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玄圭
从小刘华苏不仅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军人的勇敢坚韧,更从母亲身上体会到女性在战争中的付出和伟大。
母亲赵倩出身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经历坎坷而凄苦。为补贴家用,不满13岁的赵倩被迫到织布厂做童工,没日没夜地加班,一不小心打瞌睡就会被扇耳光,拼尽全力赚的微薄薪水还常常被克扣。压迫下的赵倩变得愈发坚强,她在日记里写道:“要为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在所不惜。”
1937年淞沪抗战时,赵倩的家乡上海市宝山县刘行镇,正是日军一个主要的登陆点。在这里,20岁的赵倩目睹自己的外祖父母和舅舅被日军残忍地杀害。家仇国恨让这个年轻的女孩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事业。1938年,赵倩参加了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工人救亡协会,并成为负责人之一。1940年12月,经地下党安排,赵倩和其他6位女工友一起偷偷离开上海,来到江苏盐城加入了新四军,成为抗大五分校女生队的第一期学员。
学习期间,赵倩认识了时任抗大五分校政治部副主任的刘毓标。刘毓标比赵倩年长11岁,早在1927年就参加了革命。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在面对初出茅庐的新战士时,刘毓标给予了赵倩许多帮助。赵倩的聪慧和好学也深深地让刘毓标敬佩和欣赏,更因为保家卫国的志同道合,爱情在两人心中萌芽。
1941年,赵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了第二期女生队排长,而刘毓标则被调到盐城的新四军后方政治部工作。在战争年代,爱人之间的离别很平常,因为总有人要为保家卫国奔赴前线,也正因此,这样的离别也最揪心,因为它可能意味着永别。为此,刘毓标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他给赵倩赠送了一份“信物”:一个日记本。在扉页上,他直呼赵倩为“倩”,“共产主义者必须以马列主义的理论,来确定与坚强自己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同时要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锻炼自己。为此,必须从理论上去努力学习,从工作中去追求经验,从思想上去检讨自己。再会吧!!!”落款为“毓标”。一切感情都融化在3个感叹号中,有爱慕、有鼓励,更有对胜利的渴望,所有这些,身为爱人兼战友的赵倩比谁都清楚。即便思念、牵挂、不舍,也全部化作战斗的勇气和对爱人的支持。
赵倩乘坐的船刚离开,远处就传来了汽艇的声音,日本鬼子进城了。孕妇们吓得脸色煞白,浑身发抖,因为腹中有孩子,她们比任何人都担心遭遇不测。抗战中,她们听说和见证了太多的死亡和别离。有的孩子还没来得及来到这个世界,就遭遇了不测;有的刚生下来,却因为母亲奶水不足而被活活饿死;有的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却又不得不被送给老百姓抚养,此生再也无缘相见……无论是哪一种结局,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所以,赵倩深知责任重大,她发誓,就算拼了自己的命也要保护她们和孩子的安全。
为了躲避日军,船开得飞快,一个孕妇差点掉进湖中,赵倩一个箭步跨过去把她拽过来,自己却不小心掉进了湖中。7月的湖水虽然不冷,但当时赵倩正在生理期。被人拽上船后,她就穿着那身湿透的衣服,一直到衣服被身体焐干。紧接着,赵倩得了重感冒,持续高烧,例假持续了近半个月才结束。在战争年代,生理期对女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有的人甚至为了不拖累行军进程,直接跳进冰冷刺骨的河里,为的是把例假给激回去。所以,队伍中患妇女病的女战士很多。即便身体不适,赵倩还硬撑着帮助队友接生,冒险去老百姓家给孩子讨米汤喝,保全了孩子的性命。
在撤往新四军后方的路上,有太多的艰难险阻,但靠着对民族抗争胜利的希望,对战友们的关爱和责任心,还有一定要见到爱人刘毓标的信念,赵倩带领大家多次死里逃生。短短百里路程,他们走了近两个月。直到1941年9月,她才见到了刘毓标。此时,那个白净俊俏的姑娘早已变得又黑又瘦,衣服上满是补丁,脚趾都从鞋子里钻了出来。刘毓标心疼得说不出话来,赵倩却羞涩地说:“见到了你,再去死也值了!”历经了生死,在组织的安排下,刘毓标和赵倩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因为工作安排,夫妻俩每周才能见一次面,而且每次都很匆忙。不见面的日子里,赵倩都会坚持写日记,有对丈夫的思念,有对未来的规划,更多的是对当下严峻形势的分析:比如她万一牺牲了,让丈夫不要太悲伤,而是要继续为党和国家战斗。其实,赵倩已经比很多女人幸福了,毕竟有太多的女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爱人是死是活,何时才有机会再相聚。
1942年12月,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第二次大“扫荡”。刘毓标调任十八旅五十二团政委,即将带部队打仗,而此时的赵倩身怀六甲。由于长期的食物缺乏和营养不良,她瘦弱得不像个孕妇。为保住孩子,赵倩不得不回上海“打埋伏”。返沪途中,赵倩和同行的3个女同志分乘两只小木船溯河南下,在经过一个日伪据点时,前面船上的两个女同志被汉奸识破而被捕。生死关头,赵倩十分冷静,迅速和护送她的同志统一口径,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顺利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赵倩生下了大儿子刘华申。这时,一位刚被保释出来的女同志悄悄找到赵倩,称在敌人那里看到了她的名字,敌人随时可能会找到她。来不及多想,赵倩立刻带着尚未满月的儿子转移。一路上,赵倩要躲避汉奸、日寇,为了让儿子有奶吃,还要想方设法给自己弄吃的,其中的千辛万难难以想象。半个多月后,赵倩终于到达丈夫驻扎的黄花塘根据地。在把儿子交给丈夫的那一刻,赵倩终于忍不住哭了:“这是你的儿子,我一路上特别担心他。还好,我把他送到了你手中。”话刚说完,已经两天两夜滴水未进的赵倩一头栽倒在地上。
随后的岁月更是艰苦卓绝。日伪军对黄花塘根据地进行“扫荡”“清乡”,刘毓标带领部队进行“反扫荡”,赵倩则一直带着孩子紧紧跟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死里逃生,赵倩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终于和丈夫、孩子一起活着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在刘华苏眼中,母亲赵倩无疑是无私的、勇敢的,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她始终和丈夫站在同一战线,始终把孩子带在身边;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抗战中,有太多的妻子无法与丈夫相聚,或分隔两地,或阴阳两隔,有太多的母亲无法与孩子共存,或未曾谋面,或无法再见。无论这些女人是否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她们作为母亲和妻子,都用血和泪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属于女人的伟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