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精神上的“贫困”,没信心、没想法,易满足、易安于现状。没有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没有为之奋斗的追求、拼搏和奋进。应该说,扶志当是整场脱贫攻坚战中最首要的事。
2017年以来,陇西商南县委宣传部将精神文化脱贫作为事关贫困群众整体脱贫的重要方面,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着眼突出特色,经认真研究后,重点从四个层面精准施策,刹歪风、树新风,筑基础、增载体,全力帮助贫困群众重塑战胜自我的信心,鼓舞脱贫摘帽的斗志。
开展巡回宣讲,加速精神脱贫。商南县开展以“培育文明新风、助推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巡回宣讲,加强教育和引导,重点消除少数贫困户存在的消极懒惰思想,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商南县委宣传部积极牵头,联合扶贫、农业、教育等部门组建了4支宣讲团,从2017年4月至11月,到本年度计划脱贫的35个贫困村逐村开展宣讲。
宣讲中,既有扶贫部门干部讲解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提升党的好政策在群众中的知晓率,也有“脱贫示范户”“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和艰苦奋斗的经历,同步举行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等,表彰村里的“好公婆”“好儿媳”“脱贫标兵”,为他们披红戴花,颁发证书和奖品,多层面、大张旗鼓地抵制歪风,弘扬正气,在贫困群众中倡导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等精神价值导向。
68岁的清油河镇吊庄村九组村民田角争,就是一个典型。在宣讲中,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告诉乡亲们,正是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重新有了战胜贫困的信心,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现实,摘掉了“贫困帽”。
建立“一约四会”,推进移风易俗。说起移风易俗,商南县过风楼镇白玉沟村党支部书记余益喜深有感慨:“现在的人情礼简直送不起!作为村干部,是亲戚的得送,不是亲戚的也得送,对方要是贫困户,还要送得更重些。”他算了一笔账,现在的农村,保守些算,每户人家一年下来至少送50次礼,需要一个劳力做两个月零工的收入,也相当于卖5头大肥猪的钱。
一段时间以来,“大操大办”“赌博成性”等歪风在农村日益盛行,让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经济负担加重、苦不堪言。 鉴于此,2017年年初,商南县委宣传部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扭转”。遵循“突出群众主体、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正面引导”三项原则,由镇办牵头、县民政局指导,发动群众讨论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实现对本村百姓事务的调解、监督和服务,遏制陈规陋习。特别是依托红白理事会狠刹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陋习,倡导喜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新风尚,切实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
截至2017年9月底,陇西商南县已有120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四会”。移风易俗成效初显,好风气又慢慢回来了。正如过风楼镇徐家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吴龙江所说:“现在打牌赌博的少了,生活懒懒散散的少了;跳健身操的多了,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爱护环境的多了。”
评选“五美”村民,树立良好风尚。为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通过扶志、扶智,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2017年8月下旬,商南县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争当“五美”村民活动的通知》,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五美”村民积分量化评选活动,即评出“勤劳致富美、道德风尚美、孝老爱亲美、热心公益美、团结和谐美”村民。县里组建了评选活动领导机构,对评选活动的主要内容、评定办法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10个镇办均成立了评选工作领导小组,124个村(社区)成立了“五美”村民量化评分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评选。这个活动,与以往的“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不同,“五美”村民评选以户主为单位,采取积分量化的办法,在镇办领导小组的监督下,由各村(社区)积分量化评分委员会,按照24项考核标准量化打分,依据积分高低进行排名,对评选中积分在80分以上的,在全体村民大会上通报表彰,并张榜公布、给予奖励;积分在60至80分的,在全体村民大会上通报表扬、张榜公布,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积分在60分以下的,在全体村民大会上予以通报,由村道德评议会评议后开展入户走访,积极做思想工作,实行“教育帮助”。 开展这一活动规模大,有力地浓厚了农村的好风气,在扶志、扶智方面发挥出良好作用。
创建文明新村,筑牢脱贫基础。商南县将69个贫困村全部纳入文明村创建,重点围绕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社会秩序和谐安定、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的目标,为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商南高级中学2017年高考录取的贫困毕业生,获得了政府或社会各界的资助入学金。
社区群众正在参与脱贫攻坚政策问答活动“扶智”阻断贫困传递
脱贫攻坚中,商南县按照“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扎实推进“造血式”教育扶贫,努力让每一名贫困家庭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全面资助贫困学生。如何让教育资助好政策,变成激发贫困学生奋发进取,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阳光雨露”,是商南县教育扶贫倾力在做的事。商南县先后制定出台了教育扶贫规划、实施办法,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全覆盖的贫困学生救助体系。2017年上半年,商南县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32万元,资助学生4055名;兑现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资金663.38万元,享受学生17939人……累计兑现各项资助资金1202.95万元,惠及学生27348人。该县还通过组织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贫困学生捐资,有820名贫困大学新生得到了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资助,保障他们能顺利跨入大学校门。
深入推进资源共享。为了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让更多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商南县从最困难的地方、最薄弱的环节抓起,全方位、高标准统筹推进薄弱校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薄弱校的建设工程列入了计划,有的项目已经建成投用。同时,该县将全县初中分为2个学区,小学分为5个学区,在学区内推行管理理念、教研成果、优质师资、教学设备“四个共享”,并加大教育经费和师资向贫困镇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贫困村学校按100人核定经费;对10人以下的村教学点、幼儿班均配备2名教师;将新招聘的39名特岗教师补充到贫困镇村学校任教,逐步缩小了基础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
多方联动,控辍学保入学。“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走。”为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人口素质,商南县按照“依法控辍学、行政控辍学、扶贫控辍学”的思路,制定了《教师结对帮扶实施方案》《控辍学保入学工作实施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层层签订责任书,组织开展了“千名教师进万家”和“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使教育脱贫政策、教育资助政策、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生理健康辅导、教师个性化关爱“五进”贫困家庭,进一步激发了贫困学生立志成才的理想信念。为第一时间劝返辍学儿童,商南县以镇办中心校为单位,对适龄少年儿童进行分类统计,逐一建立台账,一旦发现学生辍学,立即以政府名义向其监护人发送限期复学通知,督促学生返校复学。2017年以来,全县共劝返辍学学生59名,其中,15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已全部返校就读。
“扶技”增强致富本领
“之前种了两三年香菇,不仅没有存下钱,还欠下了外债。自2016年参加了县上开办的食用菌技能培训班,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2017年一下子就把欠债还了。”谈起种植香菇的经历,商南县青山镇新庙村贫困户鲁金忠的言语间,充满了对县上组织技能培训的感激。这是商南县实施“扶技”活动以来,给群众带来真真切切实惠的一个缩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商南县围绕“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思路,强化技术扶贫制度保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贫困村技术扶贫力度,持续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强化技能培训制度保障。商南县制定下发了《农业技能培训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培训目标、对象、内容和任务,要求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各涉农部门立足岗位职责和业务实际,扎实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从全县28个科技学(协)会、科普站、涉农部门,组织科技人才、技术专家和土专家140余人,组建了商南县科技服务队,以县老科协为主体,建立了包含农业、林业、畜牧业、扶贫、水务、医疗等行业退休科技工作者25人的科技报告团,为开展“扶技”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培育新型农民辐射带动。县上以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生猪、鱼类等种植养殖业为主,把在乡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着力将他们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脱贫“领头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每名中、高级职业农民包扶带动5户贫困户,每名初级职业农民包扶带动3户贫困户,并经常性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学会一项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一门致富本领。
实行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商南县农业部门7人专家服务队,结合贫困村脱贫规划、农民意愿和实际需求,制定科技服务计划,广泛开展“送信息、送技术、送物资和送服务”活动,在农时季节及关键生产环节,对全县贫困村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瞄准贫困户,积极帮助他们发展茶叶、食用菌、猕猴桃等重点产业。2017年以来,已为贫困村集中开展产业技能培训37期,参加培训的贫困群众3000余人次。
(据《商洛日报》) 商南县农业局在十里坪镇碾子坪村,开展产业扶贫农业科技培训。
致富能人在为村民传授反季节香菇养菌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