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刘喜红(全国儿童肥胖防治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科主任)
暑假一到,减肥夏令营的广告铺天盖地,“军事化训练”、“魔鬼式减重”……眼花缭乱。有一个夏令营却很特别。这里不节食,不搞大强度运动,但必须家长陪同。短短四天下来,孩子居然能瘦一圈,腰围减个六七厘米。
更与众不同的是,它是医生办的夏令营,非商业性、非盈利,一年一期,迄今已办了8年。其探索,吸引了众多国内医界同行来取经。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创始人刘喜红博士揭开了谜底——
不节食,戒的是“吃瘾”
“儿童单纯性肥胖属于慢性病,其管理属于医疗行为。”刘喜红说。
刘喜红博士是儿科医学博士,当初,她所在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办这个减肥班,就是想探索一种对治儿童肥胖的新疗法。
来减肥班的学员,基本都是到医院看病的孩子。
刘喜红的减肥班,从不保证减多少斤,严格来说,它只是一个“体重控制班”,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和家长学会如何控制体重。
胖孩子的最大问题是吃,但并不是简单的吃多吃少问题,而是有“吃瘾”。用刘喜红的话来说,饮食行为有偏差,这才是“病结”。
她说,儿童减肥,不是简单地吃少一点、运动多一点,“行为矫正才是关键”。
在夏令营开始的第一顿饭,这些病结就暴露无遗。
·就算桌子翻了,他都会把碗抱住继续吃
若是旁人,看夏令营的孩子吃饭,胃口真是大开。
说狼吞虎咽,一点都不过。饭菜大口大口往嘴里扒,嘴塞得满满的。吃的速度,也快得惊人,还没嚼碎,就往下吞。喝水也是,咕噜咕噜往里倒。
刘喜红说,满嘴食、吃得快,正是肥胖儿童最普遍的饮食行为偏差。
吃完时,很多孩子还会伸长舌头,把碗舔个精光,那干净程度,简直不用洗碗了。
这种专注度,在一个小男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本是个内向、胆小的孩子,见到生人都会往妈妈身后躲。但一到开饭时间,他却像换了个人,两眼放光,伸长手,把肉菜和汤通通往碗里装,吃起来,几乎整个头都埋到碗里去,旁若无人。“感觉就算天打雷,甚至桌子翻了,他都会把碗抱住继续吃。”刘喜红说。
·看到肉,就像狼看到了猎物
胖孩子都特别爱吃肉,特别爱吃巧克力,特别喜欢喝饮料。
这个“特别”,可不像常说的偏爱那么简单,往往带有一定的成瘾性。
曾有孩子自己向刘喜红形容,说看到红烧肉和排骨时有种兴奋劲:“就好像狼看到猎物一样,瞬间全身毛孔都张开了,汗毛都竖了起来。”
刘喜红说:“你可以想象,他看到肉的那一瞬间,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多么剧烈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不是哪个药物就能解决的,只能靠行为矫正来将这种成瘾性控制住。”
但他们往往只吃猪肉牛肉鸡肉,不喜欢鱼虾,原因是“吃鱼有刺,吃虾需要剥,太麻烦,吃肉吃鸡腿,那多快啊!”
魔鬼式减肥,最伤孩子身
时下许多减肥班宣传,“42天减了51斤”“一个月减三十斤”,配上小胖墩们减肥前后的对照图,这卓效,很难不服人。
“这完全有可能。”刘喜红说,“但你如果知道这背后的危害,估计不会参加。”
刘喜红说,这些夏令营,多采取“饥饿疗法”,如此减肥,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过度饥饿,孩子能量不足,容易发生低血糖。
脂肪过度消耗,还可能出现危险的酮症酸中毒,出现头晕、脱水、食欲减退,甚至昏迷。
刘喜红还特别提醒,如果参加这类夏令营的孩子体重下降太明显,还要提防他们偷偷给孩子吃减肥药。
而魔鬼式的高强度训练,会损伤孩子关节,更有甚者,在训练中发生猝死。
“突击式减肥后,体重几乎都会反弹,或各种疾病会伴随而来,或过犹不及出现厌食症。无论如何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注意了,儿童减肥“四不许”
·不允许使用药物
·不允许封闭式军事化管理
·不允许魔鬼式训练
·不允许手术减肥
干扰战略,让吃饭减速
许多家长对胖孩子下军令状:“这个不能吃!”“那个别动!”自助餐?更万万不可,根本管不住!而在夏令营里,刘喜红居然给孩子提供自助餐。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位贴身营养师。医生会让孩子自己挑,不会阻止他吃他喜欢的东西,只对中度肥胖以上的孩子,会建议他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
“比如告诉他,不同食物之间的差异,建议他挑选其中的一个。通过这个过程教会孩子挑选食物、搭配食物的能力。”
“刚开始对他们来说有点难,但慢慢地,他们会问医生,这个我能吃吗,能吃多少?掌握这个能力的孩子,回家后,自制力好的话,体重控制效果都非常棒。”
刘喜红说,肥胖儿童应多吃一些含渣食物(芹菜、胡萝卜等),少吃或不吃含热量高而体积小的食品。像巧克力、炸鸡翅等就属于体积小热量高。
再比如进食方式,胖孩子一般吃得快,家长应提醒孩子每一口饭至少要咀嚼20下,每一餐饭也要吃15~20分钟。喝水,也应该是小口喝。
·换种吃法,对巧克力心生厌恶
孩子吃得又快又大口,怎么办?刘喜红采用的是“干扰战略”。
这是一个游戏,实际上也是治疗——吃饭前,让每个孩子抽取一个任务卡,任务内容可能是背诗、背英语单词,或记一个动作,饭后完成任务。这时,孩子们会边吃边思考,注意力一转移,对食物的渴望没那么强烈了,速度也就降了下来。
对于个别饮食行为的矫正,就比较个人化了。刘喜红举了一个戒巧克力的例子。
有个 10 岁男孩,一天得吃五六块巧克力。刘喜红便与他商量:“明天不吃巧克力,我们舔一舔,好不好?”
怎么舔?把巧克力放在孩子嘴巴前面一厘米,伸出舌头,舔一下,就要缩回去。就这么一点一点地舔。
孩子开始同意了。可舔了三四次,他发现这么吃一点劲儿都没有,而且很累,一下心生厌烦,从此不再提想吃巧克力的事。
刘喜红说:“行为矫正,有时候说起来挺微妙,但没有固定的做法,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心智成熟度以及对你的信任程度来制定方案。”
·比“剩饭”,看谁剩得多
刘喜红鼓励胖孩子吃饭时“留盘”,能留多少留多少。
要知道,肥胖的孩子,常不知饱,总要等食物撑到嗓子眼,才肯停嘴。
刘喜红这样训练他们——吃饭时,她在孩子身边问:“还饿吗?”若孩子答不饿,就再问:“吃到哪儿了?”孩子通常会指向肚皮上的某个位置。过一会儿,再问:“现在吃到哪儿了?”“能停了吗?”通过反复询问,观察食物的消耗量,便可大致判断孩子所需的食量。
即使孩子拒绝停下,或说假话,也不批评或揭露他,而是下一餐直接告诉他:“你吃到这就行了”。
有个孩子,始终不肯留盘,一开始留的只是一小段约三厘米长的面条,到后来,也才舍得留下四五根面条。“但这说明孩子的心理在改变,我们也应该鼓励他。”
如此下来,有家长感叹:“在家吃的量,是这里的四倍多!”
这背后还有个道理:胖孩子吃得多,并非能吸收。
研究发现,多数肥胖孩子对食物的代谢能力比普通人还差,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吃得比任何人都多,结果多余的能量便转化成脂肪堆积,越来越胖。
减肥,不测体重,量腰围
测体重,为何不能评估减肥效果呢?
因为,通过有效的有氧运动减肥的同时,多余的脂肪减了,但肌肉增加了,而肌肉密度大,虽然身体变瘦了,体重可能反而增加。
人体腹腔的空间最多,脂肪最容易堆积在这里。体脂多了、少了,最明显变化就是腰围变大、变小。
检测儿童肥胖的医学指标有体重指数、腹围、腰围、心率变化、身高增长。其中,腹围和腰臀比值,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的独立风险因素。
运动处方,量力而行
刘喜红说,很多胖孩子动一下就上气不接下气,再就是因为太胖,跑起来会伤膝盖,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十分考验医生。
一味高强度运动,不仅损伤孩子身体,还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过犹不及。
在夏令营里,医生首先会测试孩子的心肺有氧能力。给孩子开出的运动处方,应选择中等运动强度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达孩子最大心率的50%~60%就够了。
并且找出孩子感兴趣的运动方式,甚至把运动改造成一种竞技游戏,让孩子能够被动变主动参与其中。每天训练30分钟,每周训练5天,一个疗程12周。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要多选移动身体的运动,如走路、跑步、跳舞、打球、游泳等。这些运动,更有助于减少脂肪。
而做同样的运动,下午与晚间比上午多消耗20%的能量,最好安排孩子下午做运动,这一点对于减肥很有用。
有人不解,夏令营是给小孩减肥的,为何家长也得参加?
养出胖孩子,家长也要纠错
刘喜红说,很多时候,孩子肥胖来自于家庭生活方式的不科学。
“有的家长本身生活习惯不好,带着孩子也变得爱吃不爱动;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一辈,祖父母辈就拼命给孩子塞饱。”
让家长和孩子同吃、同住、同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科学的养育、减重方式。而孩子在夏令营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也需要家长配合,把科学的行为模式带回家。不然就功亏一篑。
刘喜红说:“纠正不合理的家庭日常行为方式,这个过程是长期持续,甚至是终生的。”
·避开雷区,别让孩子仇恨你
家长还要特别留意的,是胖孩子的心理偏差。
夏令营里有个 11 岁男孩天天(化名),1.6米高,全身圆滚滚,长得很喜气。问他多重?他害羞地说:“100多斤。”实际上,是160斤。但天天不愿意告诉别人真实的体重,连他自己都抗拒,回避这个数字。
胖孩子,往往自卑、胆怯、自我形象感下降,见人溜边,躲在集体的边缘。在此基础上,如果家长采取不恰当的减肥干预,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更大的损害。
刘喜红建议,家长在帮孩子减肥时,切记避开这些雷区:
·不要进行极端的饮食控制;·不要不顾孩子喜好,强迫他做高强度运动;·不能打击孩子,比如说“你都这么胖了”“你要吃成猪啊”“你以后还找不找对象啊”等负面的话。
帮孩子控制体重的同时,家长更要让孩子有一个积极、自信的心态。
在肥胖儿童的日常管理中,刘喜红也呼吁教育部门加以重视。
“比如,一些幼儿园老师总是鼓励孩子‘看谁吃得最快’,这无形中培养了不良的饮食习惯;而一些住宿学校,把孩子的吃饭时间控制得非常短,这对需要控制体重的孩子也是不利的。”
(感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周密对本文的帮助)
(编辑: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