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付洋
通过游戏,解决孩子的问题
小孩很喜欢模仿别人,比如模仿眨眼睛,模仿瘸腿走路,模仿结巴。7岁的小安活泼可爱,就是有一个毛病—总爱眨眼睛,爸爸和妈妈为此非常苦恼,带他去看医生也没用。通过玩游戏,只用了一周时间,就解决了问题。
小安很喜欢托马斯火车和面包超人,我就买了两个玩偶。第一天,我把玩偶放在他面前,让他选:“你玩一个,我玩一个。”他选了托马斯小火车。接着,我对玩偶说:“托马斯小火车,你知道小安最好的朋友是谁吗?”小安说:“是佳佳。”我又对玩偶说:“托马斯小火车,你知道小安白天都做什么吗?”小安回答说:“知道呀,小安在上课!”连续问几个问题后,我问:“托马斯小火车,你不能眨眼睛哦,怎么跟小安一样?”小安很自然地说:“对啊,小安是跟同学学着眨眼睛的……”通过玩玩偶,我知道了小安眨眼睛的原因。而在此之前,爸爸和妈妈怎么问他,他都不肯说。
第二天,我做了一个托马斯小火车的面具,让小安戴在脸上。他当“火车头”,我是“车厢”;他在前面开,我在后面轻轻转动他的身体,我们满屋子开,玩得特别开心!趁着他高兴时,我问他:“托马斯小火车,小安最爱的人是谁呀?”小安一边高兴地开火车,一边回答:“妈妈、爸爸、爷爷、奶奶!”我接着说:“托马斯小火车,你可要睁大眼睛好好开哦,小安最爱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坐在车上,不能让他们受伤……”玩了一天后,小安眨眼睛的频率开始减少。因为小安被赋予了“保护他最爱的人”的责任感,在潜意识中,他知道如果眨眼睛就不能保护他爱的人,于是自我改变的动力与能力被激发了。第三天,我在小安的面前放了一面大镜子,小安可以透过镜子看到后方的状况,更专注地“开车”,再次强化自身的信念与能力,更大幅地减低眨眼频率。连续玩了一周的游戏之后,小安不再眨眼睛了。
分别时,我对小安说:“小安,叔叔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的眼睛又大又漂亮!如果你能不眨眼睛,面包超人和托马斯小火车就会在床上等你哦!”我悄悄叮嘱小安的爸爸和妈妈,把新买的玩具藏在被子里。等小安回到家,发现面包超人和托马斯小火车就趴在床边等着他。他开心死了,大声地喊:“叔叔没骗我!”而从那以后,小安再也没有眨眼睛眨个没完了。这个游戏,治疗师首先用玩偶突破小安因为父母而产生的防御心态,让他跟托马斯小火车放心地沟通与互动,再利用这种平等的交流途径,对他的行为给予引导与调整。
对于喜欢欺负人、捣乱的孩子,可以和他玩用吸管画画的游戏。方法很简单,在桌子上铺一大张白纸,摆一个颜料盘,把每种颜色的水彩都挤一点,用水调匀。然后绑住孩子的双手,让他含着吸管,蘸着水彩在纸上喷画。因为游戏有一定挑战难度,所以孩子一般会非常感兴趣。在孩子喷画时,爸爸和妈妈可以在一旁捣乱,给他制造各种困难,让他体验被人捣乱、被欺负时难受的滋味。玩出这种感受,他就有了同理心,就不会欺负同龄的孩子,故意给别人捣乱了。如果被干扰时,小孩愿意继续努力,在充满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完成他的画作,还能激发他坚持突破的能力。
很多孩子受到伤害后,心中有太多的恐惧,不敢说出来。这时候,游戏的作用非常大。
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小云来我这里做咨询。本来性格活泼的孩子,突然不愿意上学了。我拿出彩色的超轻黏土,陪她一起玩。小云捏了一张脸,一般人会用浅黄色、肉色来捏,但是小云捏出的脸却是青色,而且脸上的神情是惊恐的。我知道,小云肯定是遇到了一些事情。接着,我陪孩子玩OH卡,OH能反映她的潜意识。我把OH卡正面放在桌子上,让她随意选,小云选择的是“老师”。我问:“老师做什么了?”小云浑身发抖地说:“老师关门,关窗户……”我怀疑孩子可能是遭到了老师性侵,联系孩子的父母报警。经过警方调查,小云的老师,曾经性侵过多个女童。
玩黏土,也可以帮助修复亲子关系。6岁的强强因为爸爸管教方式太严厉,一看见爸爸就躲。爸爸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缓和亲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只好带着孩子来做游戏治疗。我对强强说:“用你手边的黏土,做一张爸爸的脸,你心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强强捏了一张爸爸的脸:眉毛皱着,眼睛瞪得很大。他小声说:“爸爸正在发脾气。”我又说:“再做一张爸爸发脾气时,你自己的脸。别着急,慢慢来……”接着,强强捏了一张脸:小嘴瘪瘪的,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强强说:“爸爸瞪着我的时候,我想哭。”
我慢慢引导他:“爸爸很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想象一下。这张发脾气的脸是过去,他现在已经变了,你来捏一个新的爸爸……”强强想了很久,捏了一张新爸爸的脸。“修改后,爸爸变成什么样了呢?”强强说:“嗯,爸爸笑了。”我又问:“爸爸笑了,你和爸爸更亲近了,对不对?”强强点点头:“对!”“爸爸变了,那你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如果你是快乐的,会是一张什么脸呢?捏一个新的强强吧!”这一次,强强捏了一张可爱的笑脸,而且颜色非常明快鲜艳。
之后,我让强强用“快乐的爸爸”,盖住“发脾气的爸爸”;用“快乐的强强”,盖住“委屈害怕的强强”。做了这个动作后,强强的心情明显放松了:“我喜欢这么做。”我让他捏一根线,把“爸爸”和“强强”连起来。强强非常用心地将两根绿色黏土条搓成了一根绳子:“这是一根非常坚固的老树藤,我和爸爸永远不会分开……”做完游戏治疗后,强强终于消除了内心对爸爸的恐惧,渐渐和爸爸亲近起来。而强强爸爸,也真的变得“好”起来,就像他捏的“快乐爸爸”一样。
不管是黏土、说故事或是画画,都是用“隐喻”传达孩子心中的创伤与问题。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配合治疗师的引导与正反两面的沟通,让孩子从负面的状态中转化成正面的感受,再从正面的基础上,强化提升其效果。特别是利用“线”的连结,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沟通交流管道,以此达到改变的效果。
对于需要关注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玩“支援前线”的游戏。如果孩子欠缺勇气,那么就让他站在前面,家里每个人都从自己身上取下一件东西,亲手给他系上。比如,爸爸给孩子系上一条勇气鞋带;妈妈给孩子系上一条勇气围巾……一个接一个地排队给他系。就像武林大侠发功,把勇气一点点地传送到孩子身上。既能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增强孩子的信心,又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当小孩缺乏勇气时,代表他自觉目前的条件与能力不够。利用玩游戏的方式,逐步地提升他的能力与“装备”,实质上就是逐步建立他的自信。
“家庭农场”也是一个不错的亲子游戏。家庭农场的土壤和肥料都是有机无污染的,占的空间很小。每天父母抽出10分钟,陪着孩子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玩这个游戏,父母要保证买来的种子是一定能生长的,否则,孩子看见种子死了会很失望。有了“维护农场发展”的共同目标,往往会激发全家人的向心力。另外,也可以让忙碌的父母,每天用10分钟全心全意地陪伴小孩。
爸爸、妈妈和孩子,还可以玩“黏土小车”的游戏。准备彩色黏土和一个小车形状的相框。每个人分别用黏土捏出自己的脸,把“脸”贴在相框上。一起商量,怎么用彩色黏土来打扮“小车”,捏一只雪白的小兔子,捏4只七彩的车轮,捏些花朵和风车……做好后,请孩子对着相框讲故事:车上都有谁?大家要去哪里玩?会玩什么?遇到什么事情?用黏土捏脸,是为了强化每个人在孩子心中的印象与感受,了解孩子内心对家庭成员的看法。而说故事的过程中,可能会隐喻孩子遭遇的挫折,比如有大恐龙挡路等等。这个游戏,既能增加亲子互动与沟通,还能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游戏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创造出全新的游戏。无论是什么游戏,一定要记得,游戏是给孩子玩的,而游戏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快乐地生活。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际儿童游戏治疗工作坊”,感谢华夏心理的大力支持。)
付洋 责任编辑
E:[email protected] T:010 5241 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