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一篇名为《怀孕四个月的妈妈是打死女儿真凶》的新闻被争相转载。报道称,浙江义乌6岁女孩菲菲被家暴致死。父亲王某称自己是凶手,但很快,警方发现真正的凶手竟是孩子的母亲沈某。人们在为菲菲之死叹息的同时,不禁疑惑:是什么让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下如此狠手?
2008年,17岁的王某和沈某同在浙江义乌打工,身为河南老乡的两人很投缘,很快陷入热恋并同居,没多久就谈婚论嫁了。然而,沈某的父母并不同意这桩婚事,他们嫌王某家太穷。沈某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决要和王某在一起。按理说,儿媳如此不嫌不弃,婆家人应该心怀感激,和谐相处。可事实却是,娘家人的反对和嫌弃让婆家人心里很不舒服,并把矛头直指沈某,婆媳关系很不和谐。为此,沈某和王某一直也没领结婚证。
2009年,女儿菲菲出生。因为王某和沈某一直在外地打工,收入都不高,也没什么存款,再加上他们也才18岁,很难再有精力和能力照顾菲菲。所以,菲菲出生后就被送回了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也因为这样,菲菲和两位老人格外亲近。直到2014年9月,王某和沈某夫妻俩才把孩子接到义乌,亲自抚养。两个月后,沈某再次怀孕,辞职在家,这无疑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很大的挑战。更雪上加霜的是,2015年春节前,王某还不管不问地贷款买了辆汽车,光首付就两万多,每个月还要还贷,以至于他们回家过年的钱都是借来的。
入不敷出,有孕在身,还要照顾年幼的女儿……沈某和王某之间争吵不断,而火气一上来,沈某就要发泄,“咬东西,抓东西,通过力气把情绪发泄出去。”事实上,除此之外,她还会殴打女儿。自从去年9月将女儿带在身边后,沈某就曾好几次殴打女儿。大年初二,沈某想带菲菲一起回娘家,可菲菲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和外公外婆不亲,死活都不愿意去。这让沈某很生气,从娘家回来后就开始打菲菲,打得她屁股严重淤青,好久都没能褪去。
2015年3月1日凌晨,沈某和王某再次争吵。不想继续争执的王某起身要离开,菲菲见状也嚷着要跟爸爸一起走。这让沈某非常生气,“女儿也要走,我心里非常失落,感觉被他们抛弃了。”一怒之下,沈某就开始动手打菲菲,而菲菲的顶嘴更是刺激了沈某,“她说,奶奶说妈妈不好,要爸爸再找一个新妈妈。她还说不要妈妈肚子里的弟弟之类的话。”就这样,揪耳朵、打耳光、拍打头部、数据线抽打,最后开始拳打脚踢。眼见着女儿被打,王某也尝试阻拦,“把女儿护在身后,也拉过劝过老婆,可是越阻拦,我老婆打得越凶。”最终,家暴持续了三四个小时,导致菲菲重伤身亡。
这个女人,没有支撑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下如此狠手?走进这个母亲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更多。
沈某今年才24岁,她不算长的人生,似乎是由一连串的错误组成。
第一个错误,就是人们常说的爱情陷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她和王某 “相爱”时才17岁,尚处青春期,所谓爱情很可能是青春荷尔蒙在打工寂寞、无聊和辛苦下的发酵或作伴而已。但在父母反对的反作用力下,对抗父母和自主的叛逆、兴奋被感觉和幻化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浪漫、忠贞和甜蜜”,因此她不顾一切同居生子。
第二个错误,冲动的后果是盲目,她选择了一位无论是爱的能力还是生活的能力都羸弱的伴侣。在他们如此窘迫的处境下,王某还贷款买车。两个弱者生活在一起,既无法相互取暖也无法相互给予,只剩下“贫贱夫妻百事哀”。和许多女孩子一样,她一定曾幻想通过恋人、爱情、婚姻拯救自己于水火,却掉进残酷的生活现实和困顿中,她的失望、不满、怨气、绝望不言而喻,恐怕还有后悔和怨自己瞎了眼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夫妻不吵架才怪。
第三个错误,他们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却早早在18岁就生了第一个小孩,现在又怀上第二个孩子。可见,两个人对未来毫无规划,对自己都负不起责任的人,何谈对孩子负责任?孩子成为负担和包袱,面对生活,夫妻俩显得无能为力,没有掌控感,只有满腹的抱怨。
第四个错误,让爷爷奶奶养孩子,却怪罪、嫉恨孩子跟自己不亲。我们知道,孩子早期的依恋关系,是通过照顾者的哺乳和皮肤的接触、抚摸、亲近以及眼神、话语、姿态、味道等回应形成,孩子逐渐学习人与人之间爱的情感互动和亲密。错过了关键期,亲密关系很难建立起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医院里孩子一生下来就让妈妈抱在怀里的原因。
多年来一连串错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她在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都没有获得情感的支撑:因婚恋问题和父母决裂闹翻,夫妻关系因经济等问题变得紧张,婆媳关系从一开始就矛盾丛生,亲子关系因为没有照顾而疏远冷淡。
从沈某平时的表现还可以看出:她的情绪反应机制敏感、冲动、易激惹,自控能力差,自我人格的基础单薄又脆弱,以至于不大的事情就引发她强烈的情绪。
所有的恶果在3月1日凌晨集中爆发了。沈某长期积累的恶劣情绪和强大的负能量,失落、生气、绝望、愤怒、嫉妒、仇恨以及不被爱和被抛弃的恐惧,像装满弹药的火药桶。这些情绪既有指向丈夫—无能、孩子—不亲、婆婆—挑拨,也有指向自身的—后悔,估计还有怨天尤人、抱怨命运和社会等等。
当情绪的火药桶炸了,她崩溃、疯狂,没有消解能力的她,急需找到发泄出口,而无能者会找比他们更弱小的人施虐,丈夫打不过,婆婆不在眼前,于是,恰好顶嘴的菲菲成了牺牲品。
像菲菲这样被父母虐待的并非特例。有的父母事业无成满腹牢骚,有的在外面受了气敢怒不敢言,有的夫妻吵嘴,有的只是心情不好,就拿自己的小孩撒气。同理也解释了为什么有对社会不满者,他们不敢去报复单位或成人,却跑去幼儿园杀害素不相识的儿童,只因为孩子是毫无反抗力的弱小者。
另外,亲人之间爱的争夺引发的嫉妒很微妙,有时也会可怕得骇人。丈夫为何劝阻不了沈某?一方面是沈某脾气暴烈,另一方面,沈某原本就嫉妒菲菲与爸爸和奶奶更亲近,跟他们是一队的,所以他的阻拦如同火上浇油,他越护着孩子,她越嫉妒、越生气恼火,失去理智,下手越狠。
这场悲剧,爱的残疾
我想起一位来访者。她是拥有博士学位的技术专家,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独生女,从小得到所有家人的宠爱,自然的,她的脾气秉性有些骄横。她的成长至少从表面看起来一帆风顺,长大后结婚的对象也十分优秀,很爱她且对她百依百顺。事情在她生孩子后发生了变化,可爱的宝宝成了家人关注和宠爱的焦点,她被冷落一旁,便感到极度失落,但又不能表现出和孩子争风吃醋。慢慢地,她变得焦躁、抑郁、易怒,开始经常不由自主地幻想:把孩子扔到洗衣机里转一转的残忍画面。这可把她吓坏了,她害怕自己哪天真的会付诸行动,赶紧前来咨询。
女博士爱的失落和嫉妒让她产生虐待孩子的幻想,而沈某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相形之下更严重,她是爱的残疾。在爱的方面,沈某可算是一个先天残疾人、无能者,因而她的结局也更残暴、惨烈。
女博士和沈某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她们的经济和教育条件,虽然这些外在的因素也在沈某的发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是沈某恐怕从没有被好好爱过!我虽不知她小时候的详情,但从她的种种表现来看,她没有一个好的爱的榜样,自然没有学会也不会去付出爱。早期匮乏爱的人会对爱极度饥渴,所以早早盲目地去恋爱,抓到一丝爱的感觉就奋不顾身,甚至渴望孩子来爱她。一个不爱自己、没有爱的能力,还处在强烈渴望别人的爱来填补自己的人,当所有的期望落空时,即当她明白身边所有重要的人都不爱她时,她的绝望和怨恨不难理解。
就像我在少管所见到的,几乎每个暴虐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残缺、或暴力、或冷漠忽视、或软弱无力、或自顾不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在中国的大地上并不少见。比如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养育者,几乎是在爱的荒漠中勉强存活;城市里也有一些,虽然父母在身边,吃好喝好,但孩子只被期待、被要求,被苛求、被宠溺,就是没有被无条件地爱过、接纳过、认可过。这些孩子长大为人父母后,因为先天不足,因为没有被爱的体验,变成爱的残疾人,严重的甚至像沈某成为暴力施虐者。
当然,我并不想为沈某在法律上脱罪,也不想将责任都推卸到父母那一代。但作为沈某,即便她的父母不尽如人意,她也要更多地对自己负起责任,看到自己是有选择的,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婚姻和孩子身上不可行。更重要的还是要自我成长,治愈自己,学会爱自己,然后爱人、爱孩子。 (部分内容引自《钱江晚报》)
贾方方责任编辑E:[email protected] T:010 5102 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