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天地

七旬地摊诗人:有梦的日子会发光

作者:新颖
李文荣今年72岁,是个地道的老北京。每天早上8点,她蹬着装有600个馒头的三轮车去出摊。到了出摊的地方,李文荣停下三轮车,不用吆喝,买馒头的顾客就会找过来,都是熟客。与别的卖馒头的不同,李文荣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这是她的工作服,客人们笑称她像极了卖馒头的“医生”。

62岁学打字开博客

上午买馒头的高峰在11点,之后这段时间较清闲,李文荣把三轮车上的木板横下来,坐在小马扎上,搬出她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创作散文和诗。卖馒头的老太太写文章,这让来来往往的人投来好奇的目光,李文荣早就习以为常。卖馒头、写散文、写诗,这是她的爱好。

上小学时,李文荣就偏爱写东西,那时候家里穷买笔都很困难,她就捡老师丢掉的粉笔头,放学后在黑板上写写划划,别的小伙伴头疼作文课,唯独李文荣喜欢得不得了,而且写的作文大都被老师当成范文,那时她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

想不到李文荣仅上了一年初中,就被父母拽回了家。23岁那年,嫁到了两公里外的南湖大队,此后,两个女儿相继出世,丈夫孙福达是一家研究所的工程师,平时工作忙,家里全靠李文荣一个人。

时光匆匆,转眼两个女儿都成了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李文荣终于闲下来了,她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那时,看到年轻人用电脑写文章处理文件,李文荣很是羡慕。2008年,大女儿更换电脑,李文荣就把她的那台旧台式机要了过来。

用电脑写作,首先得学会输入法,李文荣有拼音基础,就让大女儿教她用拼音输入,很快李文荣学会了用拼音打字,用了一段拼音输入法后,李文荣觉得太慢,就在二女儿的帮助下,又学会了五笔打字。

学会打字后,李文荣又缠着女儿教她上网,并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除了博客,她还注册了QQ,网名是“童心永驻”。李文荣觉得人虽然老了,但不能被社会甩在后面,要保持一颗童心,与时俱进。

李文荣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老伴5000多元,按说,这些钱足够老两口颐养天年了。可忙碌了大半生的李文荣觉得不能在家闲着,于是,她替别人代卖起了馒头。

坊间见闻变成笔下文字

李文荣卖馒头固定在两个地方:上午在花家地——她从小生活的地方;下午在南湖中园小区京客隆超市对面,离她的家很近。

卖馒头高峰在饭前一小时、下班高峰,除此之外比较清闲。一来二去,许多来买馒头的客户都和李文荣熟了,尤其是一些退了休的同龄人,借着买馒头的当儿,和她唠嗑拉家常,李文荣得以了解到许多鲜活而又曲折的故事。

有的故事属于家长里短。一位常来买馒头的老太太因为年事已高,老伴几年前病故了,唯一的儿子很少过来看她,老人伤心之余,想把房子卖掉,然后进养老院生活。此时儿子出来阻拦,说房子是他的,不准卖,老太太向居委会诉苦,居委会把她的儿子叫过来调解,儿子答应每周带孩子过来看她三次。李文荣被顾客称为“馒头医生”有的故事较荒诞薄情。一位老太太向李文荣诉苦,说她家老头子当了一辈子官,都80岁了还经常给她摆官架子,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向他“汇报”,做的饭不合他的意当即摔盘子打碗,还训斥她“你甭想在我这里得宠”,老太太眼泪巴巴地说,下辈子宁愿嫁个平民,也不给当官的做老婆。

李文荣还听过一个因为拆迁骨肉相争波及父母的故事。一对兄弟因为征地补偿分配不公,撕破脸面大打出手,此后老死不相往来。两兄弟一个养父亲,一个养母亲,父亲去世后葬在东边,母亲百年之后葬在西边,可怜这对老夫妻生时被拆散,死后也不得合葬,这种匪夷所思的人间故事听得李文荣十分凄凉。

这一个个彰显世相百态的故事让李文荣心潮难平,她把它们都写进了文章里,有时读一读,感动得自己都泪花闪烁。

带着“文集”摆摊

经历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对于爱写作的李文荣尤其重要。卖馒头这几年,李文荣和摆摊的商贩共过患难,也曾帮城管队长出面“摆平”过事情,这些生动的素材都被她写进了文章里。

几年来,李文荣写了300多篇习作,内容广泛,文体毫无限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李文荣觉得写诗比写散文难,但更有意思。“多养果蔬齐采购,顺势天空风雨来。”李文荣曾以生意人为题,写了10多首打油诗,说的是四季的辛苦。“秋分过后秋风刮,游商面颊迎沙打。”这是浪漫主义。

在“粉丝”的建议下,李文荣把自己10多万字、300多篇作品打印了出来,编成了厚厚的集子,还给这本册子取名为《人间的千姿百态——李文荣散文集》,并设计了封面。卖馒头的时候就带几本,放在摊子旁,许多客户来买馒头,顺势翻翻她的作品,有爱写作的还和她交流创作心得。

2018年4月的一天,一位风度翩翩的老者光顾李文荣的馒头摊,看到她的文集,颇感兴趣,品读多篇文章后,他称赞李文荣的作品很接地气,文笔也很生动,就是有些错别字。过后,李文荣才知道,老先生是位大学教授。教授再来买馒头,李文荣就不失时机地向他请教文学方面的问题。

李文荣用文字记录着这个时代,也努力地紧跟这个时代,她下载了支付宝APP,申请了收钱码,大大地贴在了卖镘头的三轮车上,跟中国成千上万用二维码武装自己的小商小贩一样,她成了一个“码商”。不用再费劲儿找钱,这是李文荣特别得意的一件事。

成为“码商”这两年,李文荣活得越来越充实。她从没想过出书,也没有想借着卖馒头炒作,无论是学打字,还是写东西都为了修身养性。李文荣觉得盯着馒头是一天,看书写作也是一天,人不能越活路越窄。近来,她还报名参加了央视《黄金100秒》节目,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责编:辛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