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头发丝有多细?在国机重装二重装备大型轴类精加工高级技师龙小平的眼里,那是肉眼可见的精度差。这个精度差,会让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产品变得不值一分钱。而他要追求的,则是这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甚至更细。
“小细节”成就“大装备”
在国机重装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的厂房里,横卧着数台捷克S R5、德国基根3.5m等全球顶尖大型数控车床,车床转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穿戴着蓝色制服、白色帽盔的龙小平是这些车床的“船长”。他就在这里,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件百万级核电、水电、火电等大型轴类件产品的精加工。
当今世界,化石燃料日益枯竭,核电作为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的清洁能源受到全球重视。可遗憾的是,中国发展核电的关键部件之一——“核电转子”却一直被日本垄断,一台转子进口价格则高达七、八千万元。这样的局面在2015年被彻底终结。其标志就是世界首件C A P1400核电转子的成功制造。这个交货重量264吨,最大直径2044mm,总长17395mm的“巨无霸”就诞生在龙小平的车间里。
虽然生产出的产品是个“巨无霸”。但其要求的精细程度却极其精细。尤其是架口部位形位公差要求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这对于龙小平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时在国内,我们做这个事情是第一次,所以我们倾注了厂里精加工能力最强的一批人,一起来突破这道难关。”
龙小平不停地试切、失败、调整,再试切、再失败、再调整……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在刀架上站了30多天。呕心沥血的结果,是他将核电转子架口的精度从0.01毫米提升到了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30~1/20,精度提升了惊人的3.4倍。这样的指标,同行和专家都觉得是不可能做到的。
成为“龙一刀”
“技能这一块儿,是用钱买不到的,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锤炼和磨练,最终才能掌握这项技术。”近三十年的打磨,龙小平的双手伤痕累累。但同时,也练就了一手“好刀工”。
在精车中,龙小平是出了名的下刀快、稳、准。精车的留量多少对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这几个要素影响,他都能控制得恰到好处,一个精密公差尺寸他最多三刀就可以搞定。龙小平说:“细节做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出神入化的刀工也让他获得了一个颇具“江湖高手”风范的名字——“龙一刀”。
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武功达到一定境界,闭着双眼就能感知对方招式。用刀高手“龙一刀”也不例外,为了追求极致的加工技术,他要求自己的各个器官的感知力都达到非同寻常的水平。经过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地修练,他开创了另一项独门绝技——“盲听刀具”。不用眼看,不用手摸。光靠一双耳朵,在方寸之间就能精准感知刀具走向。
“龙一刀”车过许多了不起的“作品”。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装备部件的8万吨模锻压机,其横梁与底座之间的拉杆就出自“龙一刀”之手。其拉杆长度22米,长度直径比1:40。“有句话叫‘车工怕车杆,刨工怕刨板。’要车好长达22米的细长杆,加工难度是非常大的。尤其带螺纹的拉杆难度更大。”而龙小平作为2003年首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当年的大赛备战,练就了他“干细长轴、干细长丝杆”的加工绝技。于是,靠着出神的刀工,“龙一 刀”又一次完美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失毫厘,才能决胜千里
重型装备制造加工行业中,有一个对于大型轴类件精深加工的精度指标——μ级,即微米级(0.001mm),相当于人头发丝的1/100。在这个指标下,任何一个差错,就是真正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龙小平对于产品精度的追求可谓达到了极致。
2014年加工300M W发电机转子时,要求架口圆度控制在0.0075mm之内,突破架口精度加工瓶颈成为首要技术难点。在加工第一件转子架口时,龙小平和他的工作团队一开始沿用老工艺,最终架口精度只达到了0.009m m,且效率低,不可能按用户要求实现批量出产。之后的日子,“大家憋着一口气,非要把它做出来!”龙小平带领工作团队夜以继日,无数次尝试,最终独立研发出了利用双托静压系统加工架口的全新工艺方案,不仅达到μ级,更可贵的是,μ级还非常稳定,成功实现了300MW发电机转子精加工批量出产。
龙小平还针对不同型号的发电机转子制定不同的系统参数,形成模板,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300M W发电机转子的精深加工周期由60天缩短至20天,并且在2017年实现了连续12件300MW发电机转子精加工零缺陷。
“要耐得住寂寞。”1988年,18岁的龙小平进入二重装备,30年时光倏忽而过,陪伴龙小平的,依旧是二重装备厂房里一座座巨大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见证了他从一名“新手车工”成长为身怀绝技的“龙一刀”。如今,龙小平的肩头承担起更多传承的重任。如何培养出更多技能人才?如何让更多的技能人才在关键核心加工过程中承担起重任?则成为他目前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