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本草有灵 中华有情

作者:王利丽
201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发给了中国中医药学家屠呦呦,而她领奖时的主题演讲也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了中国中医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就在全世界聚焦中医药的神奇魅力之时,首档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播出。该片不仅将艰深晦涩的传统中医药原理娓娓道来,更深沉有力地传递出中医药人的匠心精神,在引起国内观众深深共鸣的同时,也以视听盛宴的方式再次向全世界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与自然相约

对于外国人甚至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对传统中医药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中药店里那一粒粒名称生僻的黑色药丸上,而对于这些已经过复杂加工的成品药丸的来源,却知之甚少。广袤的土地、迥异的气候,赋予了中华大地丰富复杂的自然环境。而传统中医药学的本草根源,就孕育在这丰厚万变的自然之境中。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凉的戈壁沙漠,还是茂密的原始丛林、湿润的水乡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其生长的最佳境遇,传统中医药谓之“道地”。纪录片《本草中国》的摄制组首先追根溯源,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深入中华各地,探访传统中药“道地药材”的原貌和生态。不论是大众熟知的还是比较陌生的,这些药材地道的生长环境和人文风貌都一一鲜活地呈现在《本草中国》的镜头中。

丰饶的自然之境孕育了千姿百态的中华本草,而对于这些自然赐予的珍贵植物,千百年来中国人正是本着对其生长规律的智慧认识、对这些本草精华近乎虔诚的尊重和呵护,才开启并延续了中医药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守护之旅。每一味本草除了都有最适宜它生长的地理环境即“道地产区”之外,也有其独特的生长周期和最佳的采摘时节。《本草中国》第一集“时间”以一部朗朗上口的古老歌谣开篇,“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道出了自然界的时间流转与本草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这是现代科学仪器都无法精准探测出的自然秘密,而这一秘密却被几千年来以农耕为主、善于自然劳作的中国人所发现、掌握并且世代相传。

与自然相约,并不仅仅意味着中国人能够发现并尊重本草的生长规律,使其被最大化合理化地运用,《本草中国》的创作者还展示了中国人呵护本草敬畏自然的本真一面,而这或许才是中华本草能够世代相传的真正原因。四川德津是中草药“天麻”的产区,每年立冬至次年清明前是采摘天麻的最佳时节。在进山采摘之前,这里的人们按照惯例都举行一个名为“吼山”的仪式。在这些土家族的麻农们看来,天麻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植物,他们在山脚下一字排开,不约而同地望向山顶,目光坚定深沉,齐声喊着:“嘿嘿!挖天麻咯!”声调高亢而悠远。尽管现在这里的人们已经通过现代技术掌握了种植天麻的要领,但他们依然沿袭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仪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

二、匠心之精神

从自然之境中采汲本草的精华仅仅是传统博大中医药体系的起点,而根据每味本草的特性发明最适合的技艺和工序,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加工成形态各异的成品,从而方便保存并发挥本草最大价值,更是传统中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谓之:“道地药材,地道炮制。”在以手工业为主的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各个地域的药工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炮制流派。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这些曾经辉煌的中药手工炮制方法逐渐衰落,有的甚至失传。《本草中国》的创作者充分发挥纪录片“记录”的特性,选取当下颇具代表性的中药制作技艺传人,用镜头详尽记录这些已经承传了千百年的复杂精细微妙多样的中药古法炮制技艺。在记录过程中,不是简单的陈述铺排,而是以充满仪式感的艺术化方式呈现,为繁杂精细的中华本草古法炮制技艺增添了艺术的美感。

事实上,中华本草地道的古法炮制方法千百年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在这部纪录片中,尽管每一种中药古法炮制的记录都是从技艺展示及传承的角度展开,但通过一幅幅充满仪式感的画面、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创作者表达和传递出来的是每一项技艺背后所凝聚的每一份热忱和坚韧,亦有每一份相守的清冷和寂寞。“建昌帮”附子水火并用去毒法中,刘香保师徒在南昌寒冷冬夜共守一方窄小灶台的情景令人动容;何首乌、地黄、阿胶等古法炮制中费时费力的九蒸九晒,考验的不仅是技艺的老到和纯熟,更是品质和意志的磨练。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药店的药剂师卢广荣师傅鉴定天然牛黄这味珍贵中药的方法就是赤手空拳,仅凭眼观、手掂、口尝的方式就可以毫无差池地筛选。广东陈李氏陈皮名扬香江,而秘籍其实并无高深技法,靠的就是长久专注的慢火熏烤。

中医药人对生命的呵护,不仅有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更有孜孜以求的探索。第七集“新生”中,创作者通过采访屠呦呦以及她所在的中国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团队,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末治疟良药青蒿素发明的过程。从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保存在中科院中药研究所档案室的史料来看,屠呦呦的研究团队试验了几百种中药的提取物,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调整修改方案,在博大丰厚的医药典籍的启示下,终于发现了低温环境下提取的青蒿素具有对抗虐原虫的显著疗效,为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很多传统的中医药人来说,“匠心”实质上就是“良心”。无论是拯救生命的回春之药,还是防患于未然的保健之品,古法手工炮制的药工们讲求和信奉的是“诚信”。已有140余年历史的杭州“胡庆余堂”至今仍在秉承的店训就是“戒欺”,这既是向世人展示老字号的信念,更是时刻提醒中医药人不断自省。的确,执著的坚守、真诚的付出,正是一代代中医药人生命精神的写照。“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10个字不但是同仁堂老药师卢广荣践行60年的工作信条,更是无数中医药人坚守的文化品格。

三、顺势而为之

本草中药凝聚着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呵护,从采收到加工,每一个环节无不包含和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生命观与世界观。对中国人来说,顺势而为首先要顺应本草自然的生长规律而有效利用之。他们懂得在最适宜的地域和时节采摘最地道的本草,认识并总结出每一味本草不同部位的药用价值。即使是同一味本草,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药用价值,这被称为“生熟异治”的现象。比如何首乌这味药材,生何首乌用酒浸泡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经过炮制后的熟何首乌,就具有了补益精血和黑发的作用。更神奇的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还发现了不同药材或君臣佐使、或相生相克的配伍秘诀,升华出一道道造福人类的良方。比如,“牛膝”和“杜仲”是两味生长区域相隔千里的药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味药同时加入药方,就能起到强筋健骨的加倍功效。

其次,顺势而为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中医药的智慧高度还在于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医药人对本草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创造性转化还集中体现在《本草中国》这部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炮制药材的方法和技艺上。一些中草药在融入智慧加工后就会转化升华出意想不到的价值。比如,本性剧毒的中药“附子”,在反复浸泡、文火煨熟、隔水蒸制之后,在药性上就能达到新的境界,成为治病的良药。再比如,本是矿物质并含有一定毒性的雄黄,经过在水中不停地磨研之后,也成为了祛痰定惊的良药。

时代的列车轰然向前,在整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医药的工业化生产是必然选择。这包括本草的人工大规模种植、批量的工业化加工,还有专业化市场化的销售等等。事实上,创作者对许多中药的传统炮制技艺的式微尽管流露出明显的惋惜之情,但同时也正视了传统中医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和积极意义。因为,工业化首先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节约;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又使得过去弥足珍贵的野生药材得以在现代社会大规模人工种植、流水线上工业化加工,既实现了生产高效,还可以造福更多的生命。《本草中国》第八集“沉浮”从老药工欧少林的视角道出百年老字号“位元堂”的兴衰起伏,它的辗转变迁,显示出传统中草药在工业化进程中历久弥新的活力。

在21世纪全球化的语境中,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将中医药传播到更多国家,以使更多不同族群的人们受益,是传统中医药在新的世界文化语境下的“顺势而为”。关于这一点,《本草中国》第七集“新生”中记录的中药老字号“余仁生”百年来的创新之路就给予了不少启示。“余仁生”位于中西文化交汇之处的新加坡唐人街上,也曾经历过低谷期的这家老字号,在家族第四代余义明新的经营理念的指引下博得了很多中外顾客的青睐。留学海外知名大学的余义明认为,西方逐渐兴起的自然疗法为本就来自自然的中医药带来生机。通过实施中医药“药食同源”的养生疗法,“余仁生”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大门。

“人道有情,救疾苦于人间。”这是传统中医药千百年来立足并传承的理念,凝聚着一代代中医药人的热忱、智慧、良知。《本草中国》将这种理念声情并茂地传达出来,尽管个别片段有重复,一些反复渲染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纪录片表现真实的力量,但其仍不失为一部深入探访、饱含文化情怀的上佳之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责编:莎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