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父母必读

爱运动的孩子更聪明

作者:文|张姣 编辑|严芳
体育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拥有健壮的体魄,而且更能锻炼孩子的人格和品质。对于小小孩来说,运动还能让他变得更加聪明,因为孩子是靠肢体来探索世界的。家长需要做到的就是让运动变得有趣并让他坚持下去。

牛牛特别不喜欢运动,爸爸带他踢球,刚踢几下他就喊“累了”,话音未落一屁股就坐在草地上。小家伙越长越胖,爸妈都很犯愁,小小年纪身子这么重可不行,如何才能让他爱上运动?

6 招让孩子轻松爱上运动

有些宝宝活泼好动,运动对他来说就是玩,这样的宝宝培养运动习惯相对简单些;还有些宝宝,或偏胖,或运动细胞少,行动也不那么敏捷,没事就爱坐着、躺着,运动对他来说,常常是一种负担,培养运动习惯就比较难。不论宝宝是什么类型,好的运动习惯都会让孩子长期受益,爸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观看比赛,激发运动兴趣 从网上下载孩子所选择运动项目的明星视频、图片素材,播放给孩子看;经常带孩子去观看体育比赛,现场感受热烈的气氛和观众对明星的喜爱,能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

多多尝试,找到孩子喜欢的项目 孩子喜欢,运动就变成了玩,他一点也不累,愿意坚持;反之,被父母勉强的运动项目则很难长久。如何找呢?带孩子参与、观看各种体育活动,看孩子喜欢哪类项目,再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创造相应的运动条件。

以身作则,营造运动的氛围 体育界“虎父无犬子”的现象很普遍,不只是遗传因素,家庭运动氛围同样重要。家长千万不能把孩子朝教练一扔,自己打游戏去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着迷的事情,孩子也会着迷,因此,对孩子所选的运动项目,一定要表现出十二分的热情,如果自己还不会,要抓紧练习,并经常陪孩子练练。

循序渐进,帮孩子找到成就感 和教练一起制定孩子的运动计划,按孩子的运动规律办事,一步步走稳。很多家长非常性急,其实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最稳妥。不要让孩子做过难的动作,不要让孩子练得太狠,毁了孩子的兴趣就麻烦了。让孩子一点点进步,让他总是有成就感,孩子就能高高兴兴地坚持下去。

坚持,离不开你的鼓励 给孩子的 体育锻炼以必要的物质支持,如运动衣裤、运动鞋袜、羽毛球、足球、跳绳等,让孩子看到父母对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坚定的支持态度。

随着运动项目的深入,对孩子的体力和毅力都是考验,其实,再坚持下去就适应了,能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孩子累了,家长千万不能责骂说“这点苦也吃不了”,而要充分地肯定孩子的努力,夸奖不要吝啬。

时刻注意安全,避免运动意外 不论是骑自行车、滑小滑板、还是踢球、跑步,家长事先要检查器械,带孩子做好准备活动,提醒孩子练习时要小心,并适当准备创可贴之类的药物随身携带。

培养运动好习惯,绕开这些坑 

有些父母出于种种原因,没有按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出最佳选择,有时候甚至起了反作用。以下误区要避开。

运动量偏大 很多爸爸体力好,运动半天也不累,带孩子玩的时候,常常一玩就忘了时间。这会让孩子受不了,运动过量,会让孩子感觉浑身酸痛,觉得运动一点也不好玩,这会直接导致孩子抵触运动。

  不选择孩子喜欢的 大人们通常都很功利。孩子玩起来兴趣盎然的项目,大人觉得不咋地,不鼓励孩子玩;大人觉得有用的,拉着孩子上。孩子在玩滑板,被拉去学跆拳道;孩子踢球玩,则拉回来练乒乓球;孩子力气大,喜欢投掷类项目,被拉去学游泳。凡此种种,常常会激化矛盾,毁掉孩子的运动兴趣。

项目太超前 很多家长恨不得孩子一个月就长大了,给孩子选的运动项目常常超前。比如,早早带孩子练篮球、练网球,还有家长带着小不点去骑马,要培养孩子做小骑士。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是有要求的,可能会带来运动伤害,当孩子的身高、体重和力量不够时,有些运动过于勉强,会打击孩子的信心,消磨孩子的兴趣。

不能持之以恒 很多家长很忙,说好陪孩子的,临时有事就取消了,一而再、再而三,定下的运动计划慢慢就走型了,孩子会觉得运动是可有可无的事,也就不会当真了。

Q&A 运动习惯培养

Q:孩子一运动就喊累,不想继续了,怎么办?

A:要找到孩子喊累的原因。如果真的是身体累了,那就歇一歇;如果是看到周围别的小伙伴在玩,那就想办法鼓励孩子坚持;如果是父母对孩子运动与否无所谓,孩子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无价值的事,父母自己要端正态度。找到原因,再针对具体情况去解决。

Q:必须报班才能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吗?

A:当然不是。报班是解决父母不能指导孩子的某些运动技巧的。如果家长有某方面的特长,带孩子一起练习效果会非常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家长很忙,或不懂运动,报班比让孩子随意练习效果更好。

Q:要不要强调孩子的运动专业技能?

A: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征询教练意见,可以适当在专业方面提高一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培养运动习惯是为了身体能长期受益。

 

如何和孩子愉快地聊天?

全新的颜色: 学会“与孩子合作”

康丽颖:优秀家风是缄默的知识和实践的智慧

区分常见病里的“双胞胎”

吃零食不再左右为难

手足口期间吃喝巧安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