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找”主题满足精神需求
得益于多样的表现方式,相较真人电影,动画电影能够以更为灵活的手段及更为直观的方式表现自身所要讲述的故事主题。如2016年大热的《疯狂动物城》,便将种族藩篱这个当前社会上极为严肃的话题以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矛盾表现出来,极其生动形象。而有意思的是,相较于美国观众针对种族问题的理解,文化血缘较为单一的中国观众却更多对兔子朱迪努力融入大城市打拼的经历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这说明欣赏者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体生活环境。一部动画电影如果要收获观众的喜爱,必须要有一个能使其感同身受的故事。
《寻梦环游记》的英文原名为“Coco”,大陆译为“寻梦环游记”是因其故事主线的关键词是“寻找”。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出场时都处于“求而不得”的状态,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尔因为其爱好被家人反对愤而出走,不料却流落到死人云集的阴间,并结识了亡灵乐手埃克托,孰不知此人正是他当年为了追逐音乐梦想抛妻弃女,身遭横死后却为寻求家人谅解而苦苦求索多年的高祖父,也正是埃克托的离去让米格尔家族多年来都对音乐有着抵触情绪。电影聪明地将两个主人公所寻找的梦想设置为相互抵触又互为因果,从而凝聚为“家庭与事业该如何选择”这一大命题。电影通过米格尔与埃克托的经历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论证,最终,米格尔拥有了在阳间纵情歌唱的权利,埃克托也在阴间与家人得以团聚,看似皆大欢喜,但实质上还是回归到了重视家人的传统主题。年轻的观众因看到米格尔为追逐梦想不断努力受到激励;岁数较大的观众则仿佛从埃克托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曾经奋斗的影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都得到了满足。而片中设置的反面人物“歌神”,其洗脑式的“莫失良机”,也体现出了制作方对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所谓偶像崇拜和成功学的反叛。
二、情感元素符合审美认知
在《寻梦环游记》上映之前,中国大陆市场一直是皮克斯的“滑铁卢”,多部在全球广受赞誉的动画电影,都在大陆市场折戟沉沙。如获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讲述少女成长过程中情绪变动的《头脑特工队》,在2015年上映期间于全球共斩获了6.35亿美元的票房,但在中国大陆却只有可怜的9000万人民币入账。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该片所表现出的情感元素并不符合中国观众的认知,主人公美国小女孩茉莉的教育成长经历与中国成年观众的童年记忆完全不同,产生不了感同身受的代入感;而该片所蕴含的复杂的心理问题,对于少儿观众来说也过于深奥。尽管片中新颖的人设、绚丽的画面都是国际顶尖水准,但核心内容却让其在大陆市场显得水土不服。
也正是此类前车之鉴,因将故事背景放置在墨西哥这个中国观众并不熟悉的国家,《寻梦环游记》在上映之初并不被大陆院线所看好,首日排片只占当日9.8%。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电影在上映之后却得到了中国大陆观众的广泛青睐。除了上面提到的主题因素外,电影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外表下,蕴含着对于家庭、死亡等因素的深刻认识,从一个墨西哥孩子的梦想追溯到整个家族的血脉相连,这让同样极具有家族观念的中国观众产生了共鸣。他们发现,中墨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居然有如此多可相借鉴的相似点。如米格尔屋中摆满家族成员照片的祭台,便与中国的祭祖习俗颇有共通之处;而电影中所塑造的与阳间并行有序的阴间世界,也与中国神话体系隐隐暗合。早在20年前由徐克导演的动画电影《小倩》中便有过类似设定,中国观众在欣赏时并不会因异域的陌生而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会有一定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寻梦环游记》冒险地将“死亡”与“动画”相结合,却并没有采用如《僵尸新娘》这类受众面较窄的“哥特式”画风,反之大鸣大放地将饱满丰富的色彩填充其中,让其所构建的亡灵世界不但没有丝毫的阴森气息,反倒是生机勃勃、繁荣喧闹。尤其是片中亡灵世界回到生者世界所必须经过的万寿菊之桥,全部由墨西哥人认为可以保存阳光能量从而照亮死者返回尘世的万寿菊花冠组成,其金黄的颜色堪称炫目,充满着光明与希望。也正是皮克斯在这方面的努力,“死亡”并没有成为阻碍少儿观众进入影院的瓶颈,反而被贴上了“合家欢”的标签。
除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和顶尖动画制作水平外,《寻梦环游记》所表达的情感元素及积极向上的电影主题,具有广泛的普世性,从而跨越墨西哥国界,感染了我国的电影观众,这是其获得高额票房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讲故事的能力尚待提升,片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核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元素堆砌层面,这让观众观看时情绪并不能得到充分调动,更遑论接受片中所传达的观点,这是我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限制所在,需要中国动画人的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责编: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