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电视剧《春天里》的纪实表达与类型创新

作者:陈海英 杨洁

电视剧《春天里》以真实生动的记录手法、平白朴实的叙事方式以及多面化的人物塑造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作为首批“十九大推荐播出剧目”,它的出现为搭建城乡桥梁提供了借鉴,再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南通“铁军”实现建筑梦想的奋斗史。铁头、铁振国、李春妮等草根人物逐梦的成功,展现出时代变迁中新一代农民的历史选择,众多现实问题的引入与投射反映了都市华灯下建筑工人坎坷而又充满向往的生活。站在城乡之间、去留之间、百姓之间,电视剧《春天里》实现了开掘人性的纪实表达与都市类型的创新。

一、冷与暖:砖瓦之下的世态人情

不同于纪录片的纪实性,电视剧的纪实是在制造戏剧矛盾的基础上进行写实,而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主旨为其在纪实手法的运用上提供了天然的创作沃土。电视剧《春天里》的蓝本素材是上世纪90年代南通“铁军”的奋斗史,创作者通过走访的形式搜集资料,深度了解了江苏农村与北京建筑工地的实际情况,与数十位建筑工人面对面地交流,为该剧贴近生活、进一步塑造性格饱满的人物奠定了基础。

该剧真实地展现了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衣,工地统一的深蓝工作服、亮黄安全帽;食,同乡花嫂做的大锅饭,坐在工地狼吞虎咽;住,漏雨的板房、十人一间的破旧工棚;行,宿舍与工地之间的两点一线。除了建筑工地的场景再现外,电视剧《春天里》更刻画出了一条完整的命运轨迹:他们通过“老乡带老乡”的方式进城—铁家两兄弟欠下债务,通过同村的凤英指引走进城市;他们以地域为单位拉帮结派—振国流落街头时巧遇老乡卡拉,认识了老板胡胜利;他们在工地上发展人脉、逐步独立—铁家兄弟后期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们正是以这样一种原始的方式,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核心都市周边,憧憬着任何一个希望的微光,这是因为他们深知背井离乡的不易,比他人更懂得生活的艰辛。居民的噪音投诉、卡拉家乡的洪灾、铁头的儿子乐乐走失,任何一个突发意外都能够打乱他们的生活节奏,带来许多令人措手不及的慌张,只有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寻求心灵慰藉,才能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春天里》堪称一部记录进城务工人员的青春影志,是为纪念那些在城市建筑中播撒下生命与血汗的人而作。从那些再普通不过的身影中找到典型的人物素材,将一类人的标志特点以及人群的集体命运安置在特定人物身上、放入具体场合之中,使其拥有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与饱满充盈的艺术情感。纪实表达的魅力正在于此,《春天里》揭下了多年以来进城务工人员身上的喜剧标签,真正地介入他们的人生,从千千万万个建筑工人身上挑选出故事、抽象出灵魂,让丰富的生活体验赋予了角色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

二、成与败:时代春天的盎然生机

《春天里》与许多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如《老农民》、《平凡的世界》等一样,主人公出身贫寒却最终凭借自身努力出人头地,创造出改写命运的辉煌传奇。他们的成功有着“时势造英雄”的因素存在,确切地说,时代的春天给了他们获取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白手起家,用一砖一瓦一推车筑起了自己的梦想。

剧名中的“春天”二字隐含着多个层次的意义,它既象征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人口流动加快的经济之春,又点明了21世纪初各行业竞争激烈的实际情况。建筑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动机,自然也不例外,短短十余年间,众多建筑公司、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数个“铁家军”从乡野田间来到建筑工地,其中建筑质量良莠不齐、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日益严峻,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容易落地、难以生根的困境。《春天里》中的铁头、铁振国、高中、李春妮、卡拉、贾长安等一众角色,其身份都是农村走出来的建筑人,导演在塑造这些人物时,着重凸显的是他们身上质朴素白、憨直可爱的特点。这并不代表角色能够避开人性的弱点,成为没有缺陷的戏剧化人物,而是为了要突显他们在历尽沉浮后仍然能够坚守初心的可贵。因此我们看到,李春妮在音乐路上屡次受挫,在振国与高中的感情之间游走不定,最终却能以一首咏叹生活的歌曲获得成功。高中被利益的诱惑蒙蔽了双眼,与自己的亲兄弟打擂台,却能在大哥倒下后幡然悔悟,用自首换来了三人的冰释前嫌。再看主人公铁振国,他能够从一个没有学历、没有基础的愣头青,成为了在建筑行业的领头羊,依靠的就是勤勤恳恳的打拼。与大学学建筑专业的高中不同,铁振国的起点低,但自我标准却比常人更高,正是因为其守住了道德准则的要求,坚持以法律与规则丈量内心,才最终实现了理想。

铁振国的奋斗史与其说是草根人物的胜利,不如说是电视剧无声的呼吁,借助个体不断改造自身命运的传奇,来倡导整个社会多一些激昂向上的主旋律。而真正的主旋律,应当是伟大的时代呼唤改革、伟大的文艺作品反映改革。以纪实这种方式来表达电视剧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基因,是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必行之路,因为只有客观、真实、典型的人物,才能体现出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纠葛,才能将艺术质感与人性魅力落到实处。振国、铁头、高中、春妮这些角色如同观众身边素朴亲和的乡亲,他们的悲欢足以牵动观众心头的情绪,进而引发出灵魂深处的共振、共鸣。

《春天里》剧照三、去与留:城乡血脉的融合奔流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赶上了时代的春天,而去与留的抉择也随之成为了困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该剧毫不避讳地表现了这一社会现象,三兄弟在大都市功成名就后,大哥铁头逐渐萌生了回乡的想法,想要反哺故里,但父母妻儿需要家庭的主心骨,而公司和振国也同样需要一个稳重老练的大哥。剧中人物的苦痛挣扎也是千万务工人员的心声,他们从乡村来到城市,感受到了生存环境天翻地覆的变化,更经历了命运的成全或捉弄。剧中大桥与铁轨的场景多次出现,每次都牵动着情节的转折,当三兄弟第一次站在桥上,面对的是陌生的高楼大厦,他们彼此约定不出人头地誓不回乡。而当振国在外打拼遇到挫折时,站在铁轨前大声呼喊:“这么大的北京城,难不成还容不下我一个铁振国?”在此,铁轨具有了象征意味,它是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迷茫。该剧结尾,冰释前嫌的铁家兄弟再次回到当年进京的地方,镜头最终定格在远方时而分散时而交汇的铁轨上,这也恰好是三人青春命运的象征符号,在拼搏荣耀与安守寂寞之间,既然有人选择离去,就必然有人选择留下。剧中铁头、振国两兄弟的差异性表现值得深思,事实上,他们分别象征着新老两代农民工,一个老实本分、一个闯劲十足,这两种生活其实不分伯仲,没有精神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城市的春风给予了“振国”们金光熠熠的梦想以及改写命运的机遇,而乡村的春泥让更多的“铁头”回归故土,守望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该剧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去留问题上,是持完全开放态度的。我们可以从铁振国这个人物身上找到突破口。他在事业成功后并没有忘记家乡,而是凭借自己在建筑行业内的经验去帮扶乡亲,剧中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铁振国对于家乡的情怀,例如承办希望小学项目、开展建筑培训等。这些事例一方面反映了教育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在借铁振国这个角色来呼吁更多乡村企业家的出现,以另一种方式去回馈故土、反哺乡村。

《春天里》以包容的态度与发散性思维描写了新时代进城务工人员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铁头的“留”,也是一种“去”,离开都市生活的纷纷扰扰,回归田园村居的闲适乐土;振国的“去”,实际上更是一种“留”,让自己的理想留在繁华城市,任凭天高海阔尽情遨游,同时把自己的心灵送归故里,情系乡村的发展变迁。将这两种人生态度上升至同一高度,方能真正契合时代的主旨,客观地表达百姓的精神诉求。

在这部剧丰富的人文内涵中,体现了当代城乡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以大众艺术形式沟通城乡血脉,为国产电视剧类型的扩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动漫系/责编:胡斌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