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个4岁男孩,某天在父母的带领下去水坝游泳,过程中无惊无险,十分欢喜。可当晚男孩忽然腹痛,几天后上吐下泻、肩膀疼,送到医院时,已回天乏术。
当地医生称,孩子是溺死的,并称这是“干性溺水”。
一时间,“干性溺水”传遍朋友圈,诸如《在岸上也会被淹死》、《游泳一周后还溺亡》等文章比比皆是。
别怕,干性溺水真不是这么一回事。
干性溺水,是自己憋死
“干性溺水”四个字,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不在水里,而是等到上了岸才发生窒息。
实际上,“干性”是指溺水者的肺是“干”的:只有少量水,甚至没有水。干性溺水,依然发生在水里或水边,但人本质上却并非水进入肺部把人淹死,而是人自己把自己活活憋死。
这种情况发生在突然落水,或者在海岸边被海浪拍打呛水时,人因惊慌失措,出现应激反应——喉头痉挛。喉头痉挛能阻止水吸入肺里,同时也会阻止氧气进入,从而引起心肌缺氧而心脏停搏,或直接引起心脏停搏。
如果新闻里的描述属实,小男孩游泳过程中父母寸步不离,没有任何意外,不太可能发生干性溺水。
其实,干性溺水极少见,医学上也已经弃用这个词。因为无论干性溺水还是湿性溺水,都是紧急的溺水情形,都是一样的抢救。
游泳一星期后才溺水?不可能
最令家长担心的,是呛水问题:游泳时呛到水,当下没事,而上岸后,呛在肺里的这口水重新把人淹死。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游泳中偶然呛水,跟溺水是两个概念。
首先,呛几口水不足以阻止肺部呼吸。要是可以,怎么会非要等到一周以后才发生呢?
要知道,溺水窒息的过程是十分迅速的,只发生在水里或水边,不可能等过了几天才窒息。
岸上淹溺,确有可能
确实有一种危险,是延迟发生的,那叫“二次淹溺”。
前提是,在此之前发生过溺水。即第一次溺水时,被人抢救过来,但数小时甚至 72小时后再感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死亡。
二次淹溺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因为肺里吸入的水不干净,引起继发性肺水肿、支气管炎或肺脓肿等;也可能与水进入肺内,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上述新闻里的小男孩游泳时并无溺水,判断为二次淹溺也不合理。所以,目前只能推测,孩子因某些疾病导致死亡。
需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孩子游泳时溺水,即使现场症状不严重,事后也应尽快到呼吸科检查,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
(编辑:李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