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婚姻与家庭(上)

不肯扔东西的孩子


不扔垃圾,因为垃圾会被大人烧死;不吃苹果,因为苹果被咬后会疼……一个9岁的孩子,为什么分不清现实与想象,将身边的一切都赋予生命?

文|兰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他把一切赋予生命,包括垃圾

东东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半年前的一天晚上,东东妈在厨房刷碗,东东忽然问:“妈妈,这些垃圾会被送到哪里去?”“垃圾站呀!”东东妈随口答道。“他们是住在那里吗?垃圾站是他们的家吗?”东东追问。“不是哦,垃圾要统一被送到垃圾站,然后被烧掉!”一条简单的生活常识,却让东东崩溃了:“被活活烧死,他们多疼啊!你们以后不要扔垃圾!”东东大哭不止。从那以后,只要妈妈把垃圾放在门口,东东就会捡回来。家里人拿他没办法,只得背着他悄悄地把垃圾扔掉。

被东东赋予生命的不只是垃圾:“妈妈,我不想吃苹果。咬它的话,苹果会疼!”“妈妈,别把铅笔屑扔掉呀,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明天我还要和他们玩呢!”“妈妈,用这么尖的笔尖儿划到纸上,纸该多疼啊……”看见儿子变得越来越怪,东东父母只能一遍遍地解释:“这些东西都是死的!死的东西怎么会疼呢?”东东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不,他们都有生命!”孩子好像失去了判断力,怎么也不相信父母的话。

背着孩子,东东父母也会埋怨对方。东东爸认为,儿子小时候,妻子经常给他讲拟人化的故事,才落下这个毛病;东东妈则埋怨丈夫陪儿子的时间少,所以孩子才这么敏感、胆小。可是,夫妻俩吵来吵去也没有结果,到头来仍是束手无策,最后只能求助心理咨询师。

心理退行,是为了保护奶奶

东东的发育很均衡,成绩中上,交了很多小朋友。除了不肯扔东西这个毛病以外,没给家长找过麻烦,所以,我首先排除了精神发育迟滞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可能性。

“孩子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有生命,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我告诉东东的父母,根据皮亚杰的“泛灵心理”,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会和布娃娃讲话、和枕头谈心。6岁后,孩子就会缩小有生命物体的范围,觉得“能动”的东西才有生命。到了8岁以后,孩子能够很准确地认识生命的意义,也会知道植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不一样的。

“对,东东7岁时,有一次问我,为什么月亮跟着我们一起走。我顺口回答说,因为月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自己跑去百度,然后告诉我,妈妈,月亮是一个星球,它不能和我们做朋友的……以前他挺正常的,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变成这样!上周,邻居家扔装修垃圾,东东疯了似的追着车跑,摔得鼻青脸肿,吓死我了!”东东妈说起这件事,心有余悸。

“孩子最近经历过丧失吗?比如,亲人的离世、重大的挫折或者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听到我这么问,东东父母一起靠向背后的沙发,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半年前,东东的奶奶患了脑癌,我们一直瞒着他。从小,他是被奶奶带大的,祖孙俩的感情特别好。这回奶奶住院,他表现得很平静,却没完没了地关心那些没用的东西,我还在心里埋怨过孩子不懂事……”东东爸后悔地说。

“可能是被奶奶吓到了吧!我婆婆刚发病那会儿,特别吓人。经常胡说八道,还摔、砸东西。东东一放学就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敢见奶奶。”东东妈妈说到一半儿,眼圈儿就红了,“现在,老人的病情暂时稳定了,特别想孙子。我们想带东东去医院看她,可东东不肯去。现在,他又多了这么个毛病,我们更不敢让他受刺激,正为难呢!”

我解释说:“东东把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是一种‘置换’。他用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寄托对奶奶的情感。表面上看,东东退行到很小的时候,变得幼稚。实际上,他在保护没有生命的物体时,就等于在保护奶奶,保护自己内心的感受。”

用布偶陪孩子慢慢长大

治疗因焦虑、恐惧退行到早期发展阶段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投其所好”,即和他一起回到小时候,再慢慢“长大”。我把一篮子布偶倒在东东面前,东东一双大眼睛放出兴奋的光芒:“哇!”

“东东,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阿姨这里有很多布偶,你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给我讲一个布偶的故事,好不好?”我引导东东。

东东迟疑了一下,摸了摸几个动物的玩偶,选来选去都找不到合适的。最后,他突然拿起一个巫婆玩偶,大声说:“吃了你!”他的表情狰狞。东东在叙述故事上存在困难,这是内在情感受阻的表现。

“哇,这是一个怎样的巫婆?”我问。“森林里的巫婆!”东东简短地回答。“巫婆做了什么呢?”我又问。“她吃了很多小动物。”

“来,东东,连起来说一次。”我引导他,东东很听话地照做:“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老巫婆,她很可怕,吃掉了很多小动物。”这一次,东东表达出“恐惧”的情绪,情感也连贯了很多。在东东心里,这个巫婆,就是即将夺走奶奶生命的疾病。

“东东,你看,老师手里有一个小太阳!”我套上一个太阳的玩偶,向他晃了晃。“你知道巫婆最怕什么吗?”我故意卖了个关子,然后坚定地说,“巫婆最害怕阳光!每一次太阳公公出现了,巫婆就会马上消失!你看,巫婆不见了!”我握着东东的手,悄悄把巫婆的玩偶藏到了身后。

“那……太阳下山了,该怎么办?”东东追问。“那也没关系!太阳下山,所有的小动物都躲回家里。只要把门关好,巫婆就进不来啦!而且在家里,爸爸妈妈会保护小动物们!”

“啊—”东东如释重负。我趁热打铁,让他把新的故事重复一遍。东东用流利的语言,复述了刚才我们一起谈论的内容。至此,我们改变了故事最初展现的恐怖基调,东东心中的紧张也缓解了大半。

接下来,我们又加入了一些巫婆的同伙们,僵尸、怪兽、恐龙……东东每找出一个邪恶的力量,我们就找出一个东西制服它。故事越讲越长,结局却越来越好。

“小动物们知道巫婆就在门外,很害怕怎么办?”东东在整个故事完成后,忍不住追问。“他们可以拥抱在一起,看最喜欢的动画片……小动物们可以把害怕的感觉告诉爸爸妈妈。如果特别害怕,也可以哭出来,据说那样会舒服很多哦!”我借着“小动物”,告诉东东一些克服恐惧的办法。东东听了后,欢快地跑出了咨询室。在回家的路上,东东把咨询室里讲过的布偶故事,和爸爸妈妈又讲了一遍。路过超市时,他兴致勃勃地买了几个手偶回家。

和孩子一起谈论死亡

第二次咨询时,东东妈向我描述孩子在咨询后的变化:“回去后,东东没再坚持不让我扔东西了。一有空,他就摆弄着手偶讲故事。有一次特别好玩儿,东东讲了一个故事叫‘哪儿也不去’:小青蛙邀请朋友们去划船、游泳、跳水、潜水……结果朋友们都纷纷拒绝,一个都没去成。”

“《青蛙弗洛格》里面好像有这一段儿吧!”东东爸喃喃地说,“可是,在原本的故事里,小青蛙的要求都被答应了,大家玩得挺开心的呢!”似曾相识的故事,但是结局却被改了,这是为什么呢?

给东东做咨询时,我特意找来青蛙的布偶,想弄清楚他心里的想法。“我们去学校玩儿吧? ”“不去!”“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吧?”“不去!”“我们去做宇宙飞船吧?”“不去……”一连串的问题后,我突然问:“我们去医院吧?”

东东愣住了,反问我:“去看奶奶吗?”可见,奶奶生病这件事一直在他心里。他在心里抗拒奶奶生病的事实,所以哪里都不想去。

我点点头,拉住东东的手,问:“小青蛙想奶奶吗?”东东沉默了一会儿,还没回答,眼泪就掉了下来。孩子的悲伤,往往是无声的—他们可以为一根冰棍儿大哭大闹,可到了真正伤心时,反而不容易表达。

“奶奶会死吗?”东东终于问出了心中压抑已久的问题,抽抽搭搭地说,“我好想她……”我对东东说:“奶奶可能会死,但是现在,你们可以在一起!” “奶奶要是死了,我会梦到她吗?”东东抹去刚刚流下的泪水,认真地问。“一定会的!而且你可以画画,和天堂里的奶奶说话。”我紧紧地握住东东的手,把力量传递给他。

第二次咨询结束后,东东和爸爸一起去医院看望了病重的奶奶。并且,东东没再赋予一切东西生命。因为已经有勇气谈论死亡,所以,东东不再需要通过保护物品,来缓解心中的忧虑和恐惧。


兰心
资深心理咨询师

当亲人离世时,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哀伤?

孩子处理哀伤时,常常会保存逝者的遗物,常常提及和想起逝者,感到逝者还在世或者经常梦见逝者……其实,孩子都是在通过想象保持同逝者的互动和情感联结。所以,如果能将想象意识化,通过可操作的媒介来完成这种想象,就能够帮助孩子缓解悲伤。比如,用画笔画出逝者的样子或者用玩偶和逝者对话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全家人要允许公开地表达伤痛。如果大家能够交流自己的感受,就有更多的机会和过去的悲痛告别。相反,如果过度压抑,表面上风平浪静,潜藏的哀伤却会耗尽人的精力。而孩子也会将悲痛压在心底,严重的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付洋 责任编辑

E:[email protected] T:010 5241 3601

 

4岁儿子的“性幻想”

情人节,让我们再矫情一把

和和美美过大年之扫雷行动

“别人”的孩子竟能继承自己的遗产?

你骑着白马,却在途中迷了路

情人节驾到,你的那个他准备好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