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婚姻与家庭(上)

解读张柏芝:超级“受害者”是如何炼成的


文 | 兰心(家庭治疗师)


面对镜头,张柏芝似乎总是瘦骨嶙峋,总是在诉苦。这种受害者的姿态,究竟怎么形成的呢?

2015年3月17日,香港影视大亨向华强之妻陈岚公开宣布与张柏芝决裂,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据媒体报道,陈岚和张柏芝一直情同母女,曾在张柏芝数次落难时出手相助。2002年7月,和谢霆锋分手的张柏芝,事业陷入低潮,陈岚安排张柏芝拍电影《忘不了》。张柏芝凭借此片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得以翻身。2008年“艳照门”,陈岚力挺张柏芝,宣布“永远不和陈冠希这个人合作”。2011年张柏芝婚变,陈岚又出头替张柏芝辩解。王菲和谢霆锋复合后,张柏芝事业再度陷入低谷,陈岚力排众议,推荐她在旗下公司投资的电影《3D封神榜》中饰演哪吒。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最能包容张柏芝的一个人,就是向太陈岚。

然而,因为张柏芝在片场耍大牌、刁难制片人、爆粗口骂演员,陈岚终于忍无可忍,把张柏芝踢出剧组。与此同时,向华强说张柏芝“神经质”,并且向媒体宣布,他永不录用张柏芝。

在整个事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近年来,张柏芝出演的电影全部票房低迷,她本可借此机会翻身,为何如此不珍惜,表现得如此癫狂?向华强说张柏芝“神经质”,向太当众劝张柏芝看医生,张柏芝的情绪是否存在问题?

很多人把张柏芝的情绪失控,归咎为受到锋菲恋的刺激。其实,仔细观察张柏芝离婚后的言行不难发现,导致她情绪失控的罪魁祸首,不是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她一直在以“受害者”自居的心态。

离婚后,她为自己堆砌起一个“受害者”形象

张柏芝和谢霆锋离婚后,两人在公众面前的表现大相径庭。谢霆锋在接受采访被问及前妻时总是三缄其口,而张柏芝却经常表露对谢霆锋的不满,并多次用眼泪攻势向对方施压。她曾在电话里向陈岚哭诉,说谢霆锋作为一个父亲,完全不关心两个儿子。这件事情,借由陈岚之口公之于众,为张柏芝博得了很多同情。

而此后,无论张柏芝复出拍戏还是上娱乐节目,都打着“赚奶粉钱”的名义。其实,同谢霆锋离婚,张柏芝在经济上并没有吃亏。可是,她却习惯打“情感牌”,对陈岚说,她有两个儿子,压力大。为了博同情,张柏芝并不介意暴露自己的隐私。一次在《妈妈咪呀》的录制现场,她自爆生完大儿子后,连续流产了4次。现场观众大为感动,更加力挺张柏芝这个好母亲。

可是,过度暴露自己的脆弱是危险的,它既可能引发他人的同情,也可能引发公众对自己的质疑。锋菲复合后,张柏芝不仅哭骂前夫不顾小孩,还在网上发自己输液的照片。可是,知情人士透露,张柏芝早在去年5月份就知道两人复合,并且已经极力挽回了4个月,这次是看到大势已去才装作事出突然,用憔悴和脆弱来为自己造势。更有网友质疑张柏芝照片作假,说她在新闻公开的3小时后,还和人有说有笑、喝红酒,第二天却突然传出因“急性肠胃炎”入院,第三天又恢复正常继续同粉丝合影……一系列时间上的疑点,令人们不得不质疑张柏芝的用心。

有人说,张柏芝的种种行为是在装可怜,其实不然。一个人的内在信念和外在表现一致,就不能算是“装”。张柏芝真的认为自己是最倒霉的那个人,所以才会做出诸多博同情的行为。

张柏芝之所以坚信自己是个可怜的受害者,恐怕和她的归因方式有关。出道这么多年,张柏芝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用一种“外归因”的方式应对:和谢霆锋离婚,明明“飞机合照门”是导火索,她却反过来埋怨谢霆锋获得影帝后冷落自己;拍片过程中,张柏芝总觉得别人不重视自己,所以名正言顺地“耍大牌”。

面对所有纠纷,张柏芝都摆出这样一种姿态:我这么做,是迫不得已的,是别人逼我的。这种想法驱动她处处装可怜,为自己堆砌了一个“受害者”的形象。

“受害者”往往有着分裂的自我

同行的人给张柏芝这样一种评价—神经质。这个词,从心理学上讲,代表了两种状态:情绪稳定性差和对外攻击。而这两点简直正中张柏芝的要害。

说到情绪稳定性差,很多和张柏芝接触过的人都有同感。拍摄《3 D封神榜》时,不论谁在场,只要张柏芝心里不舒服,就会大发脾气,令人捉摸不定。比如,她会故意刁难制片人,突然从新加坡飞回北京。又比如,她一个不满意,说走就走。甚至摆高姿态等制片人来道歉,希望向先生来哄她。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后,气得陈岚说:“难道要我们全家跪求?”

因为情绪稳定性差,所以张柏芝更容易感到焦虑、抑郁和愤怒。她经常将他人的行为解读成排挤、威胁,还假设自己处于一种被攻击的危险中,于是将所有的愤怒转向他人,翻起脸来六亲不认。发怒时,她敢和制片人拍桌子,不顾形象地爆粗口;委屈时,她扬言:“我不止骂你们,向太在场我也会继续骂!”完全不顾向太陈岚的提携之恩。

因为张柏芝一直将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才会有如此“神经质”的表现。她认为自己倒霉,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应该让着她;她觉得自己可怜,所以别人帮她都是应该的。她不会想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后果,事后,也不会有任何的不好意思。

而为了维持自己“受害者”的形象,张柏芝既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却又总做着自我毁灭的事。这种分裂的、自相矛盾的做法,都是“受害者情结”作祟。所以,张柏芝想真正好起来,必须要摆脱这种情结对自身的影响。

抛弃“受害者”面具,走回现实生活

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过伤害。我们以前的伤痛,如果没有被治愈,就会在今后的生命中一直创造类似的情境,让我们反复经历这些以前压抑或是没有好好面对的情绪。

张柏芝的生命中,就在不断地重复“受害者”情结。这个情结隐藏得那么深,让她完全不自知,直到搞砸了事业才悔不当初。想摆脱受害者情结,她必须从信念上做出调整,摆脱种种不合理信念的限制。

放下“对与错”的执念,关注此时此刻的生活。在婚姻中,张柏芝一直将“对与错”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极力证明自己是对的,谢霆锋是错的。误会她,是谢霆锋不对;不关心孩子,是谢霆锋不对;连离婚后所有的一切,都是谢霆锋的错。这种只关注对错、忽略感受的做法,让张柏芝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却将亲人、朋友、爱人的感受踩在脚下。争来争去,反而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放下“对与错”的执念,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此时此刻的感受上,经常和身边的人分享她的想法,更关心别人的感受,她自己的情绪会更稳定,别人也更容易接纳她。

避开“应该”的视角,接受生活的变化。张柏芝的受害者情结中,自始至终混淆着一种“应该如此”的理念:她花多少时间陪孩子,谢霆锋也应该照做。甚至这次和陈岚和好、复出拍戏时,张柏芝都多少抱有这样的心态:你之前帮了我翻身,所以这一次也“应该”帮忙。无数个“应该”下来,她已经不能接受“应该”以外的变数,所以,才容易愤怒。

其实,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发生着变化。只有接受变化,我们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抱有“应该”的想法不放,只会令自己不愉快。所以,不妨这样调整自己的想法:一切发生的,都是有理由的。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努力去接受。只有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都努力地提取其中的积极价值,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摆脱“托付”的心态,走出自我伤害式的防御。拥有受害者情结的人,多少都有一种托付的心态,也就是把自己人生的成功和快乐都托付给别人。所以,张柏芝觉得只有谢霆锋成为好丈夫,她才会开心;只有制片人、导演、经纪人、其他演员全都让着她,她才能舒服。其实,这些要求都是她自我心理强度低的表现,是她用来保护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已。

可是,这种自我防御方式是有害的,将自己的人生拱手交给别人掌控,就会总是寻找别人不值得信任的借口,很难培养起相应的自我价值感。张柏芝张扬跋扈的外在表现,正是因为她的不自信。她用“被动攻击”的方式与人联结,令自己和他人两败俱伤。

其实,张柏芝应该学会信任自己、信任他人。她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也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她要相信别人,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充满恶意。即使存在着一些弱点,也是因为人人都有局限。这样,她就可以平和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偶尔借别人的肩膀靠一下时,也不会像一个刺猬似的,既需要别人,又要扎人。也许,学会信任,才是张柏芝幸福的开端。

付洋责任编辑E:[email protected] T:010 5241 3601

 

孩子,老爸和老妈力挺你

保护好生命的第一所“房子”

儿子的“女王bi下”

解读张柏芝:超级“受害者”是如何炼成的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

孩子,成为你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