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生活理念、人生信条充斥人们的头脑,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而真正能流传千古,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训。
在北京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有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幽静四合院。穿过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初春的新绿正从地上冒出来。竹林深处,有一位高大魁梧的老人笑着走出来迎接。“你好!我是董良翮。”
董良翮是董必武最小的孩子,他出生的时候,董必武已经59岁。老来得子的喜悦可想而知,比起哥哥董良羽和姐姐董良翚,董良翮得到了更多的宠爱和陪伴。他和父亲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最为亲近。仗着父亲疼爱自己,儿时的董良翮也特别调皮。哥哥、姐姐都不敢去父亲的办公室,董良翮却大摇大摆地进进出出,把他的书、钢笔和眼镜摔在地上。看到他如此不珍惜书和笔,母亲担心他日后不爱学习。父亲却说:“读书未必是唯一出路,良翮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替人跑龙套也没关系,只要他高兴就好!”
“在我和哥哥、姐姐眼中,父亲从不因为自己是党的‘一大’代表而居功自傲。相反,无论是对谁,他都自喻为‘布头’‘龙套’和‘老牛’。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优先,总说‘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就干好什么。’”董良翮说,父亲从不要求3个子女必须出人头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了,前提是都必须听党的话。
让董良翮没想到的是,作为父亲最疼爱又寄托着无限希望的小儿子,却因为成长在这样一个特殊家庭而命运坎坷。1966年1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19岁的董良翮接到姐姐电话,说父亲让他去公安部门“交代问题”。父亲转告给他的话是:“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即便是蹲监狱,也要安分守己,坚持做人的本分。”当时,董良翮正在北京六中读书,也是学校红卫兵的头儿,所以他对当时的形势也很懂。于是就老老实实按家人要求,去公安部门“自首”。
历经了一年多的牢狱生活,本应该好好休养,继续读书。但出狱后,董良翮却向父亲提出要去当兵。董必武没有阻拦儿子,而是立即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儿子从小梦想着当兵。“好好在部队里锻炼,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从头做起。记住:跑龙套也要努力地跑好,当一块抹布也要把负责的区域擦得干干净净!”董必武对小儿子说。
然而,当董良翮兴冲冲准备去广州军区报到时,却在北京火车站被捕。这一次入狱毫无征兆,连送他的哥哥姐姐都惊呆了,不知所措。“你弟弟这是代我去坐牢呀!”辗转从姐姐那里听到父亲这句话的董良翮不再委屈了,因为他知道,没有谁比父亲更疼爱自己。再次走进监狱的他,依然牢记父亲的教诲: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要守规矩,做好自己的本分。
第二次出狱后不久,董良翮就被安排去农村锻炼,当时24岁的他谈了个女朋友。让董良翮无比惊讶的是,为了让儿子和女朋友相互有个照应,董必武主动提出两人结婚后再一起去农村。但董良翮当时只是个高中生,中学生结婚没有先例,学校不给开结婚证明。董必武说:“不开证明也结婚!影响前途也结婚!”在父亲的鼓励和坚持下,董良翮在离开北京前和女友领了结婚证。这也让他深切领会到,在父亲心目中,子女的幸福远比职位和前途重要得多。
之后,董良翮在农村一干就是1 0年。从普通社员到大队书记,再从公社书记到县委副书记,每隔3年,他就上一个台阶。做了公社书记以后,董良翮每年有20 0多天都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逢年过节回家时,每次都会带上自己种的梨。董必武总是把他带回来的梨拿给邻居吃,还说:“这是我儿子种的,特别甜!”
1975年3月5日,董必武9 0岁生日时,再次给子女讲了那个讲过很多遍的故事:京剧里主帅出来前,都有一些跑龙套的人登场,跑龙套的人很不简单,不要忽视,他们缺一不可。“我就是跑了一辈子龙套,人要甘当配角,不要老想当主帅。”27天后,这位自称跑了一辈子龙套的老人走完90岁的人生。
父亲去世后不久,董良翮放弃公职下海经商,他相信父亲会理解并支持他的选择。因为职业不分高低,做人才最重要。和他一样,哥哥、姐姐也都传承了董家的家训:为人真诚、勤俭、忠厚,即使只是跑龙套,也努力把各自的龙套人生经营得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