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心理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交通台特约心理专家;CCTV12《夕阳红》《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谁在说》、湖南卫视《越淘越开心》、旅游卫视《看今天》等众多节目心理专家。
心理标签:
以“80后”为代表的“我一代”有着“我的婚姻我做主”的鲜明个性。因为离婚成本低,遇到点问题就拜拜了事,宁愿离婚也不做出改变,于己于人都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
离婚成本越来越低,“拜拜”真能了事吗
2013年,中国有365万对夫妻离婚,平均每天有6000多个家庭解体,中国离婚率已经连续10年递增。“80后”心理专家史宇说,在离婚大军中,“80后”占了主力,而且多数离婚属于冲动型,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当婚姻触到暗礁,想的不是如何解决、修补,而是直接拜拜了事,是很多“80后”离婚率高的主要原因。
宋女士今年35岁,正在与第四任丈夫闹离婚。都说事不过三,宋女士很清楚这点,但是她觉得每次决定结束一段婚姻都有非离不可的理由。她说她所遇到的男人,都是因为她爱好文艺才喜欢并和她结婚,可一旦走进婚姻却又不让她再搞文艺。4段失败的婚姻直接或间接与此事有关,宋女士很困惑,究竟是命运捉弄让她遇见的所有男人都一个样,还是爱好文艺的女人根本就不适合结婚?
史宇说,按照宋女士的描述,结婚前后男方的变化,相当于对女方要求的一个转变。也就是说,婚前女方能够吸引自己的特质,变成了婚后无法接受的缺点。她4次婚姻屡屡出现状况,问题就在于自己既没有亮明身份,对方也没有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可能有人会问了,宋女士婚前就热爱文艺,这样还不算亮明身份吗?那是因为婚前和婚后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作为男友,女友爱好文艺,经常在外面跳舞唱歌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是作为丈夫,需要妻子照顾自己和家庭更多一些。依然沉迷于唱歌、跳舞的爱好,不愿为家庭付出和改变的话,就会消弱作为妻子的功能。
当然,婚姻失败,男人也有责任,谁说在婚姻里女方必须放弃自己的爱好,一味地服从丈夫?在这段婚姻中,宋女士不愿在婚后调整家庭与爱好的比重,而4任丈夫也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想改变或调整。如果未来宋女士仍然不愿意改变自己,继续把文艺当做自己的头等大事,那等待她的将会是第五次、第六次离婚。
一般来说,像宋女士这种抱着“换了一个人就会幸福”想法的人,在职场上也极容易跳槽。一个婚姻都没弄清楚的人,即便事业做得出色,也无法在内心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因为他的人生态度是僵化的,根本不具备体验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其实,很多夫妻离婚,并非是一方出轨这样的大事,很大一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丈夫挤牙膏习惯从管口挤,妻子觉得从尾部挤更节省,结果夫妻俩谁都不服谁就要离婚;孩子生病发烧不想上学,丈夫觉得没有大碍可以上,妻子认为孩子想休息那就请天假。结果丈夫硬把大哭大闹的孩子送到了学校,还没到家妻子就打电话:“你楼下等我,咱们直接去民政局离婚!”稍不顺心就拜拜了事,说明夫妻一方或者双方都太坚持自我,死要面子,从不为对方考虑。
而“拜拜了事”的原因,很多未必是不再爱了,而是在当下,谁也不肯让谁,话赶话说到了 “离婚”。即便闹到离婚也要固执己见不愿低头,孩子的幸福、双方父母的感受,甚至离婚后的懊悔不舍,他们根本无暇考虑。这就像有对夫妻冲动之下去民政局把婚离了,刚离完婚男的就大骂民政局:这离婚手续太好办了!离婚前不自我反省、互相沟通,反而责怪离婚手续太好办,令人啼笑皆非。史宇认为:这源于他们对婚姻的心理期待值高,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安全感,宽容少、物质要求高。
坚持自我互不相让,最后闹到离婚,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离婚成本越来越低。史宇说,我们父母那一代离婚成本很高,这个成本除了离婚后独自居住、养孩子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匮乏外,离婚几乎要以人品尽毁为代价。那时人们不容易找对象,要找基本都是同一个单位或经人介绍,可选择范围很小;再次,当时的交通条件不便利,以北京为例,从西四环到南四环要骑大半天自行车,所以很多人找对象就在家附近找。现在呢,社会飞速发展,异地恋也不是问题,科技、交通发达的时代,两人要聊天、见面都很容易。“找伴侣的范围大大扩大的同时,就不会太在乎失去一段婚姻,因为我们会觉得可以找到更好的。”史宇说。
离婚成本大,彼此就会在婚姻里更多地迁就对方、为对方改变,一旦出现问题后齐心协力地努力解决,所以父母那一代离婚率很低。如今离婚,首先与人品关系不大。其次,步骤简单方便。这就像家里的彩电坏了,与其找师傅修,还不如扔掉后去买台新的更划算。因为买新彩电和修旧彩电价格相当,而且前者还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但离婚成本低只是表象,从心理层面上来说,不再努力修补感情漏洞,干脆选择离婚了事,是因为我们认定:“自己之所以跟某人相处不好,问题出现在对方身上。”就像4次离婚的宋女士,当一段感情出现问题,都会选择给自己找合理化解释:“是对方不够好。”实际上这是出于本能的自我防御和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焦虑情绪才能得到缓解。太过自我防御和保护的人,是不愿意为美满婚姻反省和改变的。
婚姻里的那些“浆糊逻辑”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条新闻:高速路上,夫妻俩因为琐事大吵,妻子抱着孩子赌气下车,丈夫则赌气开车离开,妻子在寒风中走了两个多小时,丈夫才回来接她。最后两人回到家,妻子就要离婚。她的理由其实很“浆糊”:“你就是要无条件爱我,即便我把你气死,你也不许翻脸!”
这则新闻出来后,大多数人都谴责丈夫太冷漠无情,但史宇说:女人有错在先。 “大吵一架满脸狰狞,谁还会觉得你可爱?” 换个立场想想,丈夫如果彻夜不归,回到家还不跟你解释,你还会爱他爱得死去活来吗?史宇说,考验一个人是否爱你,一定要在对方心平气和时。因为,吵架后的彼此,都会满腹委屈、愤怒。试想,孩子满地打滚,不听话犯浑时,被弄得情绪崩溃的你还会满脸堆笑地对孩子说 “宝贝,我爱你”吗?你撒泼耍赖面目狰狞,而且对方也被撩拨得情绪崩溃,哪有心思发现你的可爱(照照镜子,其实你会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可爱),并马上调整情绪向你示爱呢?
在婚姻关系中,很多人擅长给自己编织一个因果关系:“因为我这样了,所以你必须那样!”这样的“因果关系”根本站不住脚。因为,男女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有大不同,这种不同因为男女生理机能的本质区别,并不会因为婚姻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这样做婚姻才幸福”都有一套公式,男人和女人的公式注定是不一样的。公式不一样,各自认定的“因果关系”肯定有区别甚至完全相反。女人认为“因为我这样了,所以你必须这样”,男人却觉得“因为你不喜欢这样,所以我才背着你做这样的事”。也许,夫妻一双或双方的“因果关系”都站不住脚。
有对小两口刚刚结婚不久,因为洗脸、刷牙的先后顺序不同又不可调和,最后吵着要离婚。丈夫每天起床后,习惯先刷牙后洗脸,而妻子则恰好相反,喜欢先洗脸后刷牙。这么小的事,怎么会闹到离婚的地步?那是因为夫妻俩各持一套“浆糊逻辑”,按照这个“浆糊逻辑”,把小事闹大了觉得非离婚不可。
何为“浆糊逻辑”?顾名思义,就是不切实际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习惯。很多人在婚姻里都有一套“浆糊逻辑”。那么,这对因为刷牙、洗脸习惯不同而闹离婚的夫妻,是怎么使用他们的“浆糊逻辑”的呢?
首先,妻子认为丈夫那样的习惯不好,应该像自己一样。但谁说一定要先洗脸后刷牙的?丈夫呢,坚称自己20多年一直都是这样,并且他的父母也是这样,所以根本不值得妻子大惊小怪,所以他打死也不会改。夫妻俩谁也不让着谁,到后来越说越拱火,妻子气愤得不行,骂丈夫“家教不好,你爸妈都不咋地!”小两口吵架牵连家人,男人也火了:“我们俩的事儿扯我爸妈干吗?”女的说:“我也不想扯你父母,但你不是老说我什么事儿都不想你爸妈吗?”越说越来气,还会说:“当初那么多人喜欢我,我为何偏偏瞎了眼嫁给了你!”男的也火了:“我天天在外累死累活赚钱养家,你还想要什么?”
最后,两人几乎不约而同:“既然这样你为何要跟我结婚?离婚算了!”
这对夫妻的婚姻里充满各种“浆糊逻辑”:“我认为是这样的,但你没那么做。”“我没问题,都是你的问题!”“你家人跟我没关系,但我家跟你有关系!”两人脑子里都有一套 “真理”一样的公式,既然对方和我是夫妻,那必须按我的公式来……诸如此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都按照自己的“浆糊逻辑”来,夫妻关系当然搞不好。
美国 《时代》周刊曾针对中国 “80后”婚姻状况撰文:“他们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分‘自我’。”史宇很认可这个结论,《时代》周刊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Me Generation”,意即“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简称为“我一代”。
“我一代”过分关注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强调自我。而夫妻关系强调的“相互”和 “共同”,是要把婚姻双方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共同体。可见“我一代”的婚姻态度与婚姻的本质是相互背离的。无论是因为离婚成本低,从而懒得修补婚姻选择草草离婚的人,还是在婚姻里固执地坚持“浆糊逻辑”,而导致婚姻岌岌可危的人,他们其实都是典型的“我一代”。当婚姻产生矛盾成为必然,如果没有及时合理解决,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因此分道扬镳便在所难免。
那么,“我一代”的婚姻又该如何修补呢?
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我一代”小故事:
故事一:天气转冷,夫妻俩一起出门上班。走到半路,妻子突然大发雷霆地质问丈夫:“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让我多穿件衣服?”妻子沉浸在“丈夫不关心我,不疼我”的气愤中无法自拔,根本没发现同样穿得单薄的丈夫也冻得瑟瑟发抖。
故事二:妻子出去和同学聚会,丈夫隔半小时打一个电话。打到最后妻子手机没电了,加上回到家晚了点,丈夫大发雷霆,认定妻子心中有鬼,故意关机不接他电话。
史宇说,你怎么能责怪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会是事无巨细地爱你的暖男?妻子外出聚会,你一会儿一个电话,既不尊重她,也没有选择合适的时机,所以她不接在情理之中。而史宇接待的离婚咨询案例中,很多人都像这两个人一样认为: “他(她)那么爱我宠我,婚后一定会接受我的改造,变成我希望的样子。”
他们的共同误区是:婚姻是 “我”“你”各自的事,而不是“我们”两个人的事。这导致他们在婚姻里彼此不愿意沟通、互动,凡事都以自己的想法来,而对方如果有不满就会抱怨、指责。
全球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约翰·戈特曼在他多年的研究中发现,高质量的婚姻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积极的互动(鼓励、赞美、拥抱等)超过了消极的互动(批评、指责、不理等),这个最佳比例是3.5:1,幸福美满的婚姻通常能达到5:1。当这个比例降到1:1以下的时候,可能就处在离婚的边缘了。这样看来,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稍不顺心就批评、指责对婚姻于事无补,幸福婚姻需要磨掉彼此的棱角、个性,做一些适当的妥协和迁就。
以文章开头出现的宋女士为例,如果她继续关注自己的爱好,而不愿意为对方做出妥协和改变,这辈子都可能无法拥有幸福婚姻。正确的做法是,她要正视自己的焦虑,敢于自我剖析,发现自己在婚姻中的问题:比如我在唱歌、跳舞时,是否忘记已为人妻的身份,和其他异性过于暧昧?我是否经常因为唱歌、跳舞,连家都来不及收拾打扫?是否很少给丈夫做饭或关注他的所思所想?总之,宋女士要想获得美满婚姻,就应该不时反省:“我在坚持自己的文艺爱好时,尽到了作为妻子的责任了吗?”
男人对婚姻也有期待:“我娶这个女人,不是要天天去唱歌、跳舞,带出去撑面子,而是要过实在日子的。”女人同样对婚姻有期待,如果一个爱好写书法的男人,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写字,而且写得相当漂亮。但他为了写书法,从不陪伴孩子、很少和妻子聊天谈心,更别说为这个家出力的话,妻子还会支持他写书法的爱好吗?当然不会。
但是否可以说,每个人走进婚姻后,都应该放弃自我,全身心扑在家庭和伴侣身上?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自我的婚姻同样苦不堪言。史宇说:“当你照顾到了家人,尊重对方,并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后,再去做个人喜欢的事情:去唱歌跳舞、写毛笔字甚至登山探险,真心爱你的人,一定都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反之,‘自我’就只能是‘自私’的代名词,两个人越来越渐行渐远。”也就是说,宋女士依然可以唱歌、跳舞,但前提是和丈夫保持沟通交流、分担自己作为妻子的分内事;爱写书法的男人呢,可以每天写几个小时的字,但写之前或之后,一定要花时间陪妻子、孩子,担负起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尽可能多地为这个家出力。
如此,既坚持自我又顾及伴侣和家庭、懂得“我”不是独立的一个人,而是为了共同的幸福目标“合二为一”的夫妻俩的“我一代”,一定能将婚姻进行到底!
玄圭 责任编辑
E:[email protected] T:010 5241 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