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成立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到1998年成立广东省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再到2000年两家公司资产合并成立广东省粤科风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直至2013年更名为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在长达22年的时间轴线上,粤科金融集团使用的所有金融工具都紧紧围绕服务科技、发展科技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行。
摸着石头过河
1992年,广东省科委牵头成立旨在为科技转化提供金融服务的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即“粤科创投”),注册资本2000万元。当时,全国各省成立的类似这样的公司大约有20多家。改革开放之初,资本运作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虽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金融的力量辅助科技项目的发展,但是怎么干、如何干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粤科金融集团副总经理彭星国回忆当初说:“创业投资在当时根本就是一个很新鲜的事情,没有可循的经验,也没有什么既定的方法,就是摸索着往前走。”
粤科创投最初使用的辅助科技发展的金融工具,是固定回报的投资(即借款)。当时银行很少对轻资产及缺少抵押(或担保)的小微企业开放贷款业务,而初创的科技企业和孵化的科技项目却急需资金,粤科创投提供的金融服务恰恰可以满足这些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二十几年前,刚刚起步的中国资本市场并没有规范的市场制度体系,各种风控工具更是非常匮乏,通常采取的风控手段就是抵押贷款。但刚刚创业的公司根本就没有像样的资产,抵押也形同虚设。被投公司(其实也就是借款的公司)发展不良,大部分借款收不回来,成为这一时期科技投资公司的常态,并导致这种科技金融的初期探索无法持续下去。经过几年时间,全国二十几家创投机构只剩下十家左右,其中活跃的机构只有七八家。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固定回报的投资方式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创投的本质投资方式,因此要归位,归到股权投资的轨道上。
创投概念最早是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引入国内的,为了学习国外股权投资的先进经验,19 97年年中,广东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科技博士团赴美国硅谷等地考察,后得出结论:风险投资是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技发展的第一推动力。19 97年8月,广东省政府开始着手筹建真正意义的创投公司——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即“粤科风险”)。广东省政府分期拿出5亿元资金,其中首期的2.5亿元成为公司注册资本。19 98年1月8日,粤科风险完成工商注册成立。在同年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后来被创投业界称为“一号提案”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此后,创投机构犹如星星之火在中国渐成燎原之势。
彭星国回忆,在粤科风险成立之初,董事长、常务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由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卢钟鹤、广东省科委主任梁湘和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张世民兼任。彭星国成为粤科风险的第一位员工,他当时的职务是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公司人员招聘、制度建设、业务分工等工作都是在他的具体主持下一一落实的,他是陪伴粤科金融集团风风雨雨一路走过来的创投老兵。
心怀科技兴国理念的彭星国,带领着粤科风险的投资管理团队专注于科技项目。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把目光瞄准高校的实验室,陆续投了北京邮电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一些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但后来他们发现,虽然这些科研成果的技术很前沿,科技含量很高,但研发团队成员都是学者而非企业家,他们不懂得企业管理及市场运营,所创办的企业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无法实现投资资本的增值退出。此后,粤科风险除了把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外,创业团队也成为投资与否的关键因素。
2000年国家推行国有企业重组,即把挂靠在政府各部门下的国有企业剥离出来,组合成集团并统一管理。在这一大背景下,广东省政府以粤科风险与粤科创投两家创投公司资产为基础,组建成立了粤科集团,这是全国第一家以集团公司形态建制的省属创投集团。2011年9月,为促进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广东省政府将粤科集团作为科技金融平台划归广东省科技厅管理,科技厅履行出资人的身份。2 013年11月,配合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粤科集团更名为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金融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名后的粤科金融集团业务涉及三大板块:一是以核心业务(创业投资)为基础的股权投资板块;二是科技金融服务板块,即类金融服务,包括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和国际资产管理等;三是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板块,即科技地产。股权投资板块作为粤科集团核心业务,拥有股权投资的完整业务链,包括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财政性股权投资基金、区域创投基金、高校合作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创投基金、创投政府引导基金以及产业基金等业务。
高校合作基金主要是与高校合作的天使投资项目,学校与粤科金融集团各出资5 0 %设立基金,校方主导项目筛选及调研,粤科方面主导项目评价及投资决策。高校合作基金的规模较小,通常在2000万~3000万元之间。天使期的投资金额一般不大,每个项目大约投20 0万~30 0万元不等,规模30 0 0万元的基金能投十几个项目。天使项目的风险最大,它考验着投资者的眼光、科技知识的深厚积淀、对行业的全面了解,以及投后增值服务能力,一般的创投公司并不敢涉足。但粤科金融集团在这方面却做得顺风顺水,它经常担任首轮投资的主导投资人,并得到创业者的高度认可和创投机构的跟投。如今,许多P E机构都学会了紧盯粤科金融集团投资的天使和风投项目,准备在次轮跟进投资。
现在,粤科金融集团旗下有两只大学基金,一只是与中山大学共同出资设立的广东中大粤科基金,首期规模20 0 0万元;另一只是与华南理工大学和创维集团共同出资的广东创华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5 0 0万元。这两只基金均由粤科金融集团指导调研和主导决策,封闭期为“5 +2”。彭星国表示,这两只基金所投项目发展态势不错,基金将跟着项目的发展走,存续时间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不会因为囿于封闭期的限制而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退出。对于这些项目的退出方式,粤科金融集团也有一套成熟的策略。鉴于粤科金融集团的国有性质,这两只基金正在筹划吸引社会资本进来增资,以稀释国有股份股权比例,退出时按照协议退出,而不用再去挂牌。
基于粤科金融集团在创投领域的口碑,广东省科技厅的科技创投引导基金和广东省发改委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均主要委托粤科金融集团代为管理。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粤科金融集团会代表政府向投资公司注入引导资金。此时,粤科金融集团又担当了L P的角色。彭星国说:“集团这些年一直专注于V C投资,在产业投资方面的经验不足。作为L P把引导资金注入到有产业投资经验的基金,能够提高了引导基金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2012年,粤科金融集团扩大了产业基金的规模,与江门、顺德、惠州等地政府及民间资本合作成立了科技产业投资基金。2013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颁布为创投机构募集私募债提供了政策依据。7月文件出台,粤科金融集团在8月就开始着手准备申请发创投债。经过近半年的筹划,集团于2 014年3月底成功募集到10亿元利率为7. 3 %的10年期私募创投债(简称“14粤科债”),为下步粤科金融集团加快投资节奏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
如今,粤科金融集团已经实现了种子投资、天使投资、早期投资、发展期投资、P E等各个阶段的创投全产业链运作,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的投资系统:天使项目退出阶段可由集团内部的VC基金接手,到其发展期则由P E基金承接,完全可以做到自己传接接力棒。彭星国介绍,粤科金融集团的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从A轮进入,为了股权不被稀释,企业B轮融资时会稍稍再投入一些。因为粤科金融集团是国企,股权变化是重大变化,要进行产权登记,所以B轮跟进投资有助于维持持股比例不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基本上,再往后几轮的投资就都是其他机构介入,盯着粤科金融集团所投项目的P E机构很多,所以后续跟进投资方面不成问题。
彭星国把中国创投行业的发展分成六个阶段:
1998年~2000年是“萌芽期”。因为受“一号提案”及创业板将要推出的传闻消息的影响,许多省份都在酝酿成立创投公司,应该说这是创投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
2001年~2005年是“寒冬期”。由于创业板推出的预期并没有成真,导致很多投资项目退出无门,投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也无法再去投新的项目,致使很多创投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为了求生存,有些创投公司转入二级市场买卖股票,有的则投身房地产行业。但那段时间二级市场的形势也不太好,最后往往是股票被套。在这一时期,1998年到20 0 0年成立的创投公司有很多改行或关门,大约占了总数的2/3。剩下的大约1/3创投公司没有走多元化道路,这些坚持做创投的机构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比较好,这被业界戏称为“剩者为王”,粤科金融集团就是其中的一家。
“活下来不仅是指机构存在,团队完整,而且还指公司一直在做创投,没有改过行。即使低潮的时候,粤科金融集团也没想过转行,始终坚持做创投。”对创投情有独钟的彭星国,在创投的低潮期却发现了行业的机会,“其实那个时候比现在好做,由于竞争者不多,投资价格非常低,仅仅是净资产的适当溢价。”
2006年~2007年是创投的“缓慢恢复期”。这段时间里,粤科金融集团之前投资的近50个项目终于开花结果。许多项目陆续成功实现I P O,粤科金融集团也就此“守得云开见月明”,获得了丰厚回报。
2008年~2009年是“高潮期”。创业板即将开板为创投拓宽了I P O退出通道,这使得许多人误以为创投是暴利行业,一时间新成立的创投公司遍地开花。但在彭星国看来,与寒冬期相比,高潮期的创投也并不好做。行业不好的时候,物美价廉的项目比比皆是;行业好了,大家都去抢项目,反而把价格抬高了。“我们是学过哲学的,相信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循环发展的。寒冬期的时候,我不相信这个行业会永远低潮,那时候项目估值很低,按照净资产计价投入,通常溢价不会超过净资产的30%。溢价不超过30%意味着一两年的利润相加就足以补回投资溢价成本。现在P E投资要10倍以上的溢价,这意味着需要10年以上的利润总和才能补回溢价成本。”彭星国说。
2000年到2005年间,粤科金融集团的投资频率一直保持在每年10个项目左右,总投资规模在2亿元左右,单个项目投资额约2000万元。它没有和被投公司做对赌和回购的约定,而是对被投企业充满信任和期望。但粤科金融集团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所以每年被投企业要拿出1/3的利润来分红。“我们就是这样,通过利润分红来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熬过了几年的寒冬期。即使如此,集团也没有涉足二级市场,坚持做科技项目投资。”彭星国说,无论形势多么艰难,粤科金融集团从未动摇过科技投资的信念。
2009年~2011年属于“疯狂期”。创投行业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竞争非常激烈,投资价格的PE值高至25倍,人们戏称风投为“疯投”。
2012年~2013年是“调整期”。许多只为I P O临门一脚而飞蛾扑火的创投机构,在IPO关闸期间折戟沉沙。而此时稳扎稳打的粤科金融集团又加大了投资力度,2013年一年就投了3 8个项目,其中包括16个天使投资项目。同时,自身的创投行业优势及其投资的上市公司丰裕的资金储备优势,为粤科金融集团在I P O关闸期找到了新的商机,即为上市公司策划P E二级市场收购,帮它们策划收购一些因为资金到期而急于抛售的创投机构优质项目股权。
“这些年我们一路走来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一是固定,即公司的主营业务方向不变;二是只投广东省内的项目,外省的不投,便于集中管理优势;三是只投科技产业;四是看不懂的项目不投;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项目不投;六是房地产和股票不投。”彭星国说,以上几条是粤科金融集团的投资红线。对于后期与其他机构联合成立的产业基金,集团则根据双方出资的比例,来约定广东省内和省外的项目投资比例。
面对扑面而来的大资管时代,彭星国和他的团队依然保持着理性和克制。“我们从不冲动,在20 08年~2010年创投最好的时期我们都没有冲动,所以也不会为大资管而冲动。我们一定会根据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布局来做,按照我们自己的主张来做。”彭星国表示。
粤科金融集团在2005年前投的项目,在2006年~2010年上市时大多获得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回报。这期间,上市公司的挂牌价通常是发行价的2倍左右,按发行价计算收益30倍的项目,挂牌价就会翻番为60倍。
例如,格林美(股票代码:002340)是粤科金融集团2005年投资的一个循环经济项目,当时投资1360万元;2010年5月上市,发行价为36 . 2元/股;挂牌时的价格为56.8元/股;后来格林美股票的复权价超过10 0元/股。格林美是粤科金融集团首轮投资的项目,粤科金融集团首轮投资持有其34 .4%的股份,20 0 6年增资时又认购了一部分股份,累计投资2160万元,持股比例达到39. 38%,I P O后粤科金融集团仍然持有格林美24 .4%的股份。国家规定,国企创投机构在被投企业上市后,退出股份的比例每年不得超过5%,即使粤科金融集团用足政策,持有的格林美股份也要用5年的时间才能完全退出。仅通过格林美上市的前几年分红,粤科金融集团已经差不多拿回了投资成本,按照股票价格100元/股计算,完全退出时的收益可达近20亿元。
彭星国介绍,格林美运用自主开发的全循环技术将废旧电池、废旧电器等电子垃圾回收提炼,从中萃取高纯度的镍、钴、铜、铝和塑料等物质。格林美是中国最大的全循环企业,它被称为“中国循环经济第一股”“中国城市矿山第一股”“中国矿山资源循环利用第一股”。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格林美视察,原计划停留20分钟,结果考察持续了近一个小时。
2005年发现格林美公司时,彭星国非常兴奋,因为科委背景出身的他非常清楚废旧电池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2004年格林美开始有销售并略有盈利;2005年初,公司拟引进创投资本扩大生产,5月粤科金融集团投资1360万元,成为投资格林美的第一个创投机构股东。2006年,在粤科金融集团的积极推动下,格林美二轮融资6000万元,之后粤科开始帮助格林美策划上市事宜。2007年,格林美三轮融资7000万元;2008年格林美申报上市,2009年9月过会,2010年1月在中小板挂牌。
首度挂牌的格林美计划募集3.6亿元,但意外超募近1倍资金,共募集资金7亿元。利用这些资金,格林美在湖北荆门扩产,在江西宜春上了新生产线,并在武汉建立了电子废弃物回收及循环生产基地。2012年,格林美继续扩大规模,定向增发10亿元,在完善各基地产能的同时,在天津滨海新区修建了废旧汽车回收循环生产基地。2013年,格林美又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近26亿元,以建设大型的汽车回收循环生产基地,扩大报废汽车回收的规模。与此同时,格林美又开始了废旧飞机和轮船的回收利用研究。废品回收利用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格林美在这个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2年十八大闭幕后、年底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李克强总理曾向30家企业约谈问计,格林美就是其中之一。
粤科金融集团还在微型电子元器件领域频频出手,我国片式电感、电容、电阻以及I C与L E D电路基片前三强企业都有其投资身影。20 03年,粤科金融集团向生产电感的企业顺络电子投资1200万元,由于顺络电子具有超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只此一轮投资企业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2007年,顺络电子在中小板上市,按发行价计算,粤科金融集团获利约30倍,到其完全退出时,投资收益已超过60倍。如今,顺络电子在电感领域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粤科金融集团在片式电阻、电容方面也有出手,其投资的风华高科是我国生产片式电子元器件最大企业。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没有粤科金融集团的资本支持,中国片式电子元器件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一般而言,国有股权基金的盈利要对社保基金进行划转,要在被投企业上市后按照融资额的10%将国有股权划转给社保基金。而粤科金融集团投资的项目基本上都是符合国家豁免政策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豁免的划转上缴部分的资金可继续滚动投资到小微科技企业。因此在VC的发展过程中,粤科金融集团还承担了国家扶持小微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全面主抓粤科金融集团创投工作的彭星国,对创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常说,好的项目不等于好的投资,如果估值太高,分母太大,这个项目注定风险高涨,而收益会相应降低。因此,粤科金融集团从来不去跟别人抢项目,也不等着项目送上门。在集团的企业文化中,通过主动寻找而发现的项目才有可能成为富饶的宝藏。这就像猎人打猎一样,要有智慧和眼光,同时还要具备猎手的机敏和等待时机的耐心,而这些,彭星国和他的团队都有。
彭星国十几年如一日地关注着小微科技企业,他把自己的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除了跑企业,喜欢思考的彭星国还对中国的创投行业进行了一番归纳、总结、提炼,为创投行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理论财富。
对于备受创投公司追捧的创业板,彭星国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认为,创业板的开板,对于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对于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对于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创业投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彭星国还对创业板的特征做了总结:
首先,我国创业板市场定位明确,服务对象具体。从其确立的宗旨看,创业板市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所有的创业企业或中小企业都有机会从中直接受益,它只服务于自主创新或其他成长型的一小部分企业。
其次,创业板门槛虽低,但并非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都能上市。中国开设创业板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旺盛的资源。截至20 07年年底,国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56047家,其中高新区内企业有32347家。国内优秀的中小企业也有很多,到2011年底,具备至少一年盈利、发行前盈利达到2000万这样条件的企业至少有3000~5000家,但其中很多公司在治理等软指标方面达不到主板的要求,这恰恰成为了创业板市场建设的资源基础。
第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创业板的形式将大于实质。虽然创业板的推出让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以及创投及时兑现收益的梦想都离现实更近了,但还是有必要冷静观察企业上市审批的数量与融资额。假设每周过会5家,每年总计也就250家左右;假设平均每家能够融资1亿元,创业板一年的融资额也就在25 0亿元左右,而在主板上市的龙头企业,一家的融资额动辄就是上百亿元。因此,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要通过创业板IPO 解决融资难问题,还只是杯水车薪。
当然,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来说,在创业板上市带来的不仅是融资机会,随之而来的还有品牌效应、人才效应、财富效应、公司治理效应的提高以及创新激励效应等连带效应,这些都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也为创业投资者营造了一个创投资本进出自由的正常投资机制,是解决创业投资退出问题的有效形式,将大大刺激中国创投业的快速发展。
创业投资是中国大陆的发明创造,旨在促使具有较大失败风险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的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创业板的意义来说,形式将远大大于实质。鉴于此,彭星国建议,创投机构应理性看待创业板热潮,应当坚持创业投资主业不能动摇。事实上,近几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创投概念股多数也来自创新型科技企业,而且投资收益很高。国内创业投资的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重点投资于高成长性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这既是国情的需要也是投资收益的需要。
彭星国及其带领的团队在科技金融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着,思考着,他们用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升华的理论反过来指导着创投实践,并收获了累累果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粤科金融集团的可用资本已从当初的2.5亿元变成今天的50亿元。除去每年上缴的利税及利润,2013年底粤科金融集团净资产达到38亿元。
从20 08年开始,粤科金融集团已经完全进入自我良性循环,募、投、管、退各个环节都可以自由操控,在资金募集方面,每年卖出5亿元股票就相当于获得新募资金,而无需到社会上募集。集团设立的天使基金、公益慈善基金,资金也都来源于自有资金而非社会募集。2012年归属广东科技厅领导后,为了扩大创投规模,使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受益,集团决定调整发展战略,大力拓展资本募集渠道,增加社会资本的融资比例。从此,粤科金融集团迈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纪元。