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天地

穿出来的幸福

作者:宝子

我和老伴儿的卧室里每人有一组“四开门”的大衣柜,里面装着我们四季的服装。单衣、夹衣叠放得整整齐齐,西服套装、长短大衣挂得井井有条,虽说不上琳琅满目,却也应有尽有。大衣柜下面是两个大抽屉,分别放着各种帽子和鞋子。望着这满堂满柜的衣服和各式各样的鞋帽,我十分感慨,对过去艰苦日子的回忆,对改革开放后幸福生活的感恩,对更美好明天的向往,都一起涌上心头。

小时候,我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中学职员,一家7口人全靠他微薄的薪水度日。我们兄妹5人的衣服,从来都是大孩子穿剩下再传给小的,不穿上两三茬绝不丢弃。那时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笑破不笑补”,她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为我们缝补衣裳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家中没有衣柜,每人只有一个小包袱,里边是打满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的裤褂儿。

1954年,15岁的我考入中专。我励志要强,奋发学习,连续3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当我穿着家做的短撅撅小棉袄上台领奖时,自感土里土气。回家后向父亲提出要一件制服外衣,父亲没有吭声,拿起纸笔写下“满招损,谦受益”6个字,深沉地说,“穿衣之道,贵在内心气质,外表再好看,内在缺乏也不见得光彩”。他的话我似懂非懂,但我明白当家长的哪有不疼孩子的,一定是家里穷,拿不出钱来,只能给我讲些大道理。

上世纪60年代,我走入社会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也日渐好转。我们一家三口陆续添置了人造棉、的确良、灯芯绒的衣服,女儿甚至有了一件泡泡纱的小连衣裙,她穿上后舍不得脱。记不清是用工业券还是家具票,我攒了好几个月,终于买了一个小衣橱。

和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我家真正生活大变样,衣着大改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记得80年代末期,我因公跟随老总出国,有生之年第一次穿上西服,打上领带,神采奕奕地走出国门,着实体验了一把穿西装的滋味。后来,企业不断发展,我和妻子的收入不断提高,我家的服装也随之增加。各种衬衫、T恤、丝绵袄、皮夹克、羽绒服、雪花呢大衣一个劲的添置,光西服就有好几套,风衣、睡衣、浴衣、运动衣也一样不缺。衣服品种和数量多的让存放和保管都成了难题。我和老伴儿终于下决心,定做了这两组宽敞豁亮的“四开门”大衣柜,从此再也不为存放衣服发愁了。

进入新世纪,我们老两口先后退休。闲暇之余,常去溜商场,参观展销会,逛服装节,看到中意的衣服仍然舍得掏银子。不同的是,穿着变化,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买衣服不再张口就问结实不结实,下水抽不抽,而是先看穿起来是否舒适合身,再看样式是否新颖美观,最后还要看看什么厂家。这几年,科技产品多起来,我们也跟着社会进步,买衣服讲究起来。保暖内衣要三重的,保暖裤要竹炭的,背心要莫代尔的,羊绒衫要生态纤维的。就连买鞋,我们也嘚瑟一番,不但穿起来要舒服跟脚,还要看看是不是呼吸网纱、360度循环透气、大底回弹减压,您说,我们是不是挺时髦?

我常想幸福生活不就是潜藏在我们日常衣食住行每个角落里的那种温暖、愉悦、舒心、美好吗?穿衣虽是桩小事,但小事不可小视,它同样体现出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同样让你有一种幸福感、成就感。

(责编:辛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