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核武器
核裂变反应会产生许多放射性物质,包括200多种放射性核素,如等,还有核爆炸过程中产生的中子与大气、土壤、建筑材料中的核素发生核反应形成的中子活化产物,如等,以及剩余未起反应的核素如等。这些放射性元素会发生一系列的衰变,具有较强的放射性,主要为β射线和γ射线,会在反应区域留下长远的放射污染。而核聚变反应是不会产生放射性元素的,因此不会造成长期的放射性污染。
1954年3月1日,美军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的“城堡行动”中进行了代号为“喝彩”的核试验,引爆了一颗氢弹“小虾”,其当量高达1 500万吨TNT,是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的1 000倍,它是美军进行的历次核试验中当量最大的一个核装置。本次核试验也是美国开展的首次氢弹试验,其中核聚变反应贡献的能量为15%~40%。爆炸几秒种内火球就扩散到7.2千米宽,14.3千米高。1分钟以后,蘑菇云升至距地面14千米的地方,直径达到11千米。10分钟后,蘑菇云就上升到大气层内39 000米高空,直径达到100千米,方圆400千米内都能看见。爆炸后,放射性核尘埃扩散到附近的朗格拉普环礁与乌蒂里克环礁,散布面积达到16 000平方千米。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对试验场及其周围地区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在附近海域作业的上百艘渔船及马绍尔群岛的两万多名原住民发生严重的辐射中毒,比基尼环礁附近的岛屿上甚至下起了“核雪花”,有的地方铺满的“核雪花”甚至达2厘米厚,导致共253人被迫疏散、寻求医疗援助。后来,很多人遭受了长期的严重健康问题,包括出生缺陷。距爆心116千米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号”上的23名船员也辐射中毒,多人患上急性辐射病,船上的无线电操作员久保山爱吉后来死亡。马绍尔群岛的居民和日本渔民因辐射而受伤甚至死亡使得氢弹中使用了裂变材料这个秘密为公众所知。
为了应对公众对放射性尘降的恐慌,美国政府决定设计一种干净的核弹。这种核弹的威力仍然十分巨大,能够达到数百万吨TNT当量,而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依靠聚变。美国随后进行了多次热核武器试验,探索降低热核武器中的裂变比重的方法。由于以前的大当量热核武器使用了裂变材料(未浓缩的天然铀-238)制成反射层,其裂变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因此,在“干净”的核弹中反射层就不能用可裂变的材料,这种“干净”的核弹为了达到同样的当量就需要非常巨大的体积。在相同的质量下,用裂变材料铀-238做反射层的“脏”的核弹的当量要大于“干净”的核弹。1956年5月28日,美军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红翼鸫行动”中,代号Zuni的核试验测试了一枚核弹“低音管”。在这枚核弹中,所有的铀-238都用铅或钨来代替,当量为350万吨TNT,85%的能量都来自聚变,另外15%的能量来自裂变。在公开的核试验结果中,聚变能量提供能量的比例最高的几次是:1956年7月10日,美军“红翼鸫行动”中代号为“纳瓦霍”的核试验,爆炸当量为450万吨TNT,95%的能量都来自核聚变,核装置使用了铅代替铀-238;1958年7月12日,美军“压缩饼干行动”中代号为“白杨”的核试验,爆炸当量为930万吨TNT,95.2%的能量来自核聚变,核装置使用了碳化钨代替铀-238;以及1961年 10 月 30 日,苏联引爆的 5 800万吨TNT当量的“沙皇”(又称“大伊万”)炸弹,97%的能量来自核聚变,核装置使用了铅代替铀-238。
1956年7月19日,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说,“干净的”核弹“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在两天以后,“低音管”核弹的辐射版本在“红翼鸫行动”中的Tewa核试验中引爆。这枚核弹的当量是500万吨TNT,以铀-238作为反射层,其87%的能量来自裂变。这枚核弹的威力被刻意地降低了,以使放射性尘埃降落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从这次试验中取得的数据最终促成了美国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MK-41的列装,这种核弹有三级,当量2 500万吨TNT,也是美国列装的比威力(当量质量比)最大的核武器,它由空军的轰炸机携带,但是从来没有满当量测试过。
从军事意义上讲,高当量“干净”核弹的实际效费比很低。因此,大当量的“干净”核弹其实仅仅是出于对公共关系的考虑。实际部署的核弹仍然是放射性的,以使同样大小的核弹拥有最大的威力。
“城堡行动”中“喝彩”核试验引爆的氢弹“小虾”
氢弹“小虾”爆炸的场景
距爆心116千米处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号”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美国的中子弹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中子弹的国家,也是唯一实际部署中子弹的国家。此前试验的这些“干净”热核武器当量都是在百万吨到千万吨级别的,后来美国开始研究低当量“干净”的热核武器。
早在1957年,“氢弹之父”泰勒和他的两位同事劳伦斯博士及米尔斯博士开始关注“干净”核武器的发展。1957年6月24日,他们向包括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内的美国高官以及国会联合原子能委员会游说,要求继续进行核试验以研制“干净”的核武器,即裂变份额很低的核武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7年10月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说:“核武器的使用不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及对人类造成普遍伤害。最近的试验表明,有可能拥有一类核武器,其破坏性及辐射作用可以基本上局限于预定的目标上。”1958年,美国国会和原子能委员会联合军事小组委员会召集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人员讨论了研制“干净”的小型热核武器——中子弹的问题。研究的重点是设计只有最低限度裂变组件的一种“清洁裂变——聚变”装置,或者根本没有裂变组件的“纯聚变”装置。1958年,“美国中子弹之父”科恩开始研究小型低当量“干净”热核武器。
当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了“加强辐射的基础研究”项目,在该项目的鼓动下,兰德公司开始研究能否在战场上使用低当量强辐射武器杀伤人员的问题,由物理学家科恩领衔。他与物理学家麦克唐纳博士共同探讨了利用聚变燃料(即重氢核的“燃烧”)进行低当量燃烧的基本辐射特性,最终形成了强辐射的基本概念。科恩在研究低当量“干净”的核武器时发现,“干净”的炸弹外壳厚度与当量的立方根成正比。1 000吨当量的核弹其外壳厚度只有100万吨当量核弹的1/10。由于用于反射X射线(用来点燃次级的聚变反应)的外壳厚度更薄,小型核爆炸能够释放出更多比例的中子。这意味着,100万吨当量的核弹中大部分中子都被外壳吸收了,而1 000吨当量的核弹释放的中子大部分都能够逃逸出来。如果当量足够点燃聚变反应,同时外壳厚度又足够薄不会吸收太多的中子,那么中子弹就能够造出来。科恩在自传中透露:“1958年,我完成了增强辐射武器——中子弹具体设计的研究工作。促使我研究中子弹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五十年代北约所部署的大多数战术核武器会对平民造成较大的次生伤害,除非降低武器当量,否则不能减少冲击波和热辐射的破坏半径;但这样做会降低武器的军事效能。后来发现中子弹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它的瞬发核辐射具有很高的军事效能,而又大大缩小了冲击波和热辐射的破坏半径,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对居民的次生伤害。”他认为,中子弹是一种道义的武器,它能有区分度地对待敌人的战斗人员以及无辜平民,主要用中子辐射杀伤敌方军队。
1960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就中子弹的性能、关键技术及解决的办法、制造工艺、费用和计划进度写了详细报告,送交了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随后,它又对中子弹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美国正式拉开了研制中子弹的帷幕,计划代号为“鸽子”和“欧椋鸟”。1961年,由于美苏两国达成了暂停核试验的协议,为争取国际关于和平的舆论支持,肯尼迪政府决定暂时中止研制中子弹,认为研发中子弹可能会中断禁核呼吁。
1961年中期,美国国内中子弹的支持者和暂停核试验的反对者开始对暂停试验政策发起猛攻。1961年6月5日,《华盛顿明星报》专栏作家沃斯在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子弹促进美国原子弹试验》的文章中,概括了当时华盛顿的气氛:“由于美国民众担心苏联可能先于美国研制出一种新型核武器——中子弹,于是他们对肯尼迪总统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是促使他下令恢复美国的核试验的主要因素。肯尼迪总统遭受的压力,大部分来自国会中民主和共和两党有影响的议员,他们要求恢复已暂停32个月之久的核试验。他们的立场得到了各军种的支持。参议员多德注意到,两年前苏联科学刊物突然对中子试验这一主题默不作声。一些参议员发出警告说,俄国可能已经试验了中子弹。”1961年9月,在苏联首先违背协议进行核试验后,美国也恢复了核试验。1961年11月,马丁在美国《警察报》刊发了题为《为什么美国必须打败苏联的“死亡射线炸弹”》的报道,文中称苏联正在研制“死亡射线炸弹”,这种武器以中子射线杀伤人员而对建筑物、武器装备等却几乎无影响,能在数小时内毁灭美国。这则新闻在美国引发了恐慌,促使肯尼迪总统改变了对中子弹的犹豫态度,美国加速了中子弹研制进程。1962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首次中子装置试验。为探究中子弹在空中爆炸所产生的中子和γ射线在地面上的剂量分布,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将一个小型裸露的原子反应器放在一个高塔上的铝制吊舱里进行研究。在内华达核试验场的另一个塔上,放了一个氘氚聚变反应14MeV的中子源,另有一个裂变反应中子源,通过此项装置可以较为准确地知道中子流穿过中子弹外壳后的强度和能量。为进行武器化装置的探索,1963年春天,美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中进行了中子弹原理试验获得成功。同年,美、英、苏三国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8月13日在参议院说:“这个条约不会影响美国发展中子弹。”
美国“低音管”核弹
苏联的“沙皇”炸弹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弹
美国MK-41热核炸弹 1964年7月,为了竞争美国陆军的战术地对地弹道导弹MGM-52“长矛”的核弹头合同,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与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展开了竞争,研制代号分别是W63与W64。他们的目标都是发展一种“增强辐射”弹头,提高中子辐射强度(就是中子弹的原型),两者都进入了第三阶段的测试环节。但是计划仅仅进行了几个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在两者的竞争中,W64率先倒下,1964年9月就被宣布竞争失败了。W63的研制也不顺利,在试验中因为中子通量不达标而停止,1965年11月,它的计划也被更先进的W70核弹头所取代了。1972年,美国完成了可用于中子弹的低威力核扳机,就是引爆用的超小型原子弹。1974年6月,配备W66中子弹头(威力为1 000吨TNT)的“斯普林特”反导拦截弹开始生产,共生产了约120枚,1975年10月1日开始服役,实际共部署了70枚,该导弹利用高空爆炸时产生的高速中子流来杀伤来袭导弹。中子流能穿透导弹的外壳,损伤导弹内的电子元件使制导系统失灵,使核弹头材料融化、烧毁而失效或使核装置提前“点火”。1975年到1976年,美国成功地进行了真实尺寸的W79-0中子弹试验。1976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福特批准了增强辐射弹头的研制计划。11月,福特总统在由能源研究与开发署提出的一份要求书上签了字,意在为研究和开发中子弹提供资助。资助项目包括“长矛”导弹的中子弹头和203毫米中子炮弹,该项资金隐藏在1978财年的一份102亿美元的公共预算开支之中,该项目高度保密,当时的国会中仅有极少人得知。其保密程度之高连后届的国会和总统都不知情,这给中子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三种核武器的冲击波杀伤半径比较,最外的圆圈代表氢弹,中间的是原子弹,圆心点代表中子弹
1962年美国“轿子”地下核试验
1979年伯顿设计了“我们造中子弹的原因”展览馆,展馆面积514平方英尺,下方的50 000个模型由火柴棒(长3/4英寸)和镍币构成,代表华约部队的5万辆坦克和装甲车1961年,美国《生活》杂志刊发的一幅图,描述了中子弹的杀伤场景。配图文字为:“中子弹将会是一颗不需要原子弹(产生冲击波)作扳机的纯净氢弹。冲击波的区域很小,不会对建筑和装备造成破坏,然而中子射线会杀伤其作用距离内的一切生物。尚没有人知道如何创造高温来触发它。”
1961年10月,美国在核试验中所用的巨大的钢制真空管,它位于地下365米深处,用于输送及测量爆炸所产生的中子
“死亡射线炸弹”的结构,包括设定在空中引爆的定时引信、氘气和TNT炸药引爆器
据说是美国进行中子弹测试时的场景
苏联民众寄给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宣传画,炸弹上的“N USA”表示美国的中子弹,左侧俄文意为“禁止中子弹”,整幅图寓意美国的中子弹威胁世界和平1977年6月,美国正式公开宣布研制出中子弹。美军以美制和苏制先进坦克为效应物试爆中子弹取得成功,一枚2 000吨TNT当量的中子弹在坦克群上空200米处爆炸,在距爆心投影点900米范围内,所有的“坦克乘员”(动物代替)立即丧失作战能力,1~2天内全部死亡;在900~1 300米范围内,大部分乘员作战能力显著降低,10天内全部死亡,而坦克等装备基本完好无损。
中子弹引发的争议
1977年6月21日,《华盛顿邮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参议院敦促研制杀人弹头》的报道,文中说:“无论是卡特总统还是国防部长布朗,两人都不知道中子弹的生产资金就隐藏在他们刚刚审议过的1978财年预算之中,直到两周前新闻报道披露,他们才得知这一事实。”6月24日,《华盛顿邮报》的读者得知,五角大楼正在高度机密地生产中子杀人弹头,配备到驻扎在欧洲的美军核火炮部队。6月25日,该报再次刊发一篇题为《五角大楼要为中子弹的生产保密》的消息。在7月1日的后续文章中,该报再一次担当了报道五角大楼最新消息的急先锋的角色,它称呼这种弹头为“增强辐射武器”,并引用陆军的出版物以图示说明中子辐射是如何杀伤人员的。《华盛顿邮报》的故事很快在美国触发了激烈的争论。尽管中子弹项目已经被总统和国会授权同意和资助多年,但它仍然很快成了卡特政府的一件政治烦心事。
1977年7月13日,卡特总统要求美国参议院授权生产一种中子武器来对付苏联的军事威胁,以平衡华约在中欧的陆军常规力量优势。11月法案获得通过。美国生产中子弹受到了苏联、西欧一些国家以及美国国内民众的反对。西德(即联邦德国)意识到其将成为核战争的主战场,遭受的破坏不堪设想,于是西德就是否允许美军在本国部署中子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法国也认为,中子弹将加速东西方军备竞赛,使亚欧的处境更加危险。
在生产中子弹问题上,美国国会也存在着分歧。1977年7月1日,参议员斯滕尼斯对记者说,中子弹头是“近些年来我听过的最好消息”。参议员海因茨则认为,中子弹“不得人心,不人道”。俄勒冈州共和党人、参议员哈特菲尔德批评政府在中子弹的生产问题上没有尽到告知义务,“我们对中子弹的所有了解都是通过发现而非告知所获得的,总统并没有批准中子弹的生产,但预算中却有它。中子弹属于不合情理的范畴,我希望它永远不要进入武器库中。”哈特菲尔德向国会提出一项修正案,要求将生产“长矛”导弹W70-3型弹头的经费从能源研究与发展署的核武器预算中删除。
与此同时,苏联也抓紧时间,对美国的“野蛮思想”进行一系列的谴责,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了抗议美国研制中子弹的和平运动。1977年6月19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令人不安的因素》的攻击文章,文中称“被五角大楼誉为‘强辐射’作战手段的中子弹头,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战武器”。1977年7月9日,苏联塔斯社针对卡特总统发表了批评:“一个人怎么能既举着所谓‘人权卫士’的旗帜,同时又挑衅地挥舞着威胁几百万人生命的中子弹大棒呢?”克里姆林宫警告世界,“中子弹只会使世界更接近核灾难”。整个7月,苏联的通讯社和广播几乎异口同声地谴责美国:美国研制的恐怖的核武器——中子弹——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濒临核末日。谁支持中子弹谁就是支持战争,反对中子弹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东欧各国官方控制的媒体、西欧共产党办的报纸也与莫斯科保持着同样的宣传基调。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也发起了取缔中子弹的宣传运动,在该理事会主导下,其下属的委员会在西德、土耳其等地组织了游行示威。
1977年6月,卡特总统宣布推迟做出生产中子弹的决定,直到11月才做出最终决定。10月,国防部长布朗宣布,如果北约盟国提前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中子弹,那么卡特总统就会批准生产中子弹。西欧国家的领导人认为,中子弹比起已经部署在本国国土上的核武器更加安全,且威慑力更强更可靠,他们私下里希望美国将中子弹纳入北约防务军备体系。
1978年1月,勃列日涅夫给西方各国的政府首脑们发出信件,声称中子弹会对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构成严重威胁。西方国家的议员也收到了类似的信件。
卡特总统访问波兰时,针对苏联抗议美国生产中子弹,他发起了反击:“中子弹这一武器万一部署,其破坏稳定局势的能力远不如苏联的一些先进武器。例如,苏联的SS-20导弹的破坏性就超过了北约盟国拥有的任何武器。除非北约盟国协商一致同意部署,否则我们不会在欧洲部署中子弹。但是,苏联的SS-20导弹对当前均势却具有现实威胁性。”他说,只有苏联放弃部署SS-20中程弹道导弹,美国才会放弃部署中子弹。
苏联SS-20导弹及搭载的3枚核弹头
SS-20导弹及发射车的三视图SS-20 导弹
SS-20 导弹,北约代号“军刀”,苏联代号 RT21M“先锋”。它是二级固体燃料机动中程弹道导弹,为苏联第四代战略导弹,也是苏联第一种固体燃料导弹,这意味着一旦接到命令,它就可以立即发射,而不用冒着极大危险花费几个小时灌注毒性很大的液体燃料。它主要用于攻击重要城市、工业中心、导弹基地、军事指挥中心、港口以及机场等。1966年开始由拉吉纳泽设计局(现称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制,纳迪雷德斯具体领导,由伏特金斯基机器制造厂制造。1975年9月21日至1976年1月9日,在卡普斯京亚尔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试射,1976年3月11日开始部署,1977年开始装备战略火箭军,每年部署50枚左右。至1979年夏天,苏联已经部署了大约180枚对准西欧的SS-20中程弹道导弹,截至1984年已装备450枚。
SS-20导弹由两级组成,重37.1吨,长16.49米,直径1.79米。起初该导弹带1枚1.6吨重的核弹头,当量为100万吨TNT,后来发展到可带2个弹头,从1980年起可带3个分导式多弹头(“先锋”UTTH),每个子弹头的威力约为15万吨TNT当量,3枚弹头重1 100千克。SS-20导弹早期从地下井发射,后来改用轮式车公路机动发射,机动范围50~80千米。导弹战时置于MAZ-547A/MAZ-7916运输-起竖-发射车上,该发射车由白俄罗斯明斯克汽车厂制造,车的底盘是以MAZ543(8×8)载重越野车的底盘为基础改进而成的。期间苏联对SS-20使用履带式还是轮式底盘进行了论证分析,最后决定使用轮式底盘。MAZ-547 最开始研发出的样车是5轴,在后来的试验中发现5轴达不到要求,于是改为6轴,称为MAZ-547A。该车采用一台功率达650马力的V-12发动机,排气量25升,配备了液力耦合器和油气悬挂。该车自重27吨,但丝毫不妨碍它具备非常出色的越野能力。它能够运载62吨重的导弹,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1970年到1985年期间明斯克共生产了294辆MAZ-547A,其中43辆用于SS-20中程弹道导弹发射车。
SS-20导弹配分导弹头或单弹头,必要时可加装第三级。SS-20导弹采用末端助推系统,以实现多弹头分导和变换射程。装三个弹头时,最大射程可达5 000千米;如果装两个弹头,最大射程可达7 000千米;如果装一个弹头,射程可达10 000千米。该武器系统采用惯性制导,命中精度400米,有重选目标的能力。该武器发射准备时间为1小时;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时,30秒内即能发射。SS-20导弹从苏联西部发射,可以袭击整个欧洲,即使从新西伯利亚发射也能攻击联邦德国、比利时、挪威等国的全部和意大利、法国及英国的部分地区。从东部发射,可袭击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从中南部发射,可袭击中东和北非。部署在西部和东部的导弹若改装成洲际导弹和改变射向,可打击美国本土的一些目标。其部署直接导致了北约“双轨决策”的出台,北约在西欧针锋相对部署了更多的中程核武器。
美苏当年签订的《中导条约》主要就是针对SS-20的,根据美苏1987年12月达成的《中程核力量条约》,SS-20从1988年开始逐步退役。苏联使用的销毁方法是发射全部库存导弹,在无数烟柱腾空而起时SS-20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SS-20也创造了全部发射成功的纪录。由此可见SS-20对北约的威慑力之大。
MAZ-547A发射车
SS-20(左)与“潘兴”I中子弹的暂停与生产
1978年4月7日,卡特政府调整政策,宣布“推迟”生产中子弹。他同时表示,推迟的只是中子弹系统的生产与部署,五角大楼将“继续实施对‘长矛’导弹核弹头和203毫米口径火炮武器系统的现代化改造,为增强辐射战斗部单元的安装留出空间”。此项决定遭到了参议员纳恩、杰克逊等强硬派人物的批评,4月11日,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里根也敦促卡特总统尽快生产中子弹。卡特总统最重要的3名外交事务顾问——国务卿万斯、国防部长布朗、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都劝说总统生产中子弹。此外,报刊也改变了论调,《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呼吁总统生产中子弹。
1978年10月8日,卡特下令开始生产中子弹的部件,但只生产部件而不装配,并视苏联装备生产和军力部署的情况而调整。10月17日,白宫与能源部几乎同时发布了总统的声明,要求能源部完成下列工作:(1)对“长矛”导弹进行现代化改造,配备W70-3中子弹头;(2)对203毫米核火炮进行现代化改造,配备W79中子弹头;(3)开发没有强辐射特征的新的核弹头;(4)时刻准备添加“增强辐射”能力。同年,美国开始为“长矛”导弹和203毫米口径火炮升级原子弹头,升级后的原子弹头在设计上可以通过插入一个“特殊部件”而转变成中子武器,但这个“特殊部件”暂时没有制造出来。
卡特政府出尔反尔、飘忽不定的政策将西德领导人置于尴尬的地位。1978年初,在卡特政府的强力施压下,西德总理施密特寻求内阁成员的支持,要求允许美国将中子弹部署到西德。然而,当西德内阁通过这一决议后,卡特政府又决定推迟部署中子弹。有人曾对此评论道,美国劝说并带领盟友跟着自己爬上了山头,然而到山顶后美国自己却悄悄地下山了,让德国领导人处于舆论攻击的风口浪尖。分析家认为,卡特之所以在中子弹问题上犹豫不决,在核武器发展上很保守谨慎,与他早年在加拿大核电站遇到的核事故有关。1951年12月,加拿大的乔克河实验室中的试验性核反应堆发生了氢气爆炸事故,核反应堆已开始融毁,时年27岁的卡特作为当时美国的核反应堆专家参与了这次事件。他只身前往,成功拆除了核反应堆。
1979年12月,美国将572枚“潘兴”I导弹和巡航导弹部署到了西欧,以抵消苏联的军事优势。这也是导致中子弹部署一再推迟的原因之一。
卡特决定推迟生产中子弹以后,发生了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美国朝野要求加强抵御苏联扩张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1980年法国试爆了中子弹,进一步刺激了美国。1981年1月,里根担任总统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他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主张全面加强军事力量。国防部长温伯格1981年2月宣称,美国准备制造中子弹。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81年8月6日,在参加完纪念广岛遭受原子弹袭击36周年大会后,里根总统正式下达批量生产和储备中子弹的命令。虽然当年卡特政府没有生产中子弹,但生产中子弹的关键部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当里根政府宣告正式生产中子弹之后,美国只是将已生产的部件简单组装,就完成了中子弹的快速列装。主要品种有“长矛”导弹的中子弹头、203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的中子炮弹。里根总统宣称中子弹是“长期以来第一种能真正既轻易又经济地改变力量对比的武器”,他聘用“中子弹之父”科恩为政策顾问迅速推进中子弹的生产。到1983年,美国陆军共生产了380枚W70-3中子弹头,当量为 1 000 吨TNT,其投射工具“长矛”战术导弹则生产了945枚。“长矛”导弹和配备中子炮弹的203毫米核火炮均被部署到了比利时、意大利、荷兰、西德和英国等西欧地区。美军在北约前线共部署了近千枚中子弹,成为对抗华约组织“装甲优势”的杀手锏。
苏联SS-20导弹发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