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天地

新型互助:空巢老人的“窗帘约定”

作者:冬阳
李铭芬与李惠玉这对老闺蜜开心地一起做养生操在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很多独居老人都使用了“窗帘约定报平安”这种简单易行的互助方法。2016年,街道在建功南里社区设立“窗帘约定·坊间守望”试点,20余户居民结成互助对子。

除了发动独居老人自发结对子互助外,街道办和社区对于结对子比较困难的独居老人也有实际的帮扶方法。他们发动物业人员与独居老人结成对子,如果每天早上9点,结对子的老人窗帘还没拉开,物业人员立即会敲门、联系她的儿女或者医生。

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空巢高龄老人,2017年,白纸坊街道计划在18个社区推广“窗帘约定”志愿服务模式,街道和社区在辖区内广泛招募志愿者,引导志愿者与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结成对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空巢老人的“窗帘之约”

2014年5月,家住北京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退休老人高远的老伴过世,老人有一儿一女,孩子们上班地方非常远,照顾父亲不方便,高远坚持一个人独居。邻居吴冬林知道高远身体不好,如今老伴又不在了,每天早上都去探望他,并帮其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起初,吴冬林早上来敲高远的门,可没几天他就发现,大清早敲门声音太大,影响其他邻居休息。于是,他就和高远商量以窗帘为号。高远起床后,就拉开窗帘,窗帘打开,表明他一切平安,窗帘没打开,就说明出了情况。

高远的哮喘病冬天易复发,每逢冬天,吴冬林都格外小心,即使窗帘打开了,他也要确认一下老哥在不在。

2018年元旦后的一天,吴冬林看到高远家的窗帘打开了,可他观察了半天,屋子里并没有人,他赶紧去敲门,可门始终敲不开。在社区的帮助下,终于打通了老高的电话,原来老高去市场买早点了。老高回来后,吴冬林攥住他的手说:“老哥,你可吓死我了,你一个人住,外出一定要和我说一声!”

家住白纸坊街道下辖一小区4号楼10层的何莲琴和王春兰都是空巢老人,一个80岁,一个76岁。两人的老伴都去世十多年了,一来二去,同病相怜的两个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姐妹。虽不住同一个单元门,但是王春兰家的阳台与何莲琴家的卧室窗户遥遥相对。每天互相看一下对方的窗帘有没有拉开,就成为两人确保对方健康平安的“小暗号”。

2017年5月的一天下午,王春兰去阳台浇花,看到何莲琴家的窗帘没有拉开。王春兰心里开始犯嘀咕,便拿上何莲琴家的钥匙过去敲门。刚一敲门就听见屋里有呻吟声,王春兰赶紧开门一看,只见何莲琴满脸是血坐在地上,脸色惨白。原来,何莲琴睡醒后不知怎么在家中摔倒了,后脑勺撞在门把手上撞出个大窟窿,鲜血顺着头发直往下流,不过意识还算清醒。王春兰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何莲琴送到医院后幸无大碍。

从2015年到2017年,何莲琴先后跌倒5次,几乎每次都是王春兰第一时间发现,数次挽救了何莲琴的生命。

高龄闺蜜的小暗号

88岁的李铭芬和86岁的李惠玉是两位空巢老人,虽然都不和子女同住,但两位老人并不寂寞。楼上楼下住着的两位老人互相陪伴,成了闺蜜,也成了最近的亲人。李惠玉的身体好,平时照顾李铭芬多一些。

这几年,李惠玉养成了一出楼门就抬头看的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向楼上的李铭芬家看一眼。天冷的时候看窗帘,拉开代表没事,暖和的时候看窗户,打开代表没事,这已成为两人之间的一种默契。

李惠玉和李铭芬两人互相陪伴20年,对彼此的脾气秉性非常了解。随着年事渐高,李铭芬和李惠玉除了以窗帘为暗号观察对方是否正常外,还摸索出其他方法。两人都订有《北京晚报》,她们把报箱的钥匙都给了对方一把,每天取报纸时,都要打开对方的报箱看一看对方取没取,如果没有取,再看窗帘拉开没有。 除了拉窗帘、看报箱,李铭芬和李惠玉还约定睡觉前互通一次电话。儿女们觉得老人接固定电话不方便,就给她们配了手机。

2018年4月中旬的一天晚上,过了两人约定的通话时间,李惠玉一直没有等来李铭芬的电话,她拨过去,对方的电话却提示“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李惠玉坐不住了,生怕李铭芬有什么意外,想到自己存着李铭芬女儿的电话,便给她的女儿打去电话。李铭芬的女儿当即让儿子驱车赶了过来,他打开姥姥的家门,看到姥姥已经睡熟了,床头放着手机,原来手机没电了。李铭芬的外孙给李惠玉回了电话,李惠玉这才放心地睡了。

多样化助老模式赢得肯定

经初步摸底调查,白纸坊街道18个社区目前约有200多户居民自愿结成帮扶对子,街道将制作《窗帘约定·坊间守望服务日志》,发给帮扶人员每人一册,记录日常帮扶情况。通过帮扶日志,建立帮扶积分制——凡提供为老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都会获得“爱心印章”。“爱心印章”盖在帮扶人员日志上,可以兑换其他帮扶服务。

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召集结对子的居民开展“我们的节日”聚会活动,为空巢老人集体过节,不让他们感到孤单,结合许多高龄老人不便下楼、只能在楼道里活动等特点,街道还开展楼门文化打造活动,通过活动强化居民对楼门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共建和睦的邻里关系。

针对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对空巢老人日常养老的有益尝试,中国社科院人口问题专家潘毅大加赞赏,他说,时下老龄化浪潮正改变着我国的人口结构,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社会化养老日益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尤其是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也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除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倡导并推行公共养老服务外,像社区养老、居民结对子互助、物业与空巢老人结对子等形式都成为最具操作性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这样的养老形式有温度,有爱心,老人易于接受,值得鼓励。

潘毅认为,这些独居老人不愿与儿女生活在一起,也不想到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因为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独居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为了让老人晚年生活有质量,西城区白纸坊街道所做的一系列尝试值得向全社会推广,期待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创新出更多有益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养老模式。

(责编:辛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