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让声音在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

作者:曾致 曾毅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推陈出新、精品不断,成为电视领域的一股清流。湖南卫视推出的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真人秀节目《声临其境》,堪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自开播以来实现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赢。在节目中,不少新老戏骨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用自身扎实的业务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审美追求、充满魅力且强大的声音告诉观众—每一个好声音都值得被记录。节目播出11期,收视都居同时段榜首,成为2018年开年国产文化综艺节目的佼佼者,找到了影视经典与当今大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一、适度娱乐化:媒介的最新生态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电视节目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着人们对于精神和物质文化的要求。文化类节目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以往较为严肃的文化类节目,给受众以高冷的感觉,节目形态相对单一,节目环节较为机械,语言表述也不太通俗,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敢于创新的湖南卫视制片人徐晴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得到了一个成功的启示:可以借助娱乐元素来激活文化内涵,着力探索“青春化、时代化、时尚化”,却不失人文价值与文化格调的节目形式。《声临其境》真正成型在2017年12月,经过反复打磨、论证,最后确定了节目的三个环节:为经典影视片段配音、挑战绕口台词、合作一出声音舞台剧。其创作人员在借助娱乐明星效应的同时,更给予节目以“匠心”品质,与以往那些明星PK的节目不同的是,《声临其境》是一场纯粹的声音之战,比的是台词功底。每期会邀请四位演员进行三轮同台竞“声”,绝大部分时间观众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整个现场营造的氛围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以“声音”带领观众入“境”,直白又简单,让声音与台词的内涵外延浑然一体。节目环节每个元素的调动都具有一定的含义,使得不同层面的受众依据自己的理解去畅想、体会和感受。

乐正传媒董事彭侃认为:“这档节目(《声临其境》)试图从纯娱乐性质赋予一定的行业意义,在表演和文化间建立一定的关联度,对行业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过去让明星去做各种和本职工作毫无关系的游戏或任务,节目让演员回归到职业本身,展现出他们更自如的状态。”《声临其境》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徐晴团队的专业素养,并不是每一个制片人都能敏锐地捕捉到青年文化心态、审美思潮的发展与变化,在准确地找到综艺、娱乐核心策略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一档电视综艺节目。毋庸置疑,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也暗含着媒介娱乐倾向,但是其创作人员瞄准了受众的眼睛被娱乐填满之时所产生的新需求—对自我、对世界产生疑问并寻求答案。在这一舆论环境下,受众所希望看到的,是能够秉持一颗赤子之心,对自己本职工作衷心热爱的“演艺工作者”。因此,《声临其境》在最初阶段,就以拒绝“数字小姐”、“空气先生”为宣传点,满足受众对媒介生态的期盼,并对节目产生观看的兴趣。以《声临其境》为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最新的媒介生态,其拒绝了传统的娱乐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传播形式,而是采用了适度娱乐化的媒介生态,从而就决定了这一节目成为行业和社会讨论的热点和焦点。

二、受众为先:个体差异的尊重

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曾经提出“生产性受众”的观点,它第一次强调了受众作为媒介主体的高度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们发现,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原先的“枪弹论”已经不能解释某些传播内容在到达受众后产生的差异效果。由此,受众作为传播效果研究中最重要的角色被提上了历史舞台。从根本上讲,受众主体地位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大众文化日益普及的结果。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形成后的一种文化产品,作为大众社会的社会形态,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受众为先的关键是如何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电视本身就是在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综合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作为经济社会中传播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受众的信息反馈最能够体现节目内容的优劣。节目本身对受众心理的满足,对受众层次的差异化满足都是极其重要的,而现在,大小屏幕、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逐鹿中原,电视面对传统的信息和娱乐功能或被弱化的这一情况,必须要更细化受众和节目传播效果,针对受众的个体倾向、习惯、喜好,提供更为“精准化”和“情感化”的服务。在一期节目里,嘉宾朱亚文模仿《亮剑》里的李幼斌扮演的李云龙。李幼斌的声音听起来像只有左边嗓子在发声,仿佛左右两个喇叭少一个,模仿难度极大,但当朱亚文模仿后,观众的反馈是:学得太像了。当演员赵立新现场用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跨越表演方式演绎《魂断蓝桥》里深情的军官罗伊、《功夫熊猫》里调皮的阿宝时,不仅引得很多观众表示“赵立新真是太有魅力了,我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连同场竞技的其他嘉宾都由衷佩服。

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它不像纯娱乐类节目那样具有先天的亲和力。在创作中,徐晴团队意识到了在节目高雅性和通俗性之间保持平衡存在难度。如果一味向高雅性靠拢,很可能会失去很多年轻观众群体;但是一味的流量化、娱乐化,也会使得节目失去中老年高品位受众。想要获得更高的口碑与收视率,湖南卫视无疑需要平衡不同受众群体之间的口味需求。湖南卫视抓准了“文化”品位,“声”重文字,“境”重人情。这档节目的文化性,体现在对演员专业精神的推崇和对台词、配音知识的介绍,但是它又巧妙地寓教于乐,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感悟,在细节中受到教育。节目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配音者回顾影视片段,结合自身的语言理解,并为观众当众重新演绎一遍。以声音传递出影视角色的形象和温度,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冲淡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恰恰就是《声临其境》这一份对于受众的尊重,让节目通过情感、理解、心理等多种层面,在科学的分析受众特点的基础上,有了一档符合受众期盼的电视节目,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时拥有一种毫无压力的满足感。

三、传播为王:文化的自信表达

一个有温度的节目,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一个深度的节目,可以抵达观众的内心。一档节目的成功,其社会功能是不容被忽视的。如同《声临其境》节目制作人徐晴说的那样,节目只是让演员回归到了职业本身,更像是一场永不会完结的“华山论剑”,看的是剑客双方对技艺的切磋和招式的发挥,至于谁输谁赢并不重要。有匠心自会赢得尊重,而最重要的是,《声临其境》的出现为大众提出了一个厚重的命题,那就是影视产业也应树立文化自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节目里如韩雪、马思纯这些演员年龄其实并不大,但是他们的演技却甚少被公众所诟病。演技是需要被锤炼和积累的,就如节目中被反复提及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积累,离不开文化素养的积淀,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底蕴。演中国的戏,配中国的角色,用中国的声音,将文化艺术渗透到每一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当中,创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声临其境》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寻找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节目本身植根于影视文化的经典,对内容的二度创作,带领我们重温了经典的美好,引起了文化的共鸣。同样是娱乐性质的真人秀节目,《声临其境》没有炫目的布景,也没有制造轰动的话题,只是让演员们凭借自身台词功底打动观众,简单而纯粹。如果国产综艺都能奔着这个方向发展,将会有无数好演员被发掘,也可以给制片方更多的选择空间,不管是对观众还是对行业都是一个良性循环。《声临其境》拉升了电视节目平均的文化值,通过声音与文本的结合,让前台演员重视台词的功用,声音给文本带来情绪感染,而文本又给演员来更多的表情。“声音”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让这些在艺术创作中精雕细琢的艺术家们重新被观众认识,得到尊重和敬畏;让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的正能量再度被传播,以更走心的内容创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养心。徐晴团队的主创人员,十分注重传播规律,善于用互联网思维来经营电视文化节目,转变传统刻板的表达方式,尊重年轻人的视听语言习惯,从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转为多向互动传播模式,在价值引领中创新传播,在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

(作者曾致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曾毅单位:湖南女子大学/责编:倪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