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去春来,眼看着,就该过年了。
贴对联、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祭祖先、拜亲朋……这些世代相传、严格繁复的习俗仪式,无数次地提醒我们: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这个年可得好好过。
可怎么样才能把年过好呢?
吃好的?穿好的?这是物质稀缺时代人们过年的方式,为的是营造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现如今,衣食无忧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此,过年没完没了的饭局,让人们在抱怨肠胃吃不消的同时,也在感慨:怎么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但事实上,合家团圆才是春节的真正主题。千百年来,远行的人们顶风冒雪、长途跋涉,只为回家吃一顿年夜饭。而用包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年夜守岁为父母添寿、相互拜年走亲访友、给压岁钱为晚辈祈福……所有程序仪式不过是年的华美外衣,其背后,无不表达着人们缅怀祖先、联络亲情、宣泄情感、礼仪往来的真正目的。重视人伦、沟通情感才是中国人“过年”的核心与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年俗仪式不断淡化的同时,过年所承载的亲人及家族之间的情感联结功能也在被弱化。甚至我们看到,因为春节期间事务繁杂接触频繁,而致一些家庭矛盾集中爆发,原本祥和的过年气氛被一些小的争吵小的摩擦所破坏。
这当然不是你我所愿,那么本期策划,就请您加入我们的年前扫雷行动,一起清除生活中影响大家和和美美过大年的那些地雷,让仪式不仅仅是仪式,成为我们心中凝固了的美好回忆;让过年也不仅仅是过年,而回归到凝聚家庭、联结亲情的本来意义。
春节,原本是凝聚整个家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意味着合家团圆、除旧迎新、迎禧祈福……可年还没开始,不少夫妻就已经为回谁家过年闹得不可开交了。
扫雷行动一:
别再为“到底回谁家”吵翻天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宋小珏很烦。她想回南通,因为妈妈很想自己,打了好几个电话来催,可丈夫却坚持要回丹东,因为工作忙,他已经一年多没见过父母了。双方争执不下,“反正我不去你家,否则我爸妈就太可怜了。”“你什么意思?你爸妈重要,我爸妈就不重要?你这人太自私了!”面对丈夫的指责,宋小珏毫不退让:“我就是自私,怎么着?大不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就这样,好端端的一个团圆年在无休止的争吵中不欢而散。
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过年回谁家就成了小夫妻绕不过的纠结。像宋小珏这种大吵一架,各自回家还算好的,有的夫妻甚至因此闹离婚。吴先生和妻子因为回谁家过年争执许久,谁也不让步。妻子气不忿:“平时都是你说了算,过年这件事,你就不能让我做回主吗?”“大过年的跟我翻旧账,是吧?我要是听你的,股票早被套牢了;要是听你的,咱儿子能考上重点中学吗?”吴先生越说越来劲。妻子突然觉得,原来,自己在这个家一点价值都没有,于是便脱口而出:“离婚!”“离就离!”得,这年肯定是过不成了。
为了过年回谁家,太多夫妻争吵、打闹,年关好像真成了过不去的难关。即便最后争出了胜负,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去一方家里过年,这年怕是也过不痛快。
专家怎么说:
回谁家不重要,夫妻同心最重要
出镜专家:张丽(心理咨询师)
表面上,很多夫妻是在为回谁家过年争吵,实际上是夫妻之间的权利之争,争的是谁的父母更重要,谁在这个家说了算……即便因爱结合,夫妻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人,婚姻关系中的权利斗争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夫妻常常把自我尊严、自我价值感与婚姻关系联系起来,用“回谁家过年”来度量爱人是否在意我,我是否有尊严,必然会伤害到对方,甚至会危及婚姻关系。所以,要做智慧夫妻就得明白,夫妻权利斗争的通关法则是夫妻间的爱与尊重。
夫妻间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的情感需求,尊重对方在某个生命时期与父母联结的需要,尊重对方内心的某个情结的释放,尊重对方父母的意愿和要求。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迁就,尊重是认可对方可以是那样的,用关注的姿态表示可以理解,尽可能给予照顾支持,而不是让自己纠结地讨好。具体的做法是,可以在观点上就事论事,可以在情感上表达,可以告诉对方你自己内心的渴望期待,更要听听对方内心的想法。所有这些表达都要放下自己的优越感,以利于双方在沟通中保持放松,同时要切记:只谈及自己,不评价对方,不指责,不抱怨,体会对方的难处,提出解决方法。
有不少夫妻像宋小珏一样,希望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望一年未见的父母双亲,这种孝心、这种需求都是合理而难能可贵的。但因此忽略伴侣的感受,甚至伤害到夫妻关系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过年是要团圆,既要与父母团圆,也要夫妻团圆,和美过年。一味地坚持己见,夫妻各奔东西,其实是对家庭关系的理解错位。当我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个家庭就是一个独立体,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夫妻间的信任合作非常重要。只有夫妻间达成理解和支持,维护好自己的家庭关系,才更有能力、更有效地协调与双方背后家族的关系,而不是受到家族需要的牵制,甚至影响夫妻关系。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幸福安生的日子,如果以为爸妈着想的名义伤害夫妻感情,相信他们也不会开心。
在中国人的心中,曾经都有这样一个信念:无论多忙多远,都要赶回家过年,和家人一起吃饺子,唠家常,共享天伦之乐。可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回家过年。
不回家,那还叫过年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以及观念的变迁,人们感觉到现在的年味儿淡了。在一些人的心中,过个年好像跟平时也没什么不同,新衣服天天可以买,好东西顿顿都可以吃。外出打工的人想家了,随时可以电话微信,甚至视频,平时请个年假也不是不行,为什么非得赶春节这个当口凑热闹呢?春节期间,路途颠簸,身体受累;假期太短,伤财伤心;返乡大潮,痛不欲生……
还因为一些地方的年俗没有被很好地保留,人们忘了为什么要过年。时尚的年轻人更是不再看重春节,也就把它当成一般的假日。陈果和刘蓉蓉结婚3年,每年春节都是在国外度过的。用陈果的话说就是:“难得有个大长假,两个人一起出去旅游再合适不过了。”新年过得如此前卫,双方的父母什么态度呢?“肯定不同意嘛,老人思想都比较保守。不过,以后慢慢就知道这样没什么不好。” 刘蓉蓉觉得,这是为父母好,省得他们那几天忙前忙后的,太累。
专家怎么说:
过年回家很有必要
出镜专家: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春节?春节又叫年节,节是什么?就是把我们流水一样的日子节而不断。所以,节日和假日不一样,假日是用来休息的,而节日则有它的精神符号,就是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春节是迎早春、过寒冬的时候,人们平时忙的是衣食,现在过节了,是一个生命盘点的时刻,人们的头脑开始活跃起来,思考一家人的日子要怎么过才能更和和美美。所以,春节是中国最大的团圆节,是人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在乎。如果不是全家团圆,自己在外面玩,情何以堪呢?老人自己孤单在家,你再大的快乐都没有办法抵销内心的遗憾、牵挂与不安。
什么是家?当一个西方人遇到问题时,从小就会说“oh,my god!”但是,中国人就会说:“哎呀,我的妈呀!” 约定俗成的也是最能说明观念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西方人的宗教。当人觉得委屈、不公、有困难时,甚至连受个惊吓都会哭爹喊妈。可为什么逢年过节,日子过得和顺了,反而觉得回家麻烦、没必要呢?
古人讲“知书达理”,而如今价值教育缺失,人们“知书”很多,却“不达理”。你可以说我平时加班加点,努力进修,有很多忙碌的理由,但如果春节都不能和家人在一起,就太牵强了。当然,关于如何安置自己的生活,家家都有自己的规矩和价值判断,好与不好,都要看你家人的接受程度。如果说你家里全都接受的话,当然没问题,因为谁都可以有多元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家人最重要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看一看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全家人在这种迁就里面,都过得舒服和快乐一点。
我一直认为,人是观念的动物,外在的困难是否能克服,主要看你心里是否真的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一旦想通了,就能做得到。
扫雷行动三:
别嫌老爸老妈烦
“你堂妹要结婚了,你怎么还没动静啊?”“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什么时候让我抱孙子啊?”“你表弟升职加薪了,你怎么还是个小职员啊?”……一到过年,不少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儿女来一次全方位的“关心”,婚恋、工作,一个都不能少。父母觉得,这些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可儿女却并不买账。他们不是胡乱应付,就是为此和父母发生言语冲突。被儿女如此嫌弃,父母很受伤:我这么爱你,你怎么不领情呢?儿女也很委屈:我在外打拼已经很累了,您为什么不能多些体谅呢?如此这般,结局只有一个:不欢而散。
父母的逼问让儿女心有畏惧,而有的父母还喜欢在过年这原本喜庆团聚的日子里,跟儿女大吐苦水,抱怨连连,弄得全家气氛紧张。“这一年,我过得憋屈死了。你爸从不知道心疼我,你二叔事事都针对我……”每到过年,老太太就跟儿子张涛倾诉个没完,说到伤心之处,总免不了大哭一场。一开始,张涛还愿意听,后来就不耐烦了:“一个巴掌拍不响,您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谁知,老太太哭得更厉害了,“我是让你给我评理的,你怎么还数落起我了,你还是我亲儿子吗?”就这样,儿女非但没给父母开解,却又新添了一份不快。大过年的,给彼此心里添堵,还怎么过好年啊?
专家怎么说:
“子承老也”方为孝
出镜专家: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总是认为,父母爱孩子是本能。当一个孩子小的时候找父母哭、找父母闹,我们会觉得这是撒娇,心中会有对孩子的疼爱,巴不得孩子在父母的怀里得到一种安顿。然而,孩子长大后,父母用他们的方式来爱我们,或者向我们倾诉他们的烦恼时,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那些都是父母的抱怨,会觉得不耐烦甚至苦不堪言呢?
人们常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孝”是什么呢?“孝”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叫做“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孩子承担着老人,老在上,子在下,就叫做孝。每个人都不是呱呱坠地之后瞬间长大的,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父母的包容、付出和爱。那么,等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儿女为什么要烦父母呢?正所谓,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如果老爸老妈赶在过年的时候,唠叨地跟你说很多,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也许是你平时听他们说得太少了。如果每天你都能跟父母沟通,他们至于攒到过年的时候说个不停吗?如果说你一年才回家一次,那么,当父母把一年300多天的苦恼倾泻而出的时候,你就不应该不耐烦地说:“你这是在给我倒垃圾。”想一想,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如果只知道从父母那儿索取,而不知道回馈和倾听,那么,这些自私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不会去爱自己的孩子。
唯有放手,才能更好地爱
出镜专家:张丽(心理咨询师)
父母逼婚问薪确实让不少儿女心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背后一定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只是表达方式有待改变。父母想要和孩子多交流,加深感情,不妨主动讲述自己的生活:“老妈最近刚学了一段广场舞,你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此外,儿女要体谅父母,学会引导父母转移话题。当妈妈问有没有对象时,不要甩脸走人,而是说:“我再也找不到一个像妈妈这么爱我、关心我的人了!”把话题引到小时候妈妈是如何爱你的。当爸爸问有没有升职加薪时,不要马上拒绝,而是说:“还没有,不过我考过了 资格证,这可是很难考的呀!”同时借机让爸爸谈谈他年轻时是如何打拼的。当父母倾诉负面情绪时,可以说:“这些我都能理解,您确实很不容易,那这一年有没有什么高兴的事呢,也跟我讲讲?”
当父母和儿女间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和传递爱时,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这个年也就过得和美如初了。
扫雷行动四:
别被压岁钱压垮
给压岁钱是中国人过年的老传统,因为“岁”与“祟”谐音(祟指鬼怪),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意指压胜驱邪,晚辈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岁。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在压岁钱的陪伴下长大的。小时候,要收别人的压岁钱;长大了,要给别人压岁钱。要是哪年没有压岁钱,那都不算是个完整的年。可现在,一提压岁钱,大家都头疼不已。
有人因为没有孩子,钱袋只出不进,一提压岁钱就来气;有人生了孩子,立刻抱着四处拜年,“终于可以把压岁钱挣回来了”; 也有人因为自家只有一个孩子,而亲戚家却有两三个孩子惆怅不已:“多发怕赔,少发怕丢面子!”压岁钱成了大人进行人际交往的筹码,攀比之风盛行。
而这也污染了孩子的纯洁心灵。“今年我们回老家过年,有姥姥做的炸糕吃!”卢静对6岁的女儿露露说。可露露的头却摇成了拨浪鼓儿:“我不回去!”“为什么啊?”“回去拿的压岁钱少,这边收得多!”原来,卢静在北京工作,朋友收入都还不错,给的压岁钱一个比一个多,女儿每年能收好几千,可老家的亲戚收入一般,最多能收五六百块。小小年纪就开始用钱来衡量关系亲疏,不禁让卢静捏把冷汗。
苏瑾拿出200块压岁钱给6岁的侄子:“齐齐,姑姑给你这么多压岁钱,你要怎么爱姑姑啊?”谁知,齐齐却很不给面子:“我不爱姑姑,因为姑姑不爱我!”“谁说的,姑姑最疼齐齐了!”“姑姑说谎,小姨给了我1000,姑姑才给200,还是小姨最爱我!”听得苏瑾目瞪口呆。
专家怎么说:
压岁钱是钱,却更是爱
出镜专家:张丽(心理咨询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压岁钱已经演变成大人满足自己虚荣心与价值感的一种手段。所谓耳濡目染,小孩们也自然而然习得了攀比和爱慕虚荣。所以,想要彻底扫除这一障碍,必须从父母自身做起,如与亲戚朋友共同约定给孩子一个象征意义的数目。至于更多的爱,可以用有意义的礼物表达。
对于其他人给多少,父母虽然不能够干涉或阻止,但可以正向地引导孩子。“别人给你压岁钱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让孩子从中体会长辈的爱;“叔叔给得比阿姨多,你怎么看?”让孩子知道,无论给多给少,都是长辈们付出努力挣来的,都是爱的表达。通过这些体会和感受,让孩子知道,压岁钱其实是一种祝福,而不是敛财的手段,不能一味掉到钱眼儿里,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建设。
当然,压岁钱说到底本质还是钱,所以,也是父母培养孩子金钱观的载体。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将压岁钱存起来或做其他理财,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使其知道如何挣钱和花钱,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活,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品质。当全家人能够对金钱有相对一致的态度,自然会减少甚至杜绝金钱上的攀比,而更多的是重视爱的付出和给予,过年时亲朋之间才不会因为压岁钱而心生芥蒂。
逢年过节,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是中国人最向往的境界。可千万不要因代际之间错位的沟通和交流,破坏了过年时其乐融融的美好气氛。
扫雷行动五:
“隔代亲”惹出的麻烦
过年时,小夫妻俩带着孩子跟老人一起过年,包饺子,放鞭炮,逛庙会,不仅活跃了过节的气氛,更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是,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在孩子的教育和管教问题上容易出现小摩擦。平时不住在一起,这些问题大多隐而不发。可是,一到过年,住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矛盾就会被无限放大。
对此,周婷深有感触。去年,她和老公带着4岁的儿子回娘家过年,老人心疼外孙,给孩子吃了很多糖果。周婷很生气:“您怎么能这么惯孩子呢?”“你管那么严,孩子多可怜啊,偶尔吃一块儿不会坏牙齿的!”可周婷觉得,教育孩子不比别的,凡事都得按规矩来,一旦破坏了,孩子就不好管了。两人各执己见,当着孩子的面差点吵了起来,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其实,大过年的,长辈娇惯孩子非常常见,孩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想晚睡就陪着一起晚睡,作业不想写了就带着出去玩……小孩得到了满足,老人也高兴了,只有夹在中间的子女不干了。他们会觉得父母干涉了自己管教孩子,或者好不容易给孩子培养起来的良好生活习惯都被父母给破坏了。更有人觉得,老人年纪大了,教育孩子那套理念都太陈旧了,自己的育儿观才是最先进的,常常会说出诸如“妈,您不懂。现在不比从前,养孩子学问可大了”之类的话。老人觉得很委屈:“我不懂,你懂!” “嫌我老了,不中了!”儿女也不开心:“那是我的孩子,我管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吗?” 原本喜庆的年因为孩子这点事儿闹得不欢而散。
专家怎么说:
学会倾听很重要
出镜专家: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家庭是要有家庭文化的,谁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父母毕竟走过那么长的人生,也许,他们不懂现在育儿的具体技巧,但是,从他们的人生经验里,一定会有可借鉴的教育方法。我们如果愿意倾听一下,有什么事不能心平气和地沟通呢?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如果养了孩子反而说“这是我的孩子,你管不着!”你的父母会说:“你又是谁的孩子?”所以,我觉得,这不是过节过不好的问题,能这样对父母,平常日子肯定也过不好;这也不是和自己爹妈处不好的问题,能够说这么伤人的话,肯定在单位里面的人际关系也好不到哪儿去。
其实,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用30年的时间,浓缩了西方100年的进程,有好多优秀的传统观念都失落了。如果我们都能够把今天的日子过得从容一点,传统的积蓄就能很自然地在节庆里面体现出来,团圆、和谐的味道才会更浓。
互相尊重,爱才能翻倍
出镜专家:张丽(心理咨询师)
毋庸置疑,两代大人都是爱小孩的,而争吵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双方的尊重,这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课程。父母要尊重儿女做父母的权利,为他们可以担负起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而欣慰,给他们管教自己孩子的空间,不打破他们的底线;同时,儿女要尊重父母,不要看不起他们,觉得自己的育儿方式就是比他们先进有理。他们也是爱孩子的,只是不像年轻父母一样,在一些小事上过于紧张。对老爸老妈善意提醒,一切用爱来解释是最好的解决。
如果还可以换位思考,就能更多一些相互间的理解。对老爸老妈来说,要理解自己儿女教育方式与自己的不同,他们也在学着努力教养好自己的孩子。对年轻父母来说,顺着老爸老妈,哄他们乐呵也是件有成就感的事,只要没有出大格,就允许他们惯几天孩子,让自己的宝贝享受几天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珍贵的情感经历。
其实,两代人为教育孩子争吵,影响的不只是过年的气氛,父母和儿女的情感,还有小孩的成长。在大人争吵的时候,孩子也会在里面学习,要么是左右逢源地讨好,要么是对冲突的紧张和恐惧。只有父母和儿女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孩子才能更加安心地享受双份的爱与关心,一家人才能够更加相爱。
除尘:起于尧舜。“尘”同“陈”,除尘取义“除陈布新”,不仅要把环境打扫干净,更要把精神上的尘埃清扫完毕,扫除与家人的不快和负能量,相亲相爱。
贴门神:人们希望尉迟恭等赫赫有名的将军将灾祸挡在门外,让全家人快乐团圆,并在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和和美美。
贴春联:源于宋代。对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单联如室内贴“抬头见喜”,门对面贴“出门见喜”,祝愿整个家庭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贴福字:福字必须是菱形的,它的4个角表示东南西北,4个边表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意味着一家人可以收获到四面八方的福气,和和美美地生活。
办年货:精心置办一些走心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父母、伴侣和孩子,对他们这一年付出的爱表示感谢,并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地爱他们。
走亲访友:登门拜访,感谢亲人好友这一年来对父母和家人的关照,送出美好的问候和祝福,寻找儿时的回忆与亲情的回归,其乐融融。
吃饺子:饺子即“交子”,是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意为更岁饺子。辞旧迎新,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是热腾腾的饺子,享的是暖融融的亲情。
吃火锅和鱼:南方在年夜饭喜欢吃火锅和鱼,火锅沸煮,寓意“红红火火”,而“鱼”和“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贾方方 责任编辑
E:[email protected] T:010 5102 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