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K.O“心瘾”毒品成瘾者家庭蝶变记

作者:本刊记者/杜智娜 特约撰稿/张志娟 尹英鑫 沈伶俐
体能锻炼2017年3月,国家禁毒委员会正式确定2017年“6·26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无毒青春,健康生活。

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天康戒毒康复所,《法律与生活》记者看到了“青春”的身影。而这些身影,被毒品侵蚀。

在药物戒毒无法控制复吸率的严峻挑战下,全球推行符合现代医学的全新戒毒模式———“极速脱毒期—缓解戒断症状期—心理康复戒治期”。其中,贯穿成瘾者一生的心理康复戒治期是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

天康戒毒康复所的心理咨询师借助心理疏导、心理康复、心理训练等心理康复戒治手段,成功地为成瘾者戒掉了“心瘾”。同时,他们还关注成瘾者亲属这个特殊群体,发现“成瘾者已经在成长,如果亲属不成长,那么成瘾者戒毒是戒不彻底的”。于是,在经历了亲人吸毒带来的各种折磨、饱受了来自生理和心理的摧残之后,许多毒品成瘾者亲属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走出了心理阴影,学会了与成瘾者沟通,实现了自我成长———蝶变成毒品成瘾者心理康复治疗的“坚守者”。

沉沦 & 蝶变,心理咨询师眼里的成瘾者家庭

编者按

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前身为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是根据《司法部关于依托劳教场所建立戒毒康复中心试点的意见》而建立的全国八家戒毒康复试点单位之一,是首都政法系统首家社会公益性戒毒康复机构,主要接收社会自愿戒毒人员。2011年年底,按照司法部戒毒康复场所“五项建设”要求,作为全国六家示范所之一的天康戒毒康复所建设完成。2013年2月6日,天康戒毒康复所正式揭牌成立。

本文特约撰稿人张志娟是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矫治科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戒毒心理咨询10年。在她眼里,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毒品成瘾者亲属经历了成瘾者吸毒带来的各种折磨,饱受了来自生理和心理的摧残。对于亲属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主要通过团体与个体的方式帮助其化解抑郁情绪、走出心理阴影,促其逐渐实现自我成长,以便更好地帮助成瘾者戒毒。

27岁的小琴是成瘾者小根的妻子。回首小根吸毒的那段日子,小琴说,那是一场至今都让她胆寒的噩梦。

小琴和小根是高中同学。小琴认为彼此很了解,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小根。

婚后第一年,小琴便发现了小根吸毒的事实。小琴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从此,她不得不经历小根吸毒之后出现幻觉要跳楼的险情,也必须忍受小根因吸毒对她产生的猜疑和辱骂。三年来,小琴深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其间,她不是没有想过离开小根,甚至想放弃这段婚姻。但是,最终她还是决定留下,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根戒毒。2016年 10月,在别人的推荐下,小琴带着小根来到了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

粉色的“安全感”

在一次日常巡诊的时候,我见到了小琴和小根。初次见到他们时,小琴的状态引起了我的注意:她面色憔悴、目光呆滞,一点儿都没有她这个年龄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她告诉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她每天都睡不好觉,心里很难受,不愿见人。来到康复所以后,虽然她内心踏实了一些,但还是觉得很压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每天都是以泪洗面。

听了小琴的话,我和她约定了心理咨询的时间。

在第一次咨询中,我主要运用积极倾听与共情技术,听她诉说自己的情绪、情感。在她倾诉过程中,我感到她内心积压着很多负面情绪:一部分来自自身成长经历,另一部分是因为小根吸毒带来的。

小琴小时候,父母离异。她先是跟着父亲生活,后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大多数时间她是和奶奶一起生活的。长大之后,小琴才回到了母亲身边。她很在乎与母亲的关系,母亲给她买的所有东西,她都一一地挂在自己的柜子里,经常拿出来看看,觉得这些东西在母亲就在。

与小根结婚后,小琴很努力地营造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当她知道小根吸毒后,感觉自己要崩溃了。成长中亲情的缺失,再加上小根吸毒的事实,让她感觉每天都很难捱。

为了缓解小琴内心的压力,我教她运用吹气球方式对自己进行放松:想象自己身旁有 3只气球,分别拿起每只气球,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吹进去,之后将气球放飞。随着一只只气球飞走,小琴感到心里的压抑感减轻了许多。团体咨询在对小琴进行情绪释放之后,我对她做了一个冥想治疗,促其建立自我安全感。我又教她慢慢地放松心情,调整好呼吸,使其进入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随后,我又让她运用前述吹气球方式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完之后,我让她继续扫描全身,想象能代表自己安全感的东西,想象这个“安全感”的颜色、形状、味道。想到之后,想象这个“安全感”通过自己的头顶进入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然后,我嘱咐她告诉自己的“安全感”:“我会好好珍惜和爱护你的。”做完这样的冥想后,我让她慢慢地睁开眼睛。

小琴告诉我,她想象的安全感是粉色的玫瑰花。她感觉这朵玫瑰花进入了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感觉自己能闻到玫瑰花的味道了。此时,她的心情轻松了很多。

自信与期待

在第二次咨询时,小琴说她的睡眠改善了很多,只是有时候很多事情压在心里,感觉周围有很多人不能接纳自己,自己也很难和他们相处。

在这次咨询中,我主要是听她叙述自己的各种不满,希望帮助她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不接纳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心理反映,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要想改变,就需要逐渐让自己自信起来。

我让小琴列出自己的优势以及自己拥有的资源,从而使她建立一种对自我的认可和正向思维。同时,我给她布置作业,让她每天早晨起床后面对镜子对自己说:“你是最棒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前期对小琴咨询的基础上,我能感受到小琴有很多对小根的不满和指责,而这些不满和指责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小根的戒毒效果。

为了促进小琴与小根彼此的互动交流和沟通,促进他们共同成长,我与他们两个人共同开展了一次系统式家庭治疗。

在这次家庭治疗中,我让他们每人都说出自己对另一半的期待。小琴说,她期待小根能照顾她的感受;小根说,他期待小琴能在家庭中顾全大局。在彼此谈了对对方的期待后,我让两人相对坐着,彼此看着对方的眼睛,膝盖触碰在一起,一方的手臂托着另一方。然后,我让两人把自己最想对对方说的话说出来,并要求他们用“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四个词向对方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语。

向小根吐露了内心的不满之后,小琴已经泣不成声了。但是,她还是坚持着用四个词做结束语,“对不起,在你吸毒期间我没能及时地发现你的问题;请原谅,在那段时间我表现得有些无助;谢谢你,让我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我爱你,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一直陪伴你戒毒”。听完小琴的话,小根紧紧地将小琴搂在怀里,眼泪顺着面颊流了下来。这样的沟通,为两人提供了给彼此表达感情的机会,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如果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就可以化解一些矛盾和冲突。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邀请两人一起说出对方的优点以及“如果我是对方,可能存在哪些困境和无能为力”。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他们彼此间能有一些理解,懂得彼此的不容易。

在这次家庭治疗中,我让小琴想想自己的变化。我给小琴提了一个问题让她回答:如果用一种动物形容,现在的她更像哪种动物?小琴说,她感觉现在自己像一只猴子,比过去更加灵活了,在很多时候能有自己的生活了。我又让小琴和小根想象什么动物可以代表自己和对方。小琴说,自己是一条鱼,小根是一头熊;而小根觉得自己是一头熊,小琴是一只小狗。针对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意向,我进行了适当的引导。

之后,我让小琴期待一下,用什么样的动物代表自己。小琴说,她很期待自己是一只孔雀,小根是一头狮子,希望两个人都是优秀的,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小根也赞同这样的比喻。

接下来,我让他们共同画一幅愿景图。在画中,他们共同画了房子以及全家一起出游的场景,画面带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在经过几次咨询后,小琴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与小根也能很好地沟通了。在开展个体咨询的同时,我邀请她一起参加了亲属的支持成长性团体。在团体中,亲属成员之间互相帮助,讲述自己的故事,彼此得到支持与帮助。小琴还将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其他亲属,期望其他亲属都能成为团体中很重要的一员。

伴随着自己的成长,小琴觉得自己内心深处的那朵玫瑰花开得很漂亮,她相信自己的另一半也会越来越好。

重生的力量

进行心理咨询之后,小琴的精神状态好起来了,她对小根的戒毒也更有信心了。我引导小琴在康复所里了解一些毒品知识,并给她推荐了康复所编辑的《家属帮教手册》《毒品知识 60 问》等书籍。小琴很用心地学习其中的一些案例和知识,了解到吸毒之后成瘾者会出现的一些精神状态。小琴终于理解了小根为什么会出现一些精神失控的状态,为何会出现对她的打骂和猜疑。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毒品对小根的伤害,觉得过去自己对小根缺乏理解,认识到现在小根是一个病人、毒品的受害者,要用耐心、爱心去陪伴他。

在接下来的陪伴康复生活中,当小根出现身体不适的时候,小琴会亲自给小根做身体按摩,帮助他化解身体的不适。在小根心瘾发作、失眠的时候,小琴很耐心地陪伴着小根,用讲故事的方式转移小根的注意力,一起畅想美好的明天,不断强化小根的戒毒信心。

最初,小根对规范的戒毒康复生活有些不适应。这时,小琴每天都陪伴小根,坚持上课、康体锻炼等。在小琴的用心陪伴下和我们的引导下,小根的状态一天天地好了起来,戒毒信心也越来越强了,并且开始规划自己的戒毒生活,认真地按照工作人员为其制定的戒毒康复治疗计划开展戒毒。不知不觉,小根在康复所里进行了近6个月的康复治疗。

对于成瘾者来说,戒毒之后顺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是很重要的一步。如何更好地帮助小根成功转型,我和小琴做了细致的分析。

我们都认为如何让小根保持现在健康的生活状态非常重要。我建议小琴与小根商量,制订一个回家之后的《家庭康复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要明确每天的生活安排,制定 24 小时应付卡,小琴要给予监督和陪伴。小根对此很是配合,他与小琴约定,两人每天坚持跑步,每周坚持爬山一次。

戒毒回归社会之后,如何拒绝毒友、如何避免高危环境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在我们的督导下,小琴帮小根列出了可能的高危风险情境,提醒小根尽量避免去这些高风险的地方。在小琴的感染下,小根会主动请求小琴给自己做尿检。小琴对小根也越来越信任了。

小琴和小根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小琴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脸上的笑容渐渐地多了起来。小琴经常会把他们一起锻炼、一起爬山的美好瞬间通过微信发给我们。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内心也深感欣慰,感觉到了重生的力量。这不仅是小根的重生,而且是他们这个家庭的重生。

戒毒康复所:让亲属与成瘾者“共同成长”

运动康复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天康戒毒康复所二楼,本刊记者见到了几间别具特色的心理治疗室。冷暖两种色调的个体咨询室、用花瓣凝聚造型吊顶的团队咨询室、放置宽大舒适躺椅的音乐放松室、设置一人高安全防护的宣泄室……虽然治疗室风格各异,却都给人以简洁、大方、温馨的感觉。

“因为我们的戒毒工具是心理疏导、心理康复、心理训练,所以,在设计治疗室时,我们也将心理元素考虑进去了,如象征新生的挂画、随处可见的毛绒玩具、舒适的抱枕等。这些布置都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天康戒毒康复所副所长范文勇向本刊记者介绍道。

蒲公英的“种子”

说到心理戒毒,范文勇最先提到的就是“蒲公英”理念:“戒毒要找到症结所在,对成瘾者进行相应的评估,再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把戒毒成果巩固下来,让他们健康地走向社会,成为“蒲公英”的种子。”

范文勇进一步解释了“蒲公英”的三层寓意———

第一,蒲公英与我们所“人本、阳光、和谐”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人本:蒲公英本身就是很朴实的花朵,很亲民,没有距离;阳光:蒲公英的形状很像小太阳,给我们阳光的感觉;和谐:蒲公英是一种药材,有治疗的效用,能促进人身体的和谐。

第二,蒲公英具有传播性质。对于成瘾者来说,通过在康复所进行系统的治疗,我们在他内心播下了戒毒的种子,促使他在生活中、家庭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真正成长起来,帮助他拒绝毒品。每一位在我们这里戒毒成功的成瘾者,回归社会后都是一颗戒毒的种子,甚至还有人介绍他的亲戚或毒友来我们这里戒毒。

第三,我们每一位心理老师也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除了为所内的成瘾者做治疗外,我们还会到社区、学校开展戒毒宣传,播下戒毒的种子,希望它能生根、发芽。不管能帮助多少人,我们都是在尽个人的一份力量。

“吸毒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性很强的成瘾行为。我们用蒲公英这种‘人本、阳光、和谐’的理念传播对抗它。”范文勇笑着说。

范文勇将毒品比喻成一座正金字塔:“打击毒枭是堵住毒品的进口,是从金字塔的塔顶遏制毒品;而我们开展戒毒康复是把成瘾者从金字塔的塔底抽离出来,釜底抽薪,断了毒品的销路,这也是从根上解决毒品问题的关键。”

成瘾者的核心信念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毒品研制出替代和解抗的药物。然而,实践证明,这些药可以让毒瘾在短期内得到抑制,但却不能根除。“毒瘾的根在心理上,在前期生理脱毒之后,后续的心理康复是戒毒的根本所在。所以,我们康复所主要的力量就投入到了心理戒毒康复上,从不用药物。”范文勇说。

2017 年 5月 22日,本刊记者到达天康戒毒康复所时,所内很多接受康复治疗的成瘾者都在练习瑜伽,范文勇也在其中参与体验。

“正念瑜伽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项目,看它对戒毒是否有疗效。”范文勇介绍说,“我们矫治科的副科长李汉兴就研究运动康复。同时,他也是运动康复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我们推出了阳光运动体系:第一,让身体好起来。成瘾者在吸毒过程中生活黑白颠倒、饮食不规律,很多人主动来戒毒就是因为身体吃不消了。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帮他们恢复身体健康。第二,给成瘾者带来很强烈的自信。运动让成瘾者体会到‘我只要努力就会有变化’,提高了戒毒的效能感。第三,培养健身的习惯。很多成瘾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之后,每天仍保持着健身的习惯。”

目前,国际公认的戒毒康复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它也是唯一一个进入临床的疗法。矫治科的另一位副科长赵海青就是这一疗法的研究者。

“吸毒是一种行为。普通人不懂得如何戒毒,就仅在行为上治疗,如派人跟随、不给钱、限制自由。这是戒不了毒的。行为只是预防的一种手段,仅依靠它反而会引起成瘾者的逆反心理。”赵海青说。在他看来,毒品是化解成瘾者内心痛苦和不适的一种方式,“接触过毒品的人,当他们内心有痛苦的时候,他们直接想到的是毒品,形成痛苦和毒品的绑架。所以,我们所谓的戒毒,其实是消除成瘾者内心的不适和痛苦”。

成瘾者的情绪是怎么来的?首先,在意识层面上,他们的想法和认知有偏执的一面。其次,他们的自动化思维有偏颇。赵海青说:“真正指引我们遇到事件发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是自动化思维。找到成瘾者偏执的自动化思维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后续的情绪。”

当然,仅找到自动化思维还是不够的,赵海青下一步要找的是中间信念。赵海青介绍:“中间信念包括三个部分,对人、对事、对世界的看法。这三种看法左右了成瘾者偏执的自动化思维的出现。”

找到中间信念之后,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找核心信念。赵海青介绍说:“核心信念是成瘾者儿时经历中从小形成的对自我的看法。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让成瘾者真正戒掉毒瘾。”

赵海青做过的一个最成功案例是,帮助成瘾者小张成功戒毒五年半了。

小张从小常被父亲打骂。吸食毒品后,他曾被父亲打断过腿。赵海青说:“最初,我让他从情绪上做三联表的练习时,他写了一个事件。有一次,他去食堂领他们三队的馒头和鸡蛋时,食堂管理员说,你们三队的鸡蛋给了一队了,你自己去要吧。我们正常人认为这可能是食堂管理员的失误。但当时他就与食堂管理员吵起来了,而且非常愤怒。他在三联表上写‘他故意欺负我’。我根据他的这个自动化思维找到了他的中间信念,就是他感觉世界充满了危险。于是,我们继续推他的核心信念。他从小被父亲打骂,让他感觉别人都是危险的,甚至认为整个世界是危险的,从而将其信念延伸到‘我是孤独的,我是不安全的’。这种核心信念让他遇到危险时,总是会主动出击。核心信念和现实行为是相反的,小张外在表现是好战分子,其实越是好战,他越感觉不安全。”

为小张制作了完整的认知图表后,赵海青对小张说:“你拿着这张图表去找你爸,和你爸好好聊一聊。”小张的父亲看到儿子的核心信念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问题出现在我身上”。父亲对小张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两人的沟通越来越顺畅。如今,小张在外地工作,时常与父亲通电话。

然而,很少有人像小张这样走到核心信念这一步。赵海青总结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自己投入治疗的投入度不够。二是很多人不愿意追究自己的核心信念,“因为要揭伤疤了,他们接受不了”。

瑜伽练习亲属的“成长”

在为小张做治疗时,赵海青并没有见到小张的父亲。幸运的是,小张的父亲是一个开通的人,了解儿子吸毒的核心信念后,他能及时调整自己。然而,像小张父亲这样能及时改变自己的亲属并不多。

“成瘾者已经在成长。如果亲属不成长,那么,成瘾者戒毒是戒不彻底的。”范文勇说,“很多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意识到,做亲属的工作很重要。第一,通过对成瘾者的个人经历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特点,成瘾者的家庭很少有特别和谐的,不是父母离异,就是自身离异。我们感觉成瘾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家庭行为在成瘾者本人身上一个集中体现。第二,家庭成员之间在沟通上存在问题。很多成瘾者戒毒成功回家以后又复吸了。问他们复吸的原因,几乎都是和家人又吵起来了。亲属是导致成瘾者复吸的一个因素。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亲属是否给力也是成瘾者能否顺利戒毒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年过不惑的王先生,与妻子一起经营着一个家族企业。在王先生沾染毒品后的戒毒期间,生意都是妻子在打理。妻子为了支持他戒毒做了很多事情,只要有戒毒的公益活动或讲座她都参加。王先生很感激自己的妻子,曾多次表示:“我能戒毒,第一个感谢的就是我妻子。”然而,王先生成功戒毒后回归家庭,他与妻子的感情却亮起了红灯。“他就觉得自己戒毒成功了,可以介入家庭生意了。但他的妻子认为他仍然应该把重心放在戒毒上。两人为此不断发生争吵。”范文勇介绍说,“最极端的一次,他说他和妻子吵完架,他冲出家门,就想着去吸毒了。他一手拉着车门,一手给我们的心理老师打电话。心理老师和他聊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他没有上车,把心瘾扛过去了。”

正是看到了回归的“王先生们”的经历,天康戒毒康复所开始了为亲属做心理辅导的工作。

对成瘾者亲属的心理治疗,心理老师是将妻子和母亲分开做的。因为不同的身份,对成瘾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有亲属团体,成立亲属互助小组。我们会先处理亲属的情绪。情绪梳理完成后,为他们上亲属课堂,让他们了解毒品的知识,了解成瘾者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成瘾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和行为。同时,让亲属认识到家庭的问题不仅是成瘾者的问题,亲属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营造家庭氛围,如何把家庭功能提上去,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让亲属学会沟通,帮助亲属去认识成瘾者、接纳和理解成瘾者。”矫治科负责人张志娟介绍说。

为亲属做完心理辅导工作后,成瘾者感觉可以与家人交流了。“理解、认同、不放弃”,亲属的转变让成瘾者感到自己被接纳,感觉人生又有希望和动力了。

用“心理”强化戒毒成果

正念站式训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毒品的蔓延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在饱受毒品的摧残后,开始寻求帮助和希望。

目前,我国的医疗手段对于如何解除毒瘾还存在许多不足。大多数医疗手段都是针对传统毒品,也就是阿片类物质。如海洛因、吗啡等;主要的方法多是“极速脱毒—缓解戒断症状—药物替代”这种常规的模式,复吸率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真正可以维持治疗的占全部戒毒人员的5%。而合成类毒品,如冰毒、K粉等,目前的药物治疗仍没有有效的药物,针对性治疗处于空白阶段。在此情况下,如何面对居高不下的复吸率,如何保证成瘾者能抵制诱惑,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自 2007 年起,全球范围内提出了符合现代医学的新戒毒模式,即“极速脱毒期—缓解戒断症状期—心理康复戒治期”的“心理—医疗—社区”三结合模式。而心理康复戒治期是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因为在医院的治疗不超过一个月,而心理康复戒治则贯穿成瘾者一生。

为什么成瘾者在摆脱毒品的过程中需要心理康复戒治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了解心瘾本质,提高戒毒动机

什么是心瘾?心瘾是如何产生的?心瘾指在成瘾者进行强迫性觅药行为前,经过对无数人的大脑皮电进行检测,成瘾者会在大脑前额叶发出超强的电磁波,进而刺激大脑渴求系统,产生觅药行为。医学上公认的理论是“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客观反映”。这更加证实了成瘾者在想吸食毒品、产生吸食毒品行为前是有心理波动的,而且是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后产生的行为结果。因此,大家约定俗成地将成瘾者这一心理反映称为“心瘾”。这也就是为什么经过药物治疗后依然会有居高不下复吸率的原因,因为心瘾问题并未解决,成瘾者依然产生觅药行为。

如何克服心瘾?如何解决复吸问题?在现今的戒毒康复领域,初期的解决方案是提高戒毒动机。只有提高了成瘾者的戒毒动机,才能使其产生行动力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我国香港认知行为协会副会长陈乾元教授研究的跨诊断“天龙八部”技术,在提高成瘾者戒毒动机、帮助发觉心瘾的同时,运用动机晤谈技术让成瘾者自己列出吸食毒品的好处和坏处,自己进行心理PK,从而深入了解毒品的坏处,主动寻求帮助,提高戒毒动机。

二、抓住复吸根源,深挖自身问题

所有问题的发生、发展都是有源头的。当解决了源头问题后,一些附带的困扰就会迎刃而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所做的事情其背后必定有深层次的心理波动。成瘾者为什么吸食毒品并深陷其中,也是有心理根源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有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代表着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成瘾者在本来知道吸毒是违法的、吸毒让自己忘乎所以、吸毒会让自己做出有违道德事情的情况下,依然置若罔闻。究其原因,就是本我的快乐原则至上,而自我的现实原则沦丧,超我的道德原则缺失。

那么,怎么帮助成瘾者改善这种心理状况从而改变成瘾行为呢?心理学上会采用倾听、共情、提问、鼓励等技术,帮助成瘾者以时间轴为依托,通过回忆追溯自己的成长史、吸毒史,探寻儿时的创伤,发现毒品依赖的心理原因,进而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构建新的道德标尺,培养觉察自身的能力,从而摆脱心瘾困扰。

以年轻的成瘾者小刚为例。小刚主动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通过访谈,咨询老师发现,小刚有一位爱意缺失的母亲和一位严厉、权威的父亲。在小刚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之管教甚严,方法简单粗暴,他时常感到无奈和孤寂。从父母身边转学到外地上学后,他失去了以往的约束,开始放任自流,逐渐染上毒品。求助时,毒品已严重损伤了他的身体,他也因吸毒而影响了工作和日常生活。

针对这个案例,咨询老师做了以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一,和成瘾者充分探讨其成长史、吸毒史,站在成瘾者的视角看问题,给予理解与支持,建立开放、信任的咨访关系。其二,邀请小刚的父母共同参与家庭治疗。治疗中,首先,让小刚的父母看到小刚内心挣扎、成长压抑的一面,释放小刚的压抑情感,为他下一步接纳和理解父母提供心理能量。其次,通过心理沟通技术促成小刚与父母的和解。再次,通过故事重塑让小刚的内心再成长一遍,促其加强积极正向的内心体验。最后,通过意象疗法、系统脱敏等方法切断小刚与毒品的心理链接,巩固戒毒成果。

三、替代不良行为,强化戒毒成果

不合理的认知与行为息息相关。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认知理论之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社会习得性理论上做过许多相关的实验,作息时间的不合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陋习、社会圈子的糜烂等因素,使成瘾者行为上发生改变。

成瘾者在了解了心瘾、提升了戒毒动机、找到了根源问题之后,进阶的工作就是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社会环境,替代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这样,才能逐渐修复不良行为,最终达到正身、正心的目的。

当这个目标达到后,就是保护胜利果实的时刻。目前,毒品对大脑的损伤通过医疗手段是不可逆的。因此,才有“一朝吸毒,终身戒毒”的说法。所以,维持和保持胜利果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对个体进行强化。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本质目的在于使成瘾者保持操守,正常回归社会。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经过一至三个月的康复治疗,虽然成瘾者加强了毒品动机、提高了自身认识,也调整了作息时间,但是,回归社会后,他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又退回到从偶吸到复吸的老路。究其原因,即使在心理上做了很多努力,不落实到日常生活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不随之改变,戒毒目标终究无法实现。如有人认为,“我戒毒了,回去找以前的毒友见面试试,看看自己的‘定力’”。结果,第一次坚持住没复吸,第二次、第三次就很难说了。再如,有人戒毒回家后,照常进歌厅、舞厅、游戏厅,过着以往“潇洒”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又回到吸毒的老路上了。

通过心理建设,成瘾者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放下纠缠,放下过往,有勇气面对自己、面对家庭、面对社会,并主动承担生活的责任,选择一条与原来的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轨道并坚持走下去,才能真正戒掉毒品。

小结:戒毒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前期,必须依靠医疗手段对成瘾者进行治疗。只有经过了药品的治疗之后,成瘾者才有可能静下心来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一起探索成瘾的问题。医疗是戒毒的基础,心理是戒毒的根基。只有不断地探索自己,才能自觉自知、完善人格。

 

律师早逝,被放大的风光和被低估的艰辛

伊朗总统大选获连任,何以有惊无险?

伪造《死亡证明》背后的弑父者

法律的边界:你可以愤怒,但你无能为力

K.O“心瘾”毒品成瘾者家庭蝶变记

大客机 C919 法律军团揭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