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探析政论专题片思想体系的构建

作者:唐池

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于2017年8月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片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战略展开,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党法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并对建成现代化法治国家的美好前景进行了展望。作为一部以法治建设为主题的作品,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因此,创作者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角度入手,将法治与社会道德、现实国情、未来发展分别建立起了紧密的逻辑关联。本文将根据《法治中国》中所列举的事例,来分析法治理论从阐明到传导的过程,以此证明理论联系实际、构建思想体系在专题片中的重要性。

一、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维护社会和谐

在维护公平正义上,法治和道德二者缺一不可,而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法治中国》的一个重要论点。

由于依法治国主要包含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该片对于法治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由此展开,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深度研究理论内容,以符合国人逻辑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宏观视角出发,逐步深入展现法律条例的细节。其中,司法腐败问题、权责划分问题引起了中央的足够重视,《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恰好与随后十九大所提出的“绿水青山”这一热点相呼应,最引人注意的当属《行政诉讼法》的修订,这不仅是因为《行政诉讼法》出台二十四年以来首次修订,更是因为它切实解决了如民告官难、立案难等问题,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解决老百姓棘手的身边事。这一系列实例让观众看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成果,在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社会道德素养。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道德在法治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法治中国》很好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助力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依法行政》一集中,贵州大关镇上的政务公开监督员罗昌友完美诠释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让二者紧紧凝结成一个整体,当他发现镇上年逾九旬的李玉芬老人没有领到高龄补助时,便及时地向当地政府报告了这一工作失误,将李玉芬老人的名字补写在名单内,并帮其领取了一年的补助金。正如他在片中所说:“你既然帮助政府做这种监督,你就要尽到监督的职责,你不要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公众责任感是政府在执法过程中最有力的监督,正是这份责任唤起了民众心中的道德感,从而让法律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无论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专业解读,还是专题片所选取的身边事例,都足以说明法治与道德之间的紧密关系,现实的感召总能给予人无穷的力量,《法治中国》无疑是全民提高道德修养、学法守法的号召者。

二、法治与国情—立足现实,关注民生问题

《法治中国》在开篇便提出整部作品的中心问题—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在十八大后提出的“四个全面”之一,“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决策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它三个“全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法律是公共治安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民众的生活休戚相关,换言之,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司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民权益、经济稳定发展,最终达到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整部专题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符合当下国情的表现,片中多次出现的红头文件更是确保了理论的权威性。此外,这种开宗明义的方式也为专题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立论点,有利于后续内容从各个方面入手,抓重点、抓根本,提炼出实例背后的本质观点。

除了明确中心问题外,该片还多次强调了“不能关起门来搞法治”,这句巧妙的比喻再次证明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适应国情。就这点而言,《法治中国》采用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先讲述群众身边的故事,再引申到具体的法律条例上,切实论证了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国家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生动具体地展现新一代父母的生活,该片特意采访了北京的孙雪梅夫妇,孙雪梅是一位刚刚生下“二宝”的妈妈,一家人和睦的生活以及女儿不再孤单的童年,让观众在荧屏前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这直接体现出电视专题片的特点与优越性,它发挥了影像画面的优势,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赋予了国家政策超越文字的感染力。

该片不仅实现了电视语言多样化,还有着极为丰富的视角,所展示的事例涵盖了中央与地方部门,遍及每一个县城、每一个乡村,这样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面恰好呼应了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全面”二字,再次强调了主题。例如片中所列举的湖北襄阳古城墙事件,在全面实行地方立法之前,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斑驳的城墙上随处可见人为破坏的痕迹,而政府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监督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物破坏的恶性循环。随着地方立法权的不断完善,襄阳市制定的古城墙保护条例一出台,就彻底改观了该文化遗产的面貌,唤起了民众保护家园的热忱之心。这一事例足以说明地方立法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我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立法权从中央下放至地方,让每个省市的政府部门实现法治上的“量身定做”,是法治与当下实际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事例丰富是《法治中国》这部专题片的重要特点,它详细讲述了中央文件从颁布到落实的全过程,强调了脚踏实地、为民做实事的重要性,让观众获得了强烈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到乡村的山野田间,每一寸国土都需要法律的维护,将法治与实际国情结合起来,体现了国家办实事的决心,更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彻底性相符合。

三、法治与未来—高瞻远瞩,共建小康社会

《法治中国》共六集,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集《奉法者强》从宏观角度出发对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成就做出了总结,强调了“依法治国”这项决策的重要性,它可以看做是整部片子的总抓手。第二集至第五集分别从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三个方面展开叙述,突出了“全面”二字,证明了实现依法治国并非只是依靠单方面的努力,而需要党、政府、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努力奋进的整体,共同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这一部分的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大智立法》强调了人大在立法中做出的种种贡献、《依法行政》强调了政府的职责等,这样的叙事方式有利于观众分清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正确划分权责体系,只有做到了知法懂法,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第三部分是第六集《全民守法》,它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明确个人在推进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全民守法需要每一位中国人身体力行,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升个人法律素养,身处“互联网+”的新时代,该片用专题片的形式,打开了全民积极学法、守法的便捷渠道。

《法治中国》拥有国家高度的权威观点,更具备新时期昂扬自信的气度,充分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其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展望了未来,给予大众无限的期望。

专题片《法治中国》之所以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根本原因在于该片在叙事上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将书面化的法律用语与政策内容转变为一种影像、解说、实例相结合的新形式,让该片做到了节奏紧凑与内容详实,值得同类政论专题片借鉴。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责编:胡斌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