥,都扮演着小男孩父母的角色,他们是个共同体,关爱小男孩的智慧也是相通的。当弟弟鄙视大学里的书呆子时,哥哥马上带他去参观神奇的大学实验室、标新立异却充满智慧的伙伴,澄清了男孩刻板的印记,促使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这和生活中的父母们带孩子到各地游历、见更多的人、长见识的做法如出一辙,只是注意要提前对参观内容和接触的人做筛选,效果会更好。

当弟弟陷入发明困境,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哥哥同他嬉闹一番,俏皮地倒背着弟弟旋转,最后提溜着他的双脚,让弟弟一直头朝下待着,然后说道:“换个角度看看”,一下打开了弟弟的思路。每当小男孩陷入困境时,就会有“换个角度看”的声音出现。

简单的逻辑背后是强大的心理动力,是对自己控制力的自信,父母可以从中学习和感受这理性的力量。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能像影片里的哥哥和大白一样,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才能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让孩子反转角度,创造性地去思考。

父母心态的稳定是影响孩子心态稳定的重要因素。可事实却是,父母常常先变成了震源,自己不断震荡,却责怪是孩子的原因,“都是因为你没做好,我才这么生气。”其实,孩子的心就像用橡皮筋连着的一个小球,拴在父母心上。如果他受外界干扰而出现情绪波动,想一想,父母是不动,还是跟他一起动,甚至朝与他相反的方向动?

当然,爱的智慧不都是理性的、讲道理的,还有柔情的、温暖的。当小男孩一心要去复仇而听不进任何道理时,大白选择了播放哥哥生前的影像,爱的柔情瞬间戳中孩子柔软的心。有时候,爱是不需要言语和道理的,只需要真实地记录和感受。在这个手机随时拍的时代,父母也可以很便捷地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欢乐和幸福,更可以学着记录自己为人父母的错误和失败,但依旧努力改正坚持的身影,这份爱的记录是最智慧的礼物,告诉孩子:“孩子,你知道的,我们的爱会永远永远和你在一起。”

向大白学习
—爱的抱抱

大白是这样的:

大白最经典的动作就是那个熊抱,大大的,暖暖的,融化人心。

大白的抱抱是温柔的。当得知孩子受了“另一种伤”后,它立刻搜索解决方案,第一条就是拥抱,它马上从孩子身后抱紧他;当孩子全身湿透冰冷时,它再次搂紧他,把头低上去并加热自己的身体,吸引所有的小伙伴都靠拢过来。

大白的抱抱是护卫的。在危险面前,大白一次次地充当孩子的盾牌和缓冲软垫,在孩子坠落的惊悚一刻,它总是能及时从他背后翻转身体,面向孩子抱紧他,给他带来安全和保护,更带来力量和勇气。

照进现实

机器人应该是没有性别的,可是大白柔柔软软的身体和大大的拥抱充满母性的味道。当他用笨拙的身体紧紧把男孩搂入怀中,试图温暖他时,犹如一位保护孩子的母亲让人感动。同时,从象征意味上来说,面无表情,语音单调,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没电的时候如同喝醉的怪样,又有着滑稽老爹的经典造型。尤其大白是由“长兄如父”的哥哥制造,后来男孩对大白的改造,如同钢铁侠般的强硬外形赋予它最阳刚的姿态。

尽管大白的拥抱有温柔和护卫两种呈现,但网上总有人习惯于把大白叫做暖男,更偏向于将大白当作男性的角色。可以推测,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来自父亲的、充满温柔的拥抱是很匮乏的。事实上,这代表了很多人的真实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父亲的拥抱确实是很难得的。婴儿时还可以,长大些的孩子尤其男孩子,有多少父亲的胸膛能够给孩子靠一靠,甚至在这样的怀抱里安然入睡?因为男人还是不太习惯用这一表达爱意的方式,尤其像大白那样时间较长的拥抱。这个世界上,需要父亲拥抱的绝不止影片里的一个男孩,所有的孩子与父亲都渴望被温暖。你们不知道的是,那些在心灵成长课程中被强行要求“和自己家人拥抱”的男人们,无论多么严肃的外表都会被深深触动,说起感受无不是嘴唇颤抖,眼聚泪花。

大白的拥抱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予,在最被需要的时刻来临,这种最及时的温暖与支持可以给予孩子最大的满足。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尤其是母亲,可能会常常亲亲抱抱。但是,当孩子遇到挫折,真正需要拥抱的时候,父母却往往做不到。常常会这样说:“这点事都做不成,你怎么这么笨!”当孩子伤心难过时,父母却说:“有什么好哭的,你这样以后还能成什么大事?”其实,父母不知道的是,那一刻,孩子的要求并不高,他只需要一个舒心可信赖的温柔窝,可以让他无所顾虑地深埋其中,抚平伤口,寻求力量,感受到爱的支持。就像大白说的那样:“放心,你在我怀里,没有人可以欺负你,我会好好地保护你。”“相信我,就算有一天,我们不小心走散,我也会回来找你!”

拥抱看似简单,却有着很大的能量,因为它可以给孩子带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被孩子很好地传承。大白的拥抱治愈了男孩痛苦的内心,更激发孩子心中独立而坚强的能量。痛苦是自我纠结的结果,爱的体验让孩子与自我和解,用爱的眼睛去观照这个世界,去拥抱光明。男孩成长最直观的体现是对待家人的转变,从最初的被大白拥抱后不知所措,到主动和阿姨拥抱告别,甚至主动提出“阿姨,再抱一个!”原来,爱了还可以更爱。

越长大似乎越需要隐藏感情,其实是羞于表达。真正的成熟是学会珍惜爱,因为体会过痛的滋味,所以对一切更温柔。爱的抱抱,从父母做起,孩子可以得到更多,学到更多,爱的抱抱也将不再匮乏。

向大白学习
—爱的无条件

大白是这样的:

大白从未对孩子的表现有过任何不满和抱怨。

为孩子做事,它不张扬,甚至为此负了伤也不会抱怨,即使在警局,也只是安静地、淡定地用小小透明胶贴补身上的一个个漏气孔;无论孩子在自己面前如何咆哮、踢打,它永远坚持拥抱着他,守候着他;生死关头,它毫不犹豫牺牲自己,拯救孩子的生命……

无论小男孩多么任性和执拗,大白所做的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爱护,大白对小男孩的爱是无条件的。

照进现实

看了电影,很多人感慨:我们都需要一个大白,因为大白的爱才是真爱,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是心灵真正的滋养品,所以,影片中桀骜不驯的青春期叛逆小男生会最终被打动,激烈躁动的情绪被平复,尖锐仇恨的内心被软化。

无条件的爱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圆满,是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一颗开放的心。要做到无条件的爱,需要释放掉自己对人所有的期望和你希望他们变成的样子,而还他们自己以本来面目。这意味着为人父母者,不再要求孩子看你的脸色,听你的安排,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来取悦你,或是要求孩子用爱来回应你。无条件的爱就是学习成为爱的源流,而不是等待别人成为爱的源流。

无条件的爱是听从孩子的召唤,一起爬入黑黑的床下,滚着灰尘,兴致勃勃地一起探险;是看着孩子试卷上大大的“×”,安静地用心思考他的思路到底在哪里转弯,并欣赏他也曾冥思苦想地努力;是听到孩子大喊“我讨厌你,妈妈”时,也能在心底坚定地认为:能说心里话不容易,这是孩子希望和我连接的方式,因为听到了孩子的期待,妈妈谢谢你的诚实和勇气;是在孩子远离时告诉他:“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自己,有能力让自己幸福,相信你也能做到”…… 

如果此刻你在摇头,就需要想一想:现实中,你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吗?

的确,当危难临头必须选择时,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会像大白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拯救孩子。就像地震废墟中那些覆盖在孩子身上的父母躯体,那是一种本能。然而,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真相却是残酷的,“为人父母,能给予孩子的爱,99%以上是有条件的爱,而不是无条件的爱。”原因很简单,因为父母不是机器人,充满电就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为人父母者更习惯带着自己的不良情绪随时辐射孩子,带着既定的思维模式随时评价孩子。父母恰恰由于自身的无力,最常期待的是孩子能无条件地理解自己,理解那些即使是自己都后悔的、伤害孩子的言行,是出于爱的名义。“我都是为了你”其实是一句谎言,是父母们不敢面对失败的自己。 这并不是责备,因为给不了无条件的爱并不是父母的错。

每个顶着父母头衔的人内心都是多重角色,为人父母的同时也是儿女,是夫妻,有的时候更是一个叛逆的、会失控的小孩。由于自身缺乏控制,不安和恐惧时常如影随形,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最无法放下的就是忐忑的心:“孩子学习不好,我是不是个失败的妈妈?”“在幼儿园就这么内向,长大怎么找工作?”因为恐惧,自己又无能为力,所以,父母总是靠要求孩子去做些什么让自己放心,把安慰寄托在孩子身上,“你表现好,妈妈就高兴啦!”“你学习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

其实,恐惧是正常的,要求孩子也没有错,只是不要忘记,最佳的途径就是完成自我和解,面对自己的恐惧承认并面对,对自己说:“我在害怕,这很正常,看一看能做些什么让我自己感觉好一些。” 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纳孩子,成为孩子的大白父母。

本刊观点

电影中的大白堪称完美,可能很多父母会望而兴叹。其实,像大白那样做父母,真的是有法可循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限到扩容,只要父母遵从内心最原始的爱,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一点点地改变,先被大白温暖,再学着像大白那样温暖孩子,让爱在两代人间自然流淌,我们一定能做到的。


荀焱 资深心理咨询师

贾方方责任编辑 E:[email protected] T:010 5102 637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